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上,地图快速切换,从南京的弘光到福州的隆武,两个南明政权如同昙花般迅速凋零。
“老铁们,不知道你们发现没有,”朱及第抛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从弘光到隆武,南明政权在江南这块富庶之地,怎么就站不住脚呢?当年南宋赵构能在江南稳住半壁江山,撑了一百多年,为什么大明就不行?”
网友【好奇宝宝】评论:“对啊,都是偏安江南,差距怎么这么大?”
“要我说啊,这问题可能得从根子上找。”“碳水教父”率先开口,语出惊人,“有人觉得,问题出在太祖朱元璋身上。他当年打张士诚的时候,苏州可是死扛了好久才拿下。老朱得了天下后,对江南尤其是苏松一带,那赋税定得叫一个高!几百年来,江南士绅百姓心里能没点怨气?早就跟老朱家离心离德了!”
画面配合地显示出明朝江南重赋的记载,以及张士诚据守苏州的旧事。
网友【历史课代表】补充:“而且太祖迁富户、兴党狱,对江南士绅打击不小,这人心啊,说不定早就散了。”
“我觉得还有一层原因,”“我的理想是星辰大海”推了推眼镜,分析道,“那就是‘靖难之役’的后遗症。朱棣是从北平起兵,打下南京夺的天下。他登基后,政治中心北移,江南在某种程度上是被边缘化的。后来的皇帝,说起来都是朱棣这一支的后代,跟江南本地的利益集团,始终隔了一层。这种隐隐的不和,在太平年月看不出来,一到王朝末世,就成了难以弥合的裂痕。”
画面呈现朱棣大军南下和迁都北京的景象。
网友【旁观者清】感叹:“这么说,从朱棣抢了侄子的皇位开始,江南就跟朝廷有点貌合神离了?”
“你们说的都有道理,但我觉得最关键的,还是军事问题!”“叶赫那拉大贝勒”一锤定音,“咱们对比一下南宋和南明就明白了。赵构为什么能在江南立足?因为当时西北还在宋军手里!吴玠、吴璘在川陕顶着呢!金军主力被牢牢牵制在西北战线。而且赵构的核心军队,很多是从西北边军带过来的百战精锐,像韩世忠、张俊,都是西军出身,能打!”
画面地图清晰标示出南宋时期西北战线与东南行在的呼应态势。
“再看南明,”“叶赫那拉大贝勒”语气转为沉重,“西北?那是李自成、张献忠的地盘!北京陷落的时候,孙传庭、卢象升、洪承畴麾下那些能打的部队,早就在十几年剿寇和松锦大战中耗光了!南明弘光、隆武手里有什么?江北四镇?左良玉残部?都是一群军阀化的溃兵,要么内斗,要么望风而降。”
网友【军事迷】恍然大悟:“所以不是清军多能打,而是南明根本没有一支像样的、忠心的核心武力!”
朱及第总结了几人的讨论:“所以,综合来看,南明在江南无法立足,是经济基础、政治认同和军事力量全面崩塌的结果。特别是军事上,失去了战略缓冲和精锐边军,就像一个虚胖的巨人,轻轻一推就倒了。”
“而且有一个残酷的事实,”“我的理想是星辰大海”沉痛地补充道,“南明,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被八旗铁骑直接消灭的。灭亡它的主力,恰恰是那些投降清朝的前明军队!像李成栋、金声桓、刘良佐这些人,他们调转枪口,打旧主时比清军还狠!”
画面中,出现大量穿着明军衣甲却打着清军旗帜的部队攻城略地的场景。
天幕上,正当众人对南明败亡的原因讨论不休时,一条新的评论引起了朱及第的注意。
“各位,这里有个网友‘闲看花落’提出了一个挺有意思的角度,”朱及第念出评论,“他说:‘大家有没有想过,江南的那些缙绅大户,可能从一开始就没真心想帮南明?他们说不定还觉得,换个新主子也不错呢。’”
网友【吃瓜群众】回复:“啊?这怎么可能?他们可是读书人,不要气节的吗?”
“这个观点并非空穴来风,”“我的理想是星辰大海”接过话头,调出了一些历史资料,“我们回顾一下元朝统治江南时期。蒙古人擅长打仗,但对治理汉地,特别是经济发达的江南,其实很依赖本地乡绅。他们甚至搞了‘包税制’,把收税的权力打包交给地方豪强。只要按时上交定额税款,中间怎么盘剥,元朝官府是不太管的。”
画面上出现了元朝时期江南市镇繁荣、士绅宴饮的场景。
“碳水教父”补充道:“说白了,在元朝手下,很多江南大地主、大商人是实实在在的受益者,权力和财富比在宋朝时可能还大。这种‘合作共赢’的记忆,通过家族口传和地方笔记,是可能流传下来的。”
“所以到了明末,”“叶赫那拉大贝勒”分析道,“当李自成攻破北京,清军入关时,江南的很多士绅脑子里可能打起了小算盘:你看,这清朝和当年的元朝一样,都是从北方来的,肯定也不懂怎么管理我们这鱼米之乡。只要我们表示顺从,像伺候蒙古大爷一样伺候他们,说不定还能继续当我们的土皇帝,甚至权力更大。”
画面中,一些衣着华丽的士绅在私密场合窃窃私语,脸上带着精明和算计。
网友【现实主义者】评论:“这么一想,对他们来说,维护南明这个穷朝廷,既要出钱出力,还要被监管,确实不如换个‘不懂行’的新主子划算。”
然而,历史的走向狠狠打了这些精明人的脸。
“清朝入关之初,为了快速稳定局面,确实表现出了一定的‘宽容’。”朱及第说道,“像多铎进入南京后,也安抚士绅,沿用明朝官员。这让很多人产生了错觉,以为预判对了。”
“可一旦清朝在北方站稳脚跟,特别是认为江南已经彻底拿下之后,政策就猛地收紧了!”“我的理想是星辰大海”语气一转,“最典型的就是那道‘剃发令’,这不仅仅是换个发型,而是从根本上摧毁你的文化认同,让你从精神上臣服。紧接着就是各种严苛的法令、追比钱粮(严厉催缴税款),甚至制造‘通海案’等大狱,对江南士绅进行 systematic 的打击和掠夺。”
画面上,之前还在做着美梦的士绅,此刻面对清廷官吏的催逼和屠刀,面露惊恐和绝望。
“这下,江南的缙绅们傻眼了,”“碳水教父”总结道,“他们原本指望像元朝时期那样,在新朝获得更大的自治权和利益空间。结果却发现,清朝的统治手腕比元朝狠辣、精细得多,控制欲也强得多。他们不仅没能保住特权,连身家性命都搭了进去。”
网友【早知今日】感叹:“这可真是聪明反被聪明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啊!”
朱及第最后说道:“这种基于历史经验的误判,让江南士绅阶层在关键时刻选择了冷漠、观望甚至投机,极大地削弱了南明本就脆弱的统治基础。而当他们想后悔时,已经来不及了。清朝用刺刀和辫子告诉他们:时代变了,游戏的规则,由胜利者来定。”
奉天殿内,朱元璋发出一声复杂的冷哼。他既鄙夷这些江南士绅首鼠两端、毫无气节,又对清朝这般翻脸无情、过河拆桥的手段感到一丝寒意。他建立大明,最重纲常伦理,却看到后世子孙的江山,最终亡于这般精明而短视的算计之中,这让他心头涌起一股难以名状的悲凉。而朱棣站在一旁,面色同样凝重,江南与北方中央政权的微妙关系,似乎从他这里开始,就埋下了隐患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