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高气爽,华夏城的主街上车水马龙,吆喝声、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汇成一片喧闹的海洋。自律法完善、医疗普及后,百姓安居乐业,生产积极性高涨,多余的粮食、手工艺品源源不断地流入市场,引来了周边城镇甚至更远地方的商贩,市集渐渐从“日出而聚、日落而散”的临时摊位,变成了常设的商业街。
天宇带着李文书走在主街上,只见道路两旁,青砖灰瓦的店铺鳞次栉比,绸缎铺、瓷器行、粮食栈、铁匠铺……招牌各异,迎风招展。最热闹的要数“杂货巷”,巷子里挤满了小摊,卖针头线脑的、捏糖人的、炸油糕的,香气与喧闹交织,让人挪不开脚步。
“城主您看,那是从青州来的绸缎商,上个月刚在这儿开了铺子。”李文书指着一家挂着“锦绣阁”匾额的店铺,“听说他带来的云锦,一匹能换十石粮,还是供不应求。”
天宇走进铺子,店主连忙迎上来:“城主大驾光临,有失远迎!”他指着货架上的绸缎,“这些都是新到的货,有苏绣的花鸟,杭绣的山水,您要不要瞧瞧?”
天宇伸手摸了摸一匹云锦,质地细密,色泽鲜亮,笑道:“生意不错吧?”
店主喜上眉梢:“托城主的福!华夏城如今秩序好,买东西的人多,我这铺子开张不到一个月,就快卖空了,正打算再进一批货。”
走出绸缎铺,隔壁的“丰谷栈”里传来算盘声,店主正忙着给粮商过秤。“张老板,这次的小米成色好,按市价加两文钱收,如何?”一个外地粮商高声说道。
张老板笑着摆手:“王兄客气了,按市价来就行。华夏城的规矩明,童叟无欺,咱不能坏了规矩。”
天宇听着这话,心里踏实不少。以前市集混乱,缺斤少两、以次充好是常事,如今有律法约束,又有巡捕不定期巡查,商贩们都守着规矩做生意,反而更省心。
往前走到街口,一座新盖的两层小楼格外显眼,门楣上写着“聚财楼”,楼里传出说书先生的声音。“这是上个月刚开的茶楼,楼上喝茶听书,楼下卖点心,生意好得很。”李文书介绍道。
天宇登上二楼,找了个靠窗的位置坐下,伙计很快端来一壶新茶。窗外,正是市集最热闹的地段,能看到一队骆驼从街口走过,驼铃叮咚,为首的商人吆喝着:“西域来的葡萄干、波斯毯,走过路过别错过!”
“连西域的商人都来了?”天宇有些意外。
茶楼掌柜凑过来笑道:“城主有所不知,现在周边城镇都知道华夏城兴旺,商路通畅,连最远的西域商队都愿意绕道来这儿。他们带的香料、宝石,在这儿能卖上好价钱,回去时再捎上咱这儿的瓷器、丝绸,一转手就是大利润。”
正说着,楼下突然一阵欢呼,原来是“巧手坊”的老板推出了新做的木家具,样式精巧,引得路人围观订购。“那是本地木匠开的铺子,以前只会做些粗笨桌椅,上个月请了南方的老师傅,手艺大涨,做的家具都卖到邻省去了。”李文书解释道。
从天宇推行新律法至今,不过半年光景,华夏城的商业已从凋敝走向兴旺。据账房统计,每月的商税比去年翻了三倍,城里新开的店铺超过五十家,连周边村落的百姓都学着做些手工活来市集卖,日子越过越宽裕。
夕阳西下,市集的喧闹渐渐平息,商铺的灯笼一盏盏亮起,映着街上往来的行人,一派繁华景象。天宇站在茶楼窗前,望着这片生机勃勃的土地,知道商业的繁荣不仅带来了财富,更让华夏城成了周边地域的中心,影响力越来越大——这,正是他想要看到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