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上,地图清晰地呈现出隆武政权令人窒息的战略态势。代表其控制的区域被三种不同颜色的箭头紧紧包裹、挤压,显得孤立而脆弱。
“老铁们,咱们今天常说‘开局一张图,内容全靠编’,但隆武帝朱聿键面对的这个局面,可是实实在在的‘地狱开局’。”朱及第的声音带着一丝无奈,“他的龙椅,可以说是坐在火山口上,三面受敌,进退维谷。”
画面首先聚焦于福建本土,代表郑氏家族的深蓝色阴影几乎覆盖全境。
“这第一重困局,来自内部,来自那位‘平虏侯’郑芝龙。”“我的理想是星辰大海”分析道,“郑家掌控着福建的兵权、财权和几乎所有的海上贸易。隆武帝的政令,没有郑芝龙点头,根本出不了福州城。郑芝龙要的只是一个皇帝的空名号来号令四方,至于北伐抗清?那会消耗他的实力,动摇他在福建的根基,他根本不感兴趣。隆武帝空有雄心,却被自己人捆住了手脚。”
网友【吃瓜不嫌瓜大】评论:“好家伙,这皇帝当得跟签了卖身契似的。”
紧接着,地图东北方向亮起代表鲁王政权的浅黄色区域,与福建的隆武控制区接壤,界限分明且带着对峙的意味。
“第二重困局,来自‘自己人’。”朱及第指向浙东地区,“鲁王朱以海在绍兴监国,虽然大家都姓朱,都打着反清旗号,但谁也不服谁。上次杀使事件之后,双方的关系更是降到了冰点。隆武帝不仅要防着清军,还得时刻分心防备来自东北方向的‘友军’,生怕后院起火。这种同室操戈的内耗,极大地分散了本就有限的精力与资源。”
网友【围观群众】感叹:“清军还没打进来,自己人先掐起来了,真是醉了。”
最后,地图西北方向,代表清军的猩红色箭头如同毒蛇般从江西境内迅猛窜出,直指福建。
“而这第三重,也是最致命的一重困局,来自正面战场的节节败退。”“碳水教父”语气凝重,“清军方面,尤其是那些熟悉明军情况的汉将,攻势极其凌厉。金声桓部已经拿下吉安,推进到赣南。更要命的是,就在前不久,原高杰的部下、降将高进库攻陷了赣州!”
地图上,赣州的位置被特别高亮,随后被刺目的红色覆盖。
“赣州失守,意味着什么?”“我的理想是星辰大海”自问自答,“它就像是连接湖南、福建、广东的咽喉!这里一丢,隆武政权与大陆腹地的联系几乎被完全切断,福建瞬间成了一座孤岛。清军可以据此为跳板,从容部署,随时准备给予隆武政权最后一击。”
奉天殿前,朱元璋面色铁青。他看着地图上那被三方势力挤压、包围的狭小区域,仿佛能感受到那个后世子孙所处的绝望与窒息。内有军阀割据,外有同姓争权,强敌则已兵临城下,破国亡种之祸就在眼前。这种明知危局却无力回天的痛苦,比他当年面对陈友谅、张士诚大军压境时,更让人揪心。
画面转回福州行宫,朝堂之上气氛压抑。郑芝龙等人对北伐之议漠不关心。
“眼看局势崩坏,隆武帝心急如焚,声言要御驾亲征,以挽狂澜。但总领大军的郑芝龙只想守着福建当土皇帝,根本不理这茬。”“碳水教父”说道。
此时,画面给到了一位须发皆白的老臣——黄道周。
“就在这危难时刻,年过花甲的大学士黄道周站了出来。”朱及第的声音带着敬意,“他对隆武帝说:‘与其坐而待亡,不如君臣共出一拼。我为大臣,当先皇帝而行,以为人臣表率!’”
网友【仰望星空】感叹:“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这才是真正的忠臣!”
1646年,隆武二年的某日,一场悲壮的出征即将开始。
“黄道周凭着一腔忠义,自己掏钱,加上朋友资助,凑了不到一万两银子,就带着几个学生弟子,毅然踏上了北伐之路。”“我的理想是星辰大海”描述着,“福建各地的义民听闻黄老先生出征,深受感动,近万人自发前来投效。”
画面上,隆武帝亲自为黄道周送行,君臣相望,涕泪交流。
“最心酸的是,”朱及第叹息道,“隆武帝被郑家架空,拿不出一点实质支持,只能给黄道周一百张空白委任状,让他沿途自行任命官员招募兵马,却连一两军饷、一个士兵都拨不出来。”
网友【意难平】评论:“空头支票…看着真难受。”
黄道周将这支仓促组建的义军称为“扁担军”,因为他们连像样的武器都没有。
“这支军队全无作战经验,但士气高昂。黄道周率军出福建,进入江西,抵达广信。”“碳水教父”继续讲述,“可他原计划作为基地的徽州已被清军抢占。黄道周急忙向朝廷求援,但郑芝龙毫不理会,隆武帝也只能干着急。”
更雪上加霜的是,此时,黄道周在婺源的学生、已降清的县令送来密信,诈称愿为内应,邀老师攻打婺源。
“这是个彻头彻尾的陷阱!”“我的理想是星辰大海”痛心道,“黄道周救国心切,未及细查,分兵三路进发,结果中途皆遭清军伏击,损失惨重。”
画面上,黄道周身边仅剩三百余人,马匹十骑,却依旧向清军发起决死冲锋。结果毫无悬念,全军覆没,黄道周被俘。
“黄道周被关押在婺源大牢两个多月,始终坚贞不屈。”朱及第声音低沉,“最终,清廷下令将他处死。”
押赴刑场途中,行至南京东华门,黄道周忽然停下。
“他坐在地上,不肯再前行,朗声说道:‘此地离太祖孝陵很近,就在这儿杀我吧!’”“我的理想是星辰大海”复述着那悲壮的一幕,“接着,他看见街市上有福建的标记,更加坚定了决心,面向南方(福州方向)整肃衣冠,叩拜道:‘福建,是陛下所在。临刑之前,不可不拜君!’”
拜毕,这位年过六旬的老臣从容引颈就义。与他一同赴死的,还有他最忠诚的几位弟子。
船舱内一片寂静。朱及第和他的舍友们久久无言,仿佛被那跨越时空的忠烈之气所震慑。洪武年间,奉天殿前的朱元璋,望着天幕上那南向而拜、慷慨赴死的身影,紧紧攥住了拳头,眼中情绪翻涌,不知是痛,是怒,还是对这般臣子的无尽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