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子科顺天乡试的日子,终于在万众瞩目中到来了。是日凌晨,天色未明,北京城内已是人声鼎沸。无数盏灯笼汇聚成流动的光河,从四面八方涌向位于内城东侧的贡院。
柳云生随着人流前行,手中紧紧握着考篮,里面装着笔墨纸砚、水壶、干粮以及核验身份的文书。寒意沁人,但他心中却燃着一团火。远远望见贡院那高大的辕门和森严的守卫,一股肃穆之感油然而生。这里是通往仕途的第一道,也是最关键的一道龙门。
经过严格乃至苛刻的搜检——防止考生夹带作弊,柳云生终于按图索骥,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那间狭小号舍。号舍仅容一人转身,左右及后方皆是高墙,前方以木栅封锁,内有木板一块,白天作案,夜间拼合为榻。条件虽简陋,却最大限度地保证了考试的公平。
天色微熹,三声炮响过后,考场内外瞬间鸦雀无声。厚重的辕门轰然关闭,意味着在接下来的三天两夜里,除非交卷或发生极端情况,任何人不得出入。主考官、副主考官等一众官员身着官服,于至公堂上焚香祷告天地、君主,仪式庄重威严。
随后,试题由誊录官当众启封,分发至各号舍。柳云生接过题纸,深吸一口气,凝神看去。试题涵盖经义、策问、诗赋,内容宏富,且如之前听闻的那样,策问题目紧密联系当前时政,涉及漕运、吏治、边患等实务,绝非死记硬背之徒所能应对。
他并未急于动笔,而是先将所有题目反复咀嚼,在心中勾勒文章框架。腹稿已成,他才不慌不忙地研墨铺纸。一时间,偌大的贡院内,只闻得纸页翻动声、轻微的咳嗽声,以及笔尖接触纸面的沙沙声,如同春蚕食叶,汇聚成一种奇特的、充满紧张与希望的韵律。
柳云生文思泉涌,下笔如有神助。经义题要求阐释“仁政”之本,他不仅引据《孟子》、《尚书》等经典,更结合康熙朝轻徭薄赋、治理河患的实例,论述“仁政”在于养民、教民,其核心是“仁心”而行“实政”。文章结构严谨,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股格式运用得纯熟自如,却又在严格的框架内灌注了鲜活的思想。
至若策问题,他更是倾注了平日所学所思。对于漕运之弊,他提出在确保漕粮运输的同时,可试行部分海运以分流风险、降低成本,并加强沿河官吏考核,杜绝贪腐;对于吏治,他主张严惩贪墨与擢升廉能并重,需建立更有效的监察与考成之法。其观点未必尽善尽美,但条理清晰,见解独到,且引证数据、事例力求准确,显示出他并非只会空谈的迂腐书生,而是真正关心国计民生的有心之士。
诗赋题目是《赋得“云霞出海曙”》,要求作一首五言排律。柳云生略一沉吟,脑海中浮现出离乡时隐云镇的晨曦,碧水潭的朝霞,以及一路北上的壮阔山河。他笔走龙蛇,诗句流淌而出:“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既紧扣题目,描绘了春日清晨的瑰丽景象,又暗含了时光流转、积极进取的意味,格律工稳,意境开阔。
考试期间,并非一片祥和。他隔壁号舍的一位考生,因紧张过度,次日便发起高烧,被兵丁搀扶出去,功亏一篑,令人扼腕。又传闻某字号有考生因怀挟小抄被当场擒获,剥去衣冠,枷号示众,前途尽毁。这些插曲,更反衬出科举的残酷与柳云生心志之坚、品行之正。他始终沉着应对,饿了便啃几口干粮,渴了喝口冷水,困极了就在窄板上和衣小憩片刻,醒来继续奋笔疾书。
三日期满,交卷出场时,柳云生虽面容憔悴,眼布血丝,但精神却有一种释放后的昂扬。他回到“墨香斋”后院,足足睡了一整天,才缓过劲来。
考试虽已结束,他却并未立刻筹划归程。京城汇聚了天下英才,正是交流学问、开阔眼界的大好机会。他拜访了几位在文会上结识的、学问扎实的士子,相互切磋文章,讨论时局。他也向王掌柜请教了些京城人情世故,并再次去了几次书铺,购买了些南方难以见到的典籍。这些经历,让他深感学无止境,也更坚定了其“学以致用”的初心。他相信,无论此次科考结果如何,这段京城之旅都已让他获益匪浅。
等待放榜的日子,既充满期盼,又难免有些志忑。他尽力平复心绪,每日读书访友,充实自己。然而,他全然不知,一场因他才华初露而引来的风波,正在暗中酝酿。危机如同潜藏在繁华街市下的暗流,即将向他涌来。他所展现的智慧与坚守的勇气,即将面临另一场更为严峻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