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缕微弱、古老且非主动泄露的信号,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白瑜哨站内部激起了新的涟漪。在确认了“灯塔”盘踞“摇篮后花园”,前路受阻的当下,任何可能与失落“火种”相关的线索,都显得弥足珍贵。
“信号源坐标精确度如何?周围环境评估结果?”白瑜立于核心穹顶,目光落在星图上那片位于凋零地带外围、未被详细探索的区域。那里距离哨站主体约十七个标准跳跃单位,处于永恒凋零力场影响的边缘,规则相对稳定,但也正因如此,更容易被忽略。
“坐标已精确至百万公里范围。信号源位于一个自然形成的小型空间褶皱内部,褶皱外部有微弱的能量乱流,具备一定天然隐匿效果。”逻辑圣火迅速回应,“环境扫描显示,该区域物质密度极低,未发现大型天体或已知文明活动痕迹。规则背景与凋零地带同源,但强度衰减了约89.7%,处于可长期生存的临界值附近。”
一个理想的藏身之所?还是某个古老设施因岁月侵蚀而偶然暴露?
“派遣的隐匿单位有何发现?”
“单位‘幽影’已抵达外围,正在进行谨慎渗透。初步传回数据显示,空间褶皱内部结构稳定,存在非自然形成的几何结构轮廓,风格……与已发现的摇篮遗迹有相似之处,但更为简陋和实用化。信号源位于结构体深处,持续不断,但能量等级极低,似乎只是某种……维持基本功能的背景辐射。”
一个仍在运作的、风格古朴的摇篮设施?这几乎可以肯定与“火种”有关!
“保持最高级别隐匿,禁止‘幽影’进行任何形式的接触或深入探测。”白瑜立刻下令,“在设施外围布设远程监视节点,记录所有能量波动与规则变化。我们需要更多信息,绝不能惊动可能存在的居住者。”
她沉吟片刻,一个新的计划在脑海中形成。
“逻辑圣火,抽调资源,在信号源所在空间褶皱附近,选择一个规则相对稳定、易于防御且不易被探测的隐蔽位置,建立一座微型前哨站。”
“前哨站规模要小,功能以隐匿、观测和中继通讯为主。配备基础的自我维持系统和静滞伪装力场。代号:‘微光’。”
“其任务有二:一,长期、不间断地监视信号源设施的动静;二,作为我们向‘起源星云’方向进行远航探索的第一个跳板和补给点。”
既然“摇篮后花园”暂时成了禁区,那么这条意外发现的、可能指向其他“火种”或线索的路径,就必须牢牢抓住。“微光”前哨站将如同一只无声的眼睛,替她注视着这片未知的黑暗。
命令迅速被执行下去。方舟内部,一支由精英工程亡灵和擅长环境伪装与能量遮蔽的精灵法师组成的小队被挑选出来,携带着预制的模块化组件和最先进的隐匿设备,乘坐经过特殊处理的运输舰,悄无声息地驶向了目标空域。
建设工作在绝对静默中展开。他们选择了一颗漂浮在空间褶皱阴影处、体积不大的冰岩小行星,在其内部进行掏空和改造。静滞伪装力场被巧妙地与周围凋零环境的背景波动同步,能量供应采用极低功耗的星尘收集器与后备静滞电池。整个前哨站如同一颗自然形成的宇宙尘埃,完美地融入了环境。
与此同时,对信号源设施的远程监视也在持续。数据显示,那设施内部极其安静,除了那恒定不变的微弱信号外,几乎没有其他能量活动。仿佛一个沉睡的巨人,仅凭着最基本的心跳证明着自己尚未彻底死亡。
数周后,“微光”前哨站顺利建成并投入运行。它传回的第一批高精度扫描数据,进一步揭示了那设施的部分样貌——那似乎是一个小型的、带有明显研究或观测功能的前哨站,其建筑风格确实与已知的摇篮主流科技树有所不同,更注重实用性与环境适应性,甚至能看到一些利用本地材料修补的痕迹。
这更像是一个……逃亡者或隐居者建立的据点。
就在“微光”前哨站稳定运行,白瑜准备将注意力转回方舟自身强化与远航准备时,前哨站突然传来了一条加急信息。
不是关于信号源设施,而是关于外部!
【检测到异常超空间波动!非我方或已知邻近势力特征!波动源点位于本星域外围,正在向内侧移动!预计三至五个标准日内将进入‘微光’前哨站有效探测范围!波动特征分析……带有强烈的空间折跃痕迹,技术等级极高!】
有别的访客,正在靠近这片被遗忘的角落!
是敌?是友?还是……同样被那微弱信号吸引而来的不速之客?
静滞的暴君,刚刚布下的暗棋,便迎来了第一次考验。
这突如其来的未知访客,会是她苦苦追寻的“火种”,还是……新的威胁?
“微光”前哨站,这新生的眼睛,即将见证这片寂静星域迎来的,是黎明之光,还是毁灭之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