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意渐浓,华夏城的街头却添了几分暖意。城南的空地上,几间崭新的青砖瓦房拔地而起,门楣上悬挂着“惠民医馆”的匾额,匾额下方,“免费诊疗”四个红字格外醒目。这是华夏城设立的第一处公立医馆,开馆当日,门前早已排起长队,从白发老者到垂髫孩童,人人脸上都带着期待。
“听说了吗?这医馆是城主让人建的,郎中都是从各地请来的好手,看病不要钱,连药都免费!”排队的人群里,一个抱着孩子的妇人小声念叨着,眼里满是感激。她身旁的老汉接话道:“可不是嘛,前阵子我老婆子咳嗽得厉害,没钱请郎中,只能硬扛着,这下好了,能让先生好好瞧瞧了。”
医馆内,三位身着长衫的郎中正有条不紊地为患者诊脉。首位坐诊的是从邻县请来的张郎中,他行医三十余年,经验老道,此刻正为一个孩童听诊,眉头微蹙:“孩子是受了风寒,有些积食,我开两副药,回去煎了分三次喝,记得别让他再吃生冷的东西。”说罢,他提笔在药方上写下药材名称,递给一旁的药童。
药童接过药方,转身走向药柜,按方抓药,动作麻利。药柜前贴着一张告示,上面写着“药材明细”,每味药的名称、功效都标注得清清楚楚,杜绝了以往“药不对症”“以次充好”的乱象。
“张郎中,城西的李大娘咳得直喘,您看要不要先去瞧瞧?”一个学徒匆匆跑进来禀报。张郎中点头道:“我这就去,你们先照看着。”说罢背起药箱,跟着学徒快步出门。
这样的场景,在华夏城的各个角落同步上演。除了城南的主医馆,天宇还让人在自治区域的八个主要据点各设了一处医疗站,每个站点配备一至两名郎中与足够的药材。负责统筹此事的李文书拿着登记册,对天宇汇报道:“城主,目前已请得十六位郎中,药材库储备了甘草、柴胡、当归等常用药材,还从外地购得一批防治风寒的草药,足够支撑到年底。”
天宇点头道:“做得好。另外,让郎中们除了诊疗,还要多向民众讲讲防疫的法子,比如饭前洗手、勤晒被褥、井水烧开再喝,这些小事能少生很多病。”
几日后,医馆的效果渐渐显现。以往因缺医少药而延误病情的百姓,如今能及时得到诊治;孩童的发热、老人的咳喘,都有了对症的药方。更重要的是,郎中们走街串巷,将“防疫知识”编成顺口溜教给民众:“勤洗手,病菌走;喝开水,不拉稀;晒被褥,防虫蛀……”连三岁孩童都能跟着念上几句。
城北的贫民窟曾是疫病高发地,往年入秋总有不少人染上天花、痢疾。如今,医疗站的郎中定期来这里巡查,给居民免费发放预防疫病的草药,教他们用石灰消毒。贫民窟的里正感激道:“城主真是做了件大好事!往年这时候,巷子里总能抬出几具棺材,今年到现在,还没听说谁得了重病,连咳嗽的都少了!”
医疗普及不仅改善了民生,更悄悄改变着民众的观念。以前生病,有人会去求神拜佛,现在都知道往医馆跑;以前觉得“小病抗扛就过去”,现在明白“早治早好”。城西的王木匠前几日淋雨受了寒,起初想硬扛,听了郎中的劝说去医馆拿了药,三天就好了,他逢人便说:“还是医馆靠谱,比求神拜佛管用多了!”
这天,天宇带着李文书巡查各医疗站,看到医馆外排队的民众脸上少了往日的愁苦,多了几分平和,他对李文书道:“民生无小事,医疗更是根基。只有百姓少生病、能安康,才能安心生产,华夏城才能真正稳下来。”
李文书望着医馆内忙碌的身影,点头道:“城主说得是。如今街头的乞丐都少了,听说不少人病好后,都去工坊找活干了,日子眼看着就有了奔头。”
夕阳西下,余晖洒在“惠民医馆”的匾额上,将“惠民”二字染成金色。医馆的门依旧敞开着,郎中们还在为最后几位患者诊脉,药香混着暮色在空气中弥漫,成了华夏城最温暖的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