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上,呈现出福州城看似有序,实则暗流涌动的景象。隆武帝朱聿键身着龙袍,端坐于南安伯府改造成的行宫之中,眉宇间带着挥之不去的忧思。
老铁们,咱们平心而论,在南明这几个皇帝里,隆武帝朱聿键确实算是个想做事、也能做事的君主。朱及第的声音带着几分惋惜,但他从登基第一天起,就陷入了一个尴尬的境地——他这个皇帝,当得实在是憋屈。
画面切换到郑芝龙的平虏侯府。只见府门前车水马龙,各地将领、官员往来不绝,递上的拜帖堆积如山。而与行宫前的冷清形成了鲜明对比。
郑芝龙家族在福建经营数十年,早已把这里打造成了自己的独立王国。我的理想是星辰大海一针见血地指出,军队只听郑家调遣,税收由郑家把控,就连官员的任免,也得先过郑家这一关。隆武帝名义上是皇帝,实际上却连福建一省都指挥不动。
更让人唏嘘的是,画面中出现了令人心痛的一幕:隆武帝想要犒劳将士,却发现国库空虚;想要调兵北伐,却无将可派;就连想要修缮行宫,都得看郑家的脸色。
最让隆武帝难以忍受的是,郑家仗着拥立之功,在地方上横行霸道。碳水教父调出史料,他们公开卖官鬻爵,一个知府要价三千两,一个知县要价一千两。这些买来的官员上任后,自然变本加厉地搜刮民脂民膏。
网友【大明忠臣】愤怒评论:这哪里是朝廷命官?分明是郑家的家奴!
天幕上适时出现了一首当时在福建流传的民谣:隆武坐朝堂,政令不出墙。若要办大事,先拜平虏郎。
这首民谣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现实。叶赫那拉大贝勒叹息道,隆武帝空有复兴大明的雄心,却连最基本的政令都难以推行。他想整顿吏治,郑家就安排亲信阻挠;他想招募新军,郑家就克扣粮饷;他甚至想开科取士,选拔人才,都被郑家以战乱时期不宜大动干戈为由搁置。
画面中,隆武帝深夜独坐,对着一盏孤灯,面前摊开的地图上,北伐的路线画了一遍又一遍,却始终只是纸上谈兵。
更讽刺的是,我的理想是星辰大海补充道,由于郑家军队在地方上的暴行,有些百姓甚至私下里说清兵如蟹,曷迟其来,意思是清军怎么来得这么慢。可见郑氏政权已经不得民心了。
朱及第总结道:就这样,一个最有作为的南明皇帝,被困在了郑家编织的牢笼里。他空有满腔热血和远大抱负,却只能眼睁睁看着反清复明的最佳时机一点点流逝。这种有力使不出的痛苦,或许比战败被俘更加折磨人。
奉天殿前,朱元璋的脸色越来越沉。他亲眼看着自己的后代子孙,明明坐在龙椅上,却像个提线木偶般受人操控。这种皇权旁落的景象,比战场上的失败更让他感到愤怒和痛心。
与此同时,天幕地图上,浙江地区也亮起了代表南明的旗帜。
“就在隆武政权在福建建立的同时,因为清朝剃发令激起的巨大民变,浙江的抗清斗争也是如火如荼。”“碳水教父”讲述道,“前明浙江防倭总兵王之仁和一些官员,在绍兴拥立了另一位朱家宗室——鲁王朱以海为监国,建立了鲁王政权。”
画面上,鲁王在绍兴举行监国典礼,仍旧沿用“弘光”年号。
“最关键的是,当时信息闭塞,鲁王这边根本不知道福建已经有个隆武皇帝了。”“叶赫那拉大贝勒”点出矛盾根源,“等后来知道了,问题就来了:两边都是朱家子孙,都打着反清旗号,到底该听谁的?”
天幕上,画面细致地展现了隆武与鲁王两个政权之间紧张的外交拉锯战。
“老铁们,隆武帝在得知浙江又立了一个鲁王监国之后,最开始的态度,其实是非常克制且抱有极大善意的。”朱及第讲述道,“他是真心想整合南明力量,共同抗清。为此,他精心挑选了使臣,带着丰厚的赏银和一份充满诚意的诏书,北上前往绍兴。”
画面中,隆武的使团携带象征性的礼物和封赏名单,历经艰辛抵达鲁王控制的地区。
“隆武帝在诏书里写得明白,”“我的理想是星辰大海”调出模拟的诏书内容,“他承认鲁王朱以海监国的功劳,承诺只要鲁王肯去掉‘监国’名号,奉福州为正朔,不仅鲁王本人会得到最优厚的待遇,他手下所有文武官员,个个加官进爵,既往的一切都既往不咎。可以说,隆武帝开出的政治条件,是相当有吸引力的。”
网友【大局为重】评论:“这条件可以了啊,要名分给名分,要实惠给实惠,鲁王这边还犹豫啥?”
然而,画面转到绍兴鲁王朝廷,气氛却截然不同。
鲁王朱以海本人面对隆武帝的诏书,其实有些动摇。他本非雄才大略之人,监国也是被形势推上去的。但就在他犹豫之际,以兵部尚书张国维、总兵王之仁为首的核心官员们坐不住了。
“关键问题出在鲁王身边的这些‘从龙之臣’身上。”“碳水教父”一针见血地指出,“张国维、王之仁这些人,在鲁王监国的过程中是首功之臣,权力和地位都达到了顶峰。一旦鲁王归藩,承认隆武帝,他们这些‘首倡之功’就瞬间贬值了。在福州朝廷那边,他们最多算‘率众来归’,地位怎么可能比得上黄道周那些隆武的元从老臣?”
画面上,张国维等人慷慨陈词,反复向鲁王强调“天无二日,民无二主”,但话里话外的意思,是绝不能放弃手中的权柄。他们甚至暗示,隆武帝此举是“吞并”之策,一旦屈服,后果难料。
在臣子的极力劝阻和自身的权力欲望影响下,鲁王最终做出了决定。
他给隆武帝的回信,措辞看似客气,却暗藏机锋。信中,他避而不谈归藩之事,反而以“皇叔父”称呼朱聿键——这本是宗室藩王对皇帝的尊称之一,但在此刻的语境下,刻意不称“陛下”,其用意不言自明:我只承认你是我的皇叔,而非我的皇帝。
“这封回信送到福州,”“叶赫那拉大贝勒”说道,“在隆武帝和他身边的大臣看来,简直是奇耻大辱。隆武帝已经展现了最大的宽容和诚意,对方不但不领情,还用这种近乎文字游戏的方式否定他的帝位合法性,这已经超出了政治博弈的底线,变成了对他个人和皇权的公然蔑视。”
画面聚焦于福州行宫。 隆武帝朱聿键看到回信后,脸色瞬间铁青。他性格中那种刚烈、执拗、受不得半点委屈和羞辱的特质再次爆发。
“他或许想起了自己当年被囚禁的屈辱,或许是为北伐大业因内耗而受阻感到焦躁,”朱及第分析着隆武帝的心理,“盛怒之下,他做出了一个极其不理智的决定:下令将鲁王派来的信使推出去斩首!”
网友【刚极易折】叹息:“完了,这一杀,就彻底没有转圜的余地了。本来还可能有的联合,现在变成了死仇。”
使臣的血,染红了福州的土地,也彻底斩断了南明两个政权联合的最后一丝可能。这不仅仅是一次外交失误,更是隆武帝刚烈性格在复杂政治棋局中一次致命的爆发。
内部的纷争不止于此。
“郑芝龙很快也后悔了。”“碳水教父”说道,“他发现隆武帝不是个甘心当傀儡的主,总想着摆脱控制,自己掌权。而且郑家内部,郑鸿逵因权力斗争影响力下降,郑芝龙觉得隆武帝这个‘奇货’有点烫手了,巴不得他早点离开福建。”
画面上,隆武帝与郑芝龙的关系日趋冷淡,朝堂之上气氛微妙。
“一边是鲁王政权不肯臣服,内部摩擦不断;一边是郑芝龙离心离德,处处掣肘。”朱及第总结道,“隆武帝空有趁剃发令后民心可用之机北伐的雄心,却被内外交困捆住了手脚。南明不仅没能利用清廷失策的大好时机发起反攻,反而陷入了可悲的内耗。”
“在这种绝境中,刚烈的隆武帝做出了一个悲壮的决定:既然福建是郑家的牢笼,那我就跳出这个牢笼!”朱及第的声音带着一丝悲怆,“他决定,亲自离开福建,前往江西,去那里招募兵马,开辟新的抗清战场!他要以自己的方式,践行他‘亲提六师,恢复中原’的誓言!”
奉天殿前,朱元璋拳头紧握,牙关紧咬。他既恨郑芝龙之流的跋扈欺主,又恨鲁王政权不顾大局,更对朱聿键这刚烈有余而韬略不足的后世子孙感到一种揪心的无奈。明明手握大义名分,却困于内斗,眼睁睁看着光复良机错失。这种无力感,比单纯的战场失败更让他感到窒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