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上,画面随着朱及第的讲述而变化。
“老铁们,历史有时候就是这么讽刺。”朱及第开口道,“崇祯十七年,北京城破,皇帝殉国。当南京的官员们拥立福王朱由崧为弘光帝,大赦天下的时候,那位被崇祯爷关在凤阳高墙里的唐王朱聿键,终于重见天日。”
画面上,形容憔悴但眼神依旧坚毅的朱聿键走出了囚禁他多年的牢狱。
“在广昌伯刘良佐的奏请下,朱聿键不仅被释放,还被弘光朝廷封为南阳王。”“我的理想是星辰大海”补充道,“不过,这个封号有点虚。南京礼部倒是有人想恢复他原来的唐王爵位,但弘光帝没同意,反而命令他迁到遥远的广西平乐府去。”
网友【漂泊人生】评论:“这哪是封王,分明是流放,不想让他待在核心区域吧?”
“没错,”朱及第点点头,“朱聿键当时贫病交加,根本没办法长途跋涉去广西,行程就这么耽搁了下来。谁也没想到,这个耽搁,却给了他新的机会。”
画面转到1645年五月,朱聿键在前往广西的途中滞留苏州。
“就在他去‘流放’地的半路上,惊天噩耗传来:清军攻破南京,弘光帝被俘,弘光政权完了!”朱及第语气急促起来,“朱聿键赶紧逃到嘉兴避难。六月,他又辗转到了杭州,在那里遇到了同样逃难至此的潞王朱常淓。”
画面上,朱聿键恳请潞王出来监国,主持大局,却被潞王拒绝。
“这位潞王,胆子小,没担当,根本不敢扛起抗清的大旗。”“碳水教父”语气带着不屑,“而就在这时,两个关键人物出现在了杭州——刚刚在长江战败的镇江总兵郑鸿逵,和户部郎中苏观生。他们与朱聿键谈起国难,都是泪流满面。”
“叶赫那拉大贝勒”点出关键:“郑鸿逵看到了朱聿键身上的魄力和担当,与怯懦的潞王形成鲜明对比。于是,他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护送朱聿键前往自己兄长郑芝龙势力根深蒂固的福建。”
画面显示,郑鸿逵护送朱聿键南下的同时,杭州的潞王朱常淓在部分官员推戴下勉强监国,但清军一到,他几乎没做任何抵抗,就开城投降了。
网友【恨铁不成钢】怒评:“废物!简直是皇室的耻辱!”
天幕上,画面细致地展现了朱聿键抵达福建前后,各方势力暗流涌动的景象。
“老铁们,朱聿键是被郑鸿逵‘护送’到福建的,但真正决定他能否上位的,是福建地面上盘根错节的几股势力。”朱及第的分析切入肌理,“咱们得掰开看看,这些人为什么都选中了朱聿键。”
画面分为三块,分别对应着三方主要势力。
第一块画面聚焦于郑芝龙。 这位海上枭雄在豪华府邸中踱步,幕僚肃立两旁。
“对郑芝龙而言,拥立新君是一笔绝佳的政治投资。”“我的理想是星辰大海”解读道,“他需要一面‘正统’的旗帜来号令四方,将自己的地方军阀身份转化为‘朝廷柱石’。朱聿键是现成的亲王,血统纯正,而且势单力薄,在福建毫无根基,正好控制。扶持他,郑家就能从地方豪强一跃成为‘从龙功臣’,彻底掌控福建乃至整个抗清联盟的军政大权。”
网友【权力博弈】评论:“说白了,郑芝龙要找的是一个能被他握在手里的傀儡皇帝。”
第二块画面转向以黄道周为首的文官集团。 他们聚集在简陋的官衙内,神情激愤。
“而与郑芝龙的现实算计不同,黄道周、张肯堂这些传统文官,看中的是朱聿键的‘品格’和‘象征意义’。”“碳水教父”解释道,“潞王朱常淓的不战而降,深深刺痛了这些士大夫的良心。他们急需一位有气节、有担当的君主来重振士气。朱聿键不畏强清、敢于北上的往事,以及他两度被囚却坚韧不拔的经历,在他们眼中成了‘英武’和‘不屈’的象征。他们是真的相信,这位唐王能成为大明的‘光武帝’。”
第三块画面则给到了其他地方实力派和军中将领。
“叶赫那拉大贝勒”补充道:“对于很多还在观望的将领和地方官来说,他们也需要一个明确的效忠对象。南京陷落,弘光被俘,潞王降清,局面一片混乱。朱聿键是眼下能找到的、名分最正、也最有决心的宗室。拥立他,能迅速凝聚人心,避免各自为战被清军各个击破。”
此时,画面回到朱聿键本人。 他暂居在福建的馆驿中,面对黄道周等人的一次次劝进,他最初是犹豫的。
“朱聿键不是不想当皇帝,”“我的理想是星辰大海”点出关键,“但他有顾虑。一是担心自己势单力薄,最终沦为郑氏父子的傀儡;二是按宗法伦序,确实有比他更合适的继承人(如桂王)。他最初的推辞,既是姿态,也是试探。”
网友【心如明镜】评论:“他这是看透了,没兵没钱,就算当了皇帝也是空架子。”
“没错,”朱及第接话,“所以,当郑芝龙明确表态支持,黄道周等文臣再三以天下苍生为请,显示出他拥有了相当的‘众望’时,朱聿键知道,时机成熟了。他再坚持下去,就是不顾大局了。”
画面上,黄道周呈上第三封情真意切的劝进疏,言辞恳切,几乎声泪俱下。郑芝龙也派代表前来,表明了武力支持的决心。
最终,在衢州的演武场上,朱聿键对着汇聚而来的军队和官员,庄严宣布接受监国重任。他发布的誓词,重点不在繁文缛节,而在“亲提六师,恢复中原”这八个字上。
“这八个字,是说给所有人听的。”朱及第总结道,“既是向天下宣告他的雄心,也是对郑芝龙等实力派的承诺——他将依赖他们的军事力量;更是对黄道周等忠臣的保证——他不会苟安一隅。一个由海盗、文臣、落魄宗室组成的,看似牢固实则脆弱的抗清联合阵线,就此形成。”
奉天殿内,朱元璋微微眯起了眼睛。他能清晰地看到这“众望所归”背后的权力博弈与凶险。这个后世子孙,被各方势力推上潮头,是福是祸,犹未可知。
画面转到福州,场景隆重而略带仓促。
“闰六月初七,朱聿键抵达福州,以郑芝龙的南安伯府作为临时行宫。仅仅二十天后,也就是六月二十七日,他正式登基称帝,定年号为‘隆武’,第二年为隆武元年。”朱及第介绍着。
随即,天幕上列出了一长串人事任命和追封名单:
“升郑芝龙为平虏侯、郑鸿逵为定虏侯… 以黄道周为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
“追封高曾祖父四代为皇帝,追封其父为宣皇帝…”
“遥尊弘光帝为‘圣安皇帝’…”
“封其弟为唐王,下令恢复洪武、永乐时期的宫殿旧称…”
这一连串的操作,看得人眼花缭乱。
网友【礼仪达人】评论:“这套流程下来,正统性算是拉满了。”
“叶赫那拉大贝勒”却点出背后玄机:“大家注意,按血缘伦序,其实远在广西的桂王更有资格。但为什么选唐王?一是他近,方便;二是他的封地南阳,是光武帝刘秀起家的地方!大家推他,是希望他能像汉光武帝中兴汉朝一样,中兴大明,这是个极好的彩头!”
然而,登基大典并非一帆风顺。
“就在隆武帝登基那天,突然刮起大风,飞沙走石,甚至把树都连根拔起。”朱及第描述着当时的异象,“更不巧的是,掌管玉玺的尚玺官坐骑受惊,把传国玉玺都给摔了,还碰坏了一个角。”
画面中,狂风呼啸,百官神色惊惶,玉玺落地的一幕更是让所有人心头蒙上阴影。
网友【天命昭昭】感叹:“这可不是好兆头啊……”
“我的理想是星辰大海”总结道:“尽管开局就有这种不祥之兆,但隆武帝和他的臣子们并没有被吓倒。他们锐意恢复,很有平定天下的决心。一个历经磨难、从囚徒成为皇帝的人,他的坚韧,或许正是当时飘摇的南明最需要的东西。”
奉天殿前,朱元璋神情复杂。他看到了后世子孙的艰辛,也看到了在国破家亡时,依然有人愿意挺身而出,扛起那面几乎要倒下的大旗。他对于那个年号“隆武”,隐隐产生了一丝期待,尽管他知道,那天幕似乎早已预示了悲剧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