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士奇闻言,心中暗喜,表面却谦逊道:公子谬赞了。公子词作,才真正是清空骚雅,冠绝当代。
康熙重新入座,举杯道:
生死有命,天道无常。然大清生者,当继承死者遗志,为国为民,鞠躬尽瘁。来,众卿同饮此杯,既为悼念故人,纳兰性德是也、索额图、苏克萨哈是也,亦为勉励来日!
群臣齐声应和,举杯共饮。
二人正私语间,康熙帝又发话了:“斯人已逝,纳兰性德之才,在满人中称第一,谁敢称第二?然而我大清有才华之人甚多,能作诗作赋者更是数不胜数!”
众人闻言,也频频点头。
康熙看向大才子李光地:“李光地,你是容若的师傅,容若去了,今年的庆典诗词,就由你先来。”
李光地,字晋卿,号厚庵,福建安溪人,理学名家,康熙九年进士,现任武英殿大学士。他为人端方,学问深厚,尤精《易经》,是朝中理学的代表人物。
康熙八年,李光地入京落魄,被微服私访的康熙结识。
康熙引荐,李光地入明相府,担任纳兰性德的老师。
李光地站起身来:“容若是臣的学生,更是臣最得意的弟子。容若去世,臣悲伤至极。皇上下旨,臣自当从命,那臣第一个作诗,庆贺新年。”
今日元日,又是朕登基二十五载之庆。朕闻古之帝王,在位长久者,必有文德武功,垂范后世。
朕虽不才,亦欲效仿先贤,使我大清江山永固,百姓安居。众卿皆饱学之士,何不各展才华,或诗或赋,以纪今日之盛,亦以赞我朝之治?康熙将对纳兰性德的伤感,转为康熙朝的大治。
此言一出,群臣精神为之一振。
皇上不仅要悼念纳兰,更要借今日之会,歌颂自己二十五年的功业。
这正是臣子们表现的好机会,谁不想在皇上面前展露才华,以求青史留名?
康熙点头示意,乐声响起。
而接下来,一场更加精彩绝伦的诗会,即将在这太和殿上展开。
高士奇、李光地、陈廷敬、徐乾学等当世才子,将如何用他们的如椽大笔,既悼念纳兰之才,又歌颂康熙之德?
一场围绕二十五年为主题的诗坛盛会,正徐徐拉开帷幕。
李光地率先起身,整了整官服,朗声道:臣不才,愿抛砖引玉,献诗一首,以颂圣德。
康熙笑道:厚庵先生乃理学宗师,朕正欲闻先生高见。
李光地微微躬身,随即昂首挺胸,声如洪钟,吟道:
《丙寅元日恭颂圣德》
皇哉二十五春秋,睿智天纵冠冕旒。
冲龄践祚除枭獍,英略定邦靖远陬。
三藩孽芽一朝剪,东南万里海波收。
台湾岛屿归王化,澎湖烽火熄貔貅。
北庭罗刹犯边鄙,雅克扬威破敌酋。
更兼河伯听约束,漕运通达济神州。
文德诞敷崇儒术,博学鸿词集冕旒。
皋夔稷契今复见,尧舜禹汤让一头。
李光地此诗,乃是一首五言律诗,格律严谨,对仗工整。
诗中指鳌拜,指三藩,指东宁府,指俄罗斯,河伯听约束指黄河治理,漕运通达指南粮北运。
全诗概括了康熙二十五年来的四大武功与两大文治,最后以尧舜禹汤让一头作结,将康熙帝比于上古圣王,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这种颂扬,可谓到了极致。
康熙听罢,微笑点头:厚庵先生过誉了。尧舜禹汤,岂朕所能及?然先生诗中,确也道出了朕的心事。
他嘴上虽谦,心中却甚是受用。
文武群臣听罢,无不感叹:“果然是容若的师傅,短短一刻钟,竟做出如此诗赋.......”
纳兰性德的师傅是师傅,康熙的师傅就不是师傅吗?
康熙的师傅何许人也?
陈廷敬,字子端,号说岩,山西泽州人,顺治十五年进士,现任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
他不仅是政治家,更是着名学者,曾奉旨编纂《康熙字典》,对文字音韵之学贡献极大。
他诗文俱佳,风格典雅中正,颇合康熙脾胃。
从康熙童年起,至康熙二十五年,陈廷敬给康熙讲课二十七十年。
从一个庶吉士,做到如今的内阁宰相,陈廷敬从未传出不良的事情。
不贪污、不受贿、不结党营私,始终站在康熙的身边。
康熙想让陈廷敬教太子阿哥们读书,但陈廷敬一来是大儒,二来又是康熙的老师。
因此阿哥们,尤其是太子和大阿哥们劝解康熙,说不敢让陈廷敬担任老师。
康熙这才收回成命,让陈廷敬继续朝中任职。
李光地得到了康熙的肯定后,立刻看向陈廷敬。
李光地不傻,风头自己出了,可朝中真正的大儒,自熊赐履罢官后,唯有陈廷敬。
“陈阁老,于情于理,也应该您作诗一首了。”李光地端起酒杯,:“下官敬您一杯。”
陈廷敬如今已经奖金半百,也端起酒杯回道:‘多谢。’
陈廷敬趋前两步,躬身道:臣才疏学浅,然蒙皇上知遇之恩,无以为报,亦有小诗一首,以纪盛典。
“曙色初开万户春,太平天子太平臣。
河清海晏祯祥集,物阜民康德化淳。
廿五韶华成伟业,八荒玉帛仰皇仁。
他年青史标功绩,必曰康熙盛世真。”
“好!”康熙闻听陈廷敬的诗句,忍不住拍手叫好。
康熙的话音刚落,就瞧到年迈的安亲王走出来说道:“好一个太平天子太平臣,陈大人历经三藩之乱,仍能将户部管理的妥妥当当,这大清的太平盛世,你陈廷敬就是最大的股肱之臣。”
陈廷敬看向安亲王作揖摆手:“安亲王谬赞了.......分内之事,怎敢贪功?”
康熙忍俊不禁:“他年青史标功绩,必曰康熙盛世真,这盛世中的栋梁,便是安亲王、康亲王、索额图、明珠、还有你陈廷敬、还有在座的诸位文武臣工.......”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众人山呼万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