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二十七年一月十五日,破晓。天目山群峰笼罩在凛冽的寒雾之中,但比严寒更刺骨的,是一种日益紧缩的窒息感。日军在军事进攻受挫后,悄然改变了策略,一张以经济封锁、物资禁运和政治分化为主的无形巨网,正越收越紧,缓慢而坚定地扼向天目山根据地的咽喉。
“鹰巢”指挥部内,炭火盆难以驱散空气中的寒意与凝重。宋希濂、周明远、李慕华、张云鹤、赵锡田、马富贵、高天亮、徐锐、王民生(后勤处长)、以及几位主要村镇的负责人和商会代表齐聚一堂。人人面色严峻,桌上摊开的是一份份令人揪心的报告。
王民生首先发言,声音沉重:“师座,政委,各位同志。情况非常严峻。日军近期调动伪军和便衣队,对进出我根据地的所有大小道路实施了严密封锁,设立关卡,盘查极严。我们的盐巴、药品、布匹、煤油等关键物资,已断供近半月!库存盐巴最多支撑十天,药品尤其是外伤消炎药和奎宁(抗疟疾)极度短缺。部队冬装换洗的棉布严重不足,许多战士还穿着单衣。粮食虽然还能支撑一月,但品种单一,长期下去,官兵体力会严重下降。”
一位村镇代表补充道:“老乡们的日子更难过。火柴、铁器、农具、种子都进不来,山货土产运不出去,换不到钱,很多人家已经断盐了。这样下去,不用鬼子打,我们自己就先垮了!”
张云鹤一拳砸在桌上:“狗日的小鬼子!真刀真枪干不过,就来这种阴招!封锁?老子带人去砸了他的关卡!”
赵锡田相对冷静:“老张,硬冲关卡代价太大,鬼子正盼着我们出去硬拼。封锁线漫长,我们砸一处,他补十处,得不偿失。关键是开辟新的、隐蔽的补给通道。”
李慕华分析情报:“综合‘戚七’和各方消息,日军此次‘铁桶战术’计划周密。其特高课大量收买、恐吓周边地区的商贩、车马店甚至土匪,切断我们传统的采购线。同时,散布谣言,称支持我根据地的商号‘通匪’,进行威胁。其目的,就是要在经济上困死、饿垮我们!”
徐锐汇报内部情况:“发现个别新入伍的战士和少数群众,因家人被伪政权控制或受到物资诱惑,出现思想动摇迹象。发现有人暗中散播‘抗战无望’、‘国军不管我们’的悲观言论。日伪的政治分化已经开始。”
周明远语气严肃:“经济封锁是软刀子杀人,政治分化是挖我们的墙脚!必须立即应对!一要千方百计解决物资问题;二要加强内部教育,巩固思想,揭露鬼子阴谋;三要主动出击,打破封锁!”
众人议论纷纷,焦点集中在如何获取物资、稳定人心、反击日伪阴谋上。
宋希濂静听良久,目光扫过桌上那份物资短缺清单和地图上被重重标记的封锁线,沉声道:“同志们,鬼子换了打法,想用饥饿和谣言打败我们!这说明他们在军事上奈何不了我们!但这一手,更毒辣,更考验我们的韧性和智慧!”
他决断道:“我们的方针是:自力更生,突破封锁,巩固内部,主动出击!”
他具体部署:“一、内部挖潜,生产自救! 王处长,周政委,你们负责,立即在全军、全根据地开展大生产运动!组织人员上山打猎、下水捕鱼,采集可食野菜野果;扩大垦荒面积,抢种生长快的蔬菜;开办土法熬硝制盐作坊、简易被服厂、铁匠铺、中药采集加工组!尽量实现自给自足!”
“二、外部突破,开辟渠道! 李参谋,徐科长,你们动用所有情报网和内线关系,不惜重金,秘密联系那些有爱国心的商人,开辟新的、隐蔽的采购线,哪怕是小批量、多批次,也要把盐、药等关键物资运进来!高队长,‘猎影’队抽调精干小队,掩护采购人员,护送关键物资入境!”
“三、军事破袭,以战养战! 张团长,赵团长,组织精干小部队,选择敌人防守薄弱的物资囤积点或运输队,进行短促突击,夺取物资!目标是敌人的仓库、粮站、药品库!打了就走,不恋战!”
“四、政治攻势,瓦解敌军! 徐科长,加强对伪军、保安团的工作,散发传单,晓以民族大义,策动其消极怠工甚至反正。对投诚人员给予优待。周政委,加强内部宣传教育,举办诉苦会,揭露日军暴行和封锁阴谋,表彰生产模范和战斗英雄,坚定抗战信心!”
“五、舆论斗争,争取外援! 李参谋,通过‘戚七’和美联社记者詹姆斯,继续向外报道我军民在封锁下坚持抗战的英勇事迹和面临的困难,争取外界道义和物资援助。”
“同志们!”宋希濂目光坚定,“鬼子想困死我们,饿垮我们!我们要用行动告诉他们,天目山的军民,是困不死、饿不垮的!我们要用汗水、智慧和勇敢,砸碎他的‘铁桶’!执行命令!”
“是!”众人领命,迅速行动。
命令下达,整个根据地如同一部巨大的机器,为生存而高速运转起来。战士们一手拿枪,一手拿镐,开辟梯田,种植蔬菜。妇女们组织起来,采摘野菜,缝制衣物。老人们传授土法熬硝盐的技术。工匠们赶制农具和简易工具。山上山下,到处是忙碌的身影,一种在困境中求生的顽强意志蓬勃生长。
宋希濂沟通系统,看到因有效组织生产自救和应对危机获得的积分,进行了针对性的生存物资兑换:
【兑换:“高产耐寒蔬菜种子(萝卜、白菜)”x500公斤,“高效捕鱼工具(渔网、钓钩)”x200套,“土法熬硝制盐技术手册”x100本,“简易纺织机配件”x50套,“常用中草药图谱及炮制手册”x200本,“基础兽医药品”x一批。】
【叮!兑换成功!物资与知识已合理化出现(解释为通过爱国商人秘密购入和根据地自身搜集)。】
这批物资和技术,切实地支援了根据地的生产自救工作,提升了自给能力。
南京,日军华中方面军司令部。参谋正向司令官松井石根汇报“铁桶战术”的进展。
“司令官阁下,对天目山地区的经济封锁已初见成效。其物资供应日趋紧张,人心出现浮动。特高课报告,其内部已有少数人开始抱怨生活艰苦。”
松井石根满意地点点头:“哟西!经济战,有时比枪炮更有效。要持续加压!命令各部,加强巡逻,对任何试图出入封锁区的物资和人员,格杀勿论!同时,政治攻势要跟上!”
特高课长补充道:“嗨依!我们已加紧对伪军和当地乡绅的工作,威逼利诱,孤立支那军。并派人潜入其控制区,散布谣言,称重庆已放弃他们,抗战必败,动摇其军心民心。”
“很好!”松井冷笑,“要让他们在饥饿和绝望中,慢慢瓦解!”
高天亮亲自带领一支精干小队,化装成山民,护送一名秘密采购员,冒险穿越日军封锁线,与外部爱国商人接头。途中与日军巡逻队遭遇,发生短暂交火,击毙日军数人,成功抵达接头点,接回了一批珍贵的食盐和药品。
张云鹤派出一个加强连,夜间长途奔袭百里,突袭了日军一个小型物资中转站,歼灭守军一个班,缴获了一批粮食、罐头和军毯,迅速撤回。虽然代价是伤亡十余人,但极大地鼓舞了士气,缓解了部分物资压力。
封锁和困难确实带来了影响。个别战士因家乡遭灾、家人受胁迫而思想波动,甚至有人试图开小差,被及时发现制止。少数群众因断盐而情绪低落,对前景感到迷茫。
周明远和李慕华领导的政治机关迅速行动。召开全军军人大会,举行“诉苦复仇”活动,让战士们讲述日军暴行,激发阶级仇、民族恨。组织文艺宣传队,编演活报剧,揭露日军封锁阴谋,宣传生产自救中的模范事迹。对动摇分子加强教育,对困难群众进行救济和安抚。经过艰苦的工作,根据地的民心士气重新凝聚起来,变得更加坚韧。
美联社记者詹姆斯深入采访了根据地军民在封锁下坚持生产、训练和战斗的情况。他报道了战士们垦荒时枪不离身,妇女们连夜缝制军衣,孩子们帮助站岗放哨的故事。他的报道《饥饿与钢铁:封锁下的中国抵抗力量》,通过“戚七”的渠道发往外界,客观描绘了根据地的困境与不屈,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同情和关注。一些海外华侨团体开始设法筹集物资,准备援助。
一月十六日黎明,寒风依旧。经过艰苦努力,根据地的生存危机得到初步缓解,但根本困境仍未解除。日军封锁依旧严密,物资尤其是药品和弹药,依然极度匮乏。
宋希濂和周明远站在指挥部外,望着在寒风中辛勤劳作的军民,心情沉重而复杂。
“老宋,我们还能撑多久?”周明远轻声问。
宋希濂目光坚定:“能撑多久撑多久!只要民心不散,队伍不垮,鬼子就奈何不了我们!”
就在这时,机要参谋匆匆赶来,递上一份刚译出的、来自重庆方向的密电。
宋希濂接过电文,只看了一眼,眉头便紧紧锁起。电文内容简短却意味深长:
“宋师长希濂勋鉴:天目山处境,已悉。然抗战乃长久之计,不宜孤军困守。为保存力量,以利再战,着该部相机向皖南徽州方向转移休整,与友军靠拢。战区长官部已令沿途予以接应。如何行动,盼速决断。切切。”
转移?离开浴血守卫的天目山?与友军靠拢?这究竟是上峰的战略调整,还是……?
宋希濂握着电文,目光再次投向那片浸透鲜血和汗水的山林,陷入了深深的沉思。天目山的这个黎明,在生存的困境与一份突如其来的转移命令中,迎来了一个更加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