第三百四十七章 东瀛都护府
京都皇宫的偏殿里,苏琬琬正对着一张巨大的倭岛地图忙碌,案上摊着前六卷沿用的 “鱼鳞图册” 模板,还有从灵州惠民仓调来的粮产账册。她手里的毛笔蘸着朱砂,在地图上圈出一块块区域,标注着 “山东移民区”“倭民安置区”“军屯区”—— 这些都是按赵政 “设郡置县” 的诏令划分的,每一块区域的面积、可耕地数量,都参考了范阳军屯和灵州灌渠的治理经验。
“苏大人,招垦司的第一批移民到了!” 漕运司的主事匆匆进来,递上一份湿漉漉的名册,“共五百户,都是山东的无地农民,带着农具和种子,昨晚刚到长崎港,郑伯正带着他们往京都来。”
苏琬琬放下笔,接过名册仔细看了起来。册页上记着每户的人口、擅长的农活,还有是否有亲属在倭患中遇害 —— 有三十多户的亲人曾被倭寇掳走,如今跟着移民队伍来倭岛,一是为了种地,二是想找找亲人的踪迹。“让柳萱的医女队去长崎港接应,给移民们熬点防风寒的姜汤,再发些张阿婆做的青稞饼,路上辛苦了。”
主事领命而去。苏琬琬重新看向地图,手指落在 “东瀛都护府” 的治所位置 —— 选在京都西侧的大阪,这里既靠近港口,方便漕运,又有平坦的土地,适合建民生坊。她想起前六卷在范阳设立 “漕政署” 时的场景,那时也是这样,先勘测出适合百姓生活的区域,再逐步推进制度建设,如今不过是换了一片土地。
没过多久,郑阿福就带着移民队伍走进偏殿。领头的是山东农民王老实,手里攥着一把灵州产的镰刀,刀把上还缠着家乡的红布。“苏大人,俺们来了!俺们都听说了,这里的地好,能种粮,还能给亲人报仇,俺们都愿意留下来!”
苏琬琬笑着点头,从案上拿起一份地契:“王大哥,这是你的地契,十亩地,在大阪的东边,靠近灌溉渠,和灵州的灌渠一样,能浇地。你要是种灵州的青稞,还能找苏先生(前六卷负责农事的苏先生)指导,他这次也跟着来了。”
王老实接过地契,手指摸着上面的 “大明东瀛都护府” 印章,眼泪突然掉了下来:“谢谢苏大人!俺在山东没地种,只能靠租地主的地过日子,如今有了自己的地,俺一定好好种,不辜负陛下的好意!”
郑阿福站在一旁,看着移民们领到地契时的激动模样,忽然想起前六卷在灵州,周老栓给流民分地的场景。那时流民们也是这样,捧着地契哭,如今这场景在倭岛重现,他心里满是感慨:“苏大人,俺已经带着渔民们勘察了大阪的港口,能停咱们的漕船,以后移民们种的粮,就能通过漕船运到大明,也能运到这里的民生坊。”
苏琬琬点头,从案上拿起一本《汉文课本》—— 是前六卷灵州蒙学用的教材,上面画着简单的汉字和农具图案,“郑伯,你带着渔民们,也学学汉文,以后和移民们交流方便,和大明的漕船联系也方便。柳萱的医女队还会在这里设医馆,教大家识别草药,就像在灵州那样。”
正说着,慕容芷带着几个影卫走进来,手里拿着一卷查抄的和文书籍:“苏大人,按陛下的吩咐,和文书籍除了农书、医书,都烧了。这些是筛选出来的农书,里面有倭国种植水稻的方法,或许能和灵州的混种法结合,提高粮产。”
苏琬琬接过农书,翻开看了几页,眼里亮了起来:“太好了!苏先生肯定感兴趣。你让影卫把这些农书送到大阪的农事学堂,让苏先生和倭国的农民一起研究,看看能不能改良粮种。”
慕容芷领命而去。殿外传来一阵喧哗,柳萱带着医女队和倭国百姓走了进来,百姓们手里捧着新鲜的水稻,是从自家田里摘的。“苏大人,倭国的百姓愿意教移民们种水稻,移民们也愿意教他们种青稞,俺们还商量着,要在大阪建一个‘民生市集’,让大家能互相换粮、换农具。”
苏琬琬笑着说:“好啊!民生市集就按灵州的样子建,设个粥铺,让张阿婆的伙计来帮忙;再设个农具修造棚,让王老铁的徒弟来修农具,和前六卷的民生坊一样,让大家能安稳过日子。”
夕阳西下时,大阪的 “东瀛都护府” 挂牌成立。移民们和倭国百姓一起,在府衙前的广场上搭起了民生坊的框架,有的在打粥铺的柜台,有的在立农具棚的木柱,还有的在画汉文课本上的汉字,教孩子们念 “粮”“田”“安”。
赵政和赵江月站在广场上,看着眼前的景象。赵江月指着民生坊的框架,对赵政说:“父亲,您看,他们在一起建房子、种粮,就像一家人一样。儿臣现在终于明白,您说的‘永绝后患’,不是把他们都杀了,是让他们和大明的百姓一样,有地种、有饭吃,再也不用跟着武士打仗。”
赵政摸了摸他的头,指着广场中央的石碑 —— 上面刻着 “东瀛都护府” 五个大字,下面还有一行小字:“漕通民安,海疆永固”,是前六卷 “灌渠润田,坊暖民生” 的延续。“对,民心安稳了,海疆才能安稳。这些移民、这些倭国百姓,都是大明的子民,都该有安稳的日子。”
(第三百四十七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