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士奇再拜,随即挺立殿中,目光炯炯,声如金石,一首长达六十句的五言古诗,自他口中缓缓流出:
《丙寅元日大宴恭颂圣德二十五载歌》
维皇御极二十五,春秋鼎盛正中天。
忆昔冲龄践祚日,朝纲未稳权臣专。
鳌拜跋扈欺主少,欲效王莽移坤乾。
我皇英武类汉祖,韬光养晦智勇全。
一日宣召入武英,布库少年舞翩跹。
迅雷不及掩其耳,权奸束手赴圜犴。
朝廷清明自此始,日月重辉光烛渊。
三藩盘踞如肿瘤,尾大不掉势炎炎。
平西平南与靖南,三王之子皆狼贪。
我皇决策先下手,削藩诏下雷霆严。
吴三桂逆率先起,滇黔蜀楚皆骚然。
尚耿二孽相呼应,东南半壁战云酣。
我皇御驾誓亲征,八旗铁骑下西南。
八载鏖战血染甲,终将逆孽尽夷歼。
昆明池水为之赤,五华山色为之殷。
海氛未靖台湾岛,郑氏三世据海壖。
楼船长鲸横天堑,东南富庶不得全。
我皇命将施神武,施琅提兵破澎涟。
鹿耳门开潮水涌,赤嵌城破降幡悬。
自古版图归一统,丹书铁券纪凌烟。
北徼罗刹最狡黠,窥我黑龙江边。
雅克萨城据上游,索伦部众遭荼煎。
我皇震怒遣劲旅,彭春萨布素当先。
红衣大炮轰城阙,罗刹鬼卒哭黄泉。
城下之盟虽未订,然已破胆心胆寒。
更有河患数百年,黄淮泛滥民颠连。
靳辅陈潢受重命,筑堤束水导淮渊。
漕运通达国脉畅,亿万生灵免鱼渊。
文治烂然比三代,南书房里集群贤。
说岩健庵与澹人,日日讨论穷简编。
《明史》编纂垂永久,字典修成文字传。
山林隐逸皆征辟,天下英雄入网羶。
古来帝王在位久,二十五载亦不少。
汉武唐宗功业盛,宋祖明祖威名表。
然皆不及我皇圣,少年奋发老犹矫。
汉武虽好功过侈,唐宗玄武骨肉残。
宋祖陈桥兵变起,得国不正心难安。
明祖屠戮功臣将,兔死狗烹史笔酸。
唯我皇恩浩荡荡,功高震主亦保全。
明珠索额图虽贵,宠渥有加无猜嫌。
君臣相得古未有,鱼水之情史无前。
今日元日会太和,雪晴天朗瑞气多。
臣虽凡陋沐恩波,敢不拜手作长歌。
愿吾圣寿齐天地,永保神州息干戈。
千秋万代传基业,大清江山固如沱。
高士奇此诗,洋洋洒洒,一气呵成。
其最大特点,不仅在于系统梳理了康熙二十五年来的文治武功,更在于后半部分,将康熙与历史上在位长久的着名帝王——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明太祖一一对比。
指出这些帝王虽有功业,却各有缺憾:
汉武帝好大喜功;
唐太宗有玄武门之变骨肉相残;
宋太祖得国不正;
明太祖屠戮功臣。
唯有康熙,功业既盛,德行又高,对功臣始终信任有加,君臣相得如鱼水。
这马屁拍得可谓高明至极,既显示了高士奇的博学多识,又精准地迎合了康熙心理。
更妙的是,高士奇在诗中将自己(澹人)与陈廷敬(说岩)、徐乾学(健庵)并列,称南书房里集群贤,将自己视为康熙文治的重要参与者,这正是他心机深沉之处。
此诗一出,满堂喝彩。
连李光地、陈廷敬这样的理学宗师,也不禁点头赞许。
虽然心知高士奇有自夸之嫌,但不得不承认,其才思之敏捷,用词之精当,确实当世罕有。
康熙帝听罢,龙颜大悦,拍案叫绝:
好一个汉武虽好功过侈,唐宗玄武骨肉残!澹人此诗,不独才调高绝,更兼史识卓然。朕何德何能,敢与汉武唐宗比肩?然澹人既然作此比较,朕便当以此为鉴,戒骄戒躁,勉力为政。
他转向群臣,众卿以为澹人之诗如何?
索额图首先嚷道:好诗!高先生果然是大才子!这等好诗,奴才这辈子也作不出!
他虽是粗人,却也听得出高士奇诗中对自己的赞美——明珠索额图虽贵,宠渥有加无猜嫌,心中自然高兴。
李光地则捻须微笑:
高先生此诗,格局宏大,用典精当。尤其是后半部分,以史为鉴,劝勉圣上,深得诗教之旨。他虽是赞许,却也在暗中提醒康熙:高士奇这是借诗劝谏,希望皇上保持谦逊。
陈廷敬亦道:诗意正大,音节铿锵,诚为盛世元音。
康熙帝哈哈大笑,连饮三杯,朗声道:
今日之会,实乃我朝文坛之盛事。厚庵、说岩、健庵、索额图,还有澹人,皆献佳作。朕心甚慰。只是,澹人诗中提及千秋万代传基业,朕却想,二十五载光阴,弹指一挥间。朕自八岁登基,至今已在位四分之一世纪。此中甘苦,唯朕自知。众卿皆赞朕功业,朕亦有感,欲自作一诗,以纪此日。
群臣闻言,纷纷离席,站起身恭听。
康熙帝沉吟片刻,缓缓吟道:
《丙寅元日自咏》
二十五载秉乾纲,宵衣旰食未曾康。
冲龄践祚惧失坠,赖有忠良佐朝堂。
鳌拜虽除隐患在,三藩不平国不昌。
南征北战八千里,东渡西抚靖四方。
台湾岛上归王化,黑龙江畔驱强梁。
黄河淮泗虽初定,漕运粮艘尚未畅。
文治尤需加奋力,武功不可恃骄狂。
此日会宴太和殿,明日临朝议事忙。
诗成自笑多情甚,不似当年少年郎。
但愿海宇皆清晏,从此干戈化玉帛。
康熙此诗,乃是一首五言排律,共二十句。
诗中既有对自己功业的回顾,也有对未来的忧虑。
宵衣旰食未曾康一句,道尽天子之辛劳;文治尤需加奋力,武功不可恃骄狂一句,更显示了康熙的清醒与自制。
最妙的是最后一句但愿海宇皆清晏,从此干戈化玉帛,既表达了天下太平的愿望,也暗含对当前边疆未靖的隐忧——雅克萨虽胜,俄人未必甘心;台湾虽平,海疆仍需守备;三藩虽灭,遗民犹存反侧。
诗罢,群臣山呼万岁,声震殿宇。
这场元日诗会,至此达到高潮。
众臣既已献诗,皇帝亦自作诗,君臣唱和,其乐融融。
酒宴继续进行,乐工们奏起《海晏河清》之曲,舞姬们献上《霓裳羽衣》之舞,一派太平盛世景象。
然而,就在此时,殿外忽有太监高声禀报:启禀万岁爷,理藩院急报,有蒙古科尔沁部使者求见,言称有紧急军情,需即刻面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