鹭城,“青瓷残樱案”临时指挥部设在市局一间高度保密的地下会议室内。气氛凝重得如同外面的阴天。
部里和省厅技术队的接手,让现场勘查进入了更微观、更专业的层面。法医的初步报告已经出来,确认死者系被一种直径约0.5毫米的特制高强度鱼线勒毙,死亡时间在昨晚十点至十二点之间。那条月白真丝缎带是死后精心捆绑上去的,其打结方式经过民俗专家辨认,确认是一种源于宋代的、名为“同心缚”的古老绳结变体,常用于古代婚俗或某些隐秘仪式,带有“紧密连接”与“永恒束缚”的双重象征意义。
“同心缚……”周婷在笔记本上记录着,眉头紧锁,“凶手对传统文化,尤其是宋代文化,有着极深的了解和扭曲的应用。他将杀戮视为一种‘缔结’,将死亡‘永恒化’。”
另一边,对那只作为核心道具的青瓷冰裂纹小碗的鉴定,带来了更大的震撼。两位被紧急请来的国家级古陶瓷专家,在配备了高倍放大镜和便携式x荧光分析仪的临时鉴定室内,得出了惊人一致的结论——
这只小碗,确系南宋时期龙泉窑烧制的青瓷真品,而且是其中胎质细腻、釉色纯正、冰裂纹开片自然天成的上乘之作!其市场估价初步评估超过七位数!碗底没有任何官窑款识或收藏印记,属于“流传有序”但“秘而不宣”的顶级藏珍。
用价值百万的国宝级文物来布置杀人现场!
这个消息让所有知情者都感到一阵头皮发麻。凶手的疯狂、其对“仪式感”的追求,已经达到了丧心病狂的程度。这绝非普通罪犯所能为,也绝非简单的仇杀或情杀能够解释。
“这只碗的来源是关键!”陆野盯着鉴定报告,语气斩钉截铁,“能接触到这种等级文物的人,圈子极小。查!动用一切资源,查清这只碗最近几年的流转记录,所有可能经手的人,一个都不能漏掉!”
陈凯带领的技术团队,则对那个新发现的“青瓷瓶”微缩标记进行了全方位的分析。他们利用数字建模和材质比对,确认其印制工艺与“龙锚”标记同源,均使用了某种特殊的纳米级颜料和微压印技术,绝非普通作坊能够仿制。这进一步坐实了两者属于同一黑暗网络的判断。
与此同时,陈凯尝试利用之前渗透东欧隐秘网络时获取的有限权限,在数据库中进行反向搜索。结果令人失望,并未发现“青瓷瓶”标记的公开记录。然而,在重新深度分析“樱花祭”案的历史物证数据时,一个之前被忽略的细节浮出水面——当年在一位受害者指甲缝里提取到的、始终无法溯源的极微量硅铝酸盐粘土颗粒,其元素组成和微量元素特征,与龙泉窑大窑遗址附近的特定瓷土矿高度吻合!
“小野寺弘树接触过龙泉窑的瓷土或者器物!”陈凯激动地向陆野汇报,“‘樱花祭’和‘青瓷残樱’两条线,通过‘青瓷’这个元素,连接起来了!”
这个发现意义重大!它表明,这个黑暗网络的不同“主题”之间,并非完全孤立,可能存在资源共享、技术交流,甚至成员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或共鸣。小野寺弘树作为“青龙锚”主题的践行者,可能对“青瓷”领域也有所涉猎。
陆野立刻指示:“将‘青瓷’作为串联两个案件的关键节点!重点排查死者社会关系中,是否存在与古陶瓷收藏、研究、交易相关的交集点,尤其是涉及龙泉窑的圈子!”
鹭城警方投入了大量警力,对死者的背景进行了地毯式排查。死者苏晓雯,二十五岁,本地一家小型当代艺术画廊的策展助理,性格文静,社会关系相对简单。初步调查并未发现她与古董圈有直接往来,她的家人、朋友、同事中也无人从事相关行业。
线索似乎在这里中断了。凶手是如何选中苏晓雯的?那只龙泉窑小碗又是如何神不知鬼不觉地出现在现场的?
就在调查陷入僵局之时,陈凯那边尝试性的网络渗透,竟然取得了意想不到的突破。他们利用一个之前未被标记的备用身份,在一个更加隐蔽的、需要连环验证才能进入的暗网子论坛中,发现了一个交易意向帖。发帖者寻求定制一批带有“青瓷纹”标记的“古典束缚用具”,并特意强调需要“与宋代美学契合”。
虽然帖子里没有直接使用“青瓷瓶”标记的图片,但“青瓷纹”和“宋代美学”的描述,与此案的特征高度吻合!更令人振奋的是,发帖者留下了一个加密的联系方式,并要求“有意向者提供过往‘作品’理念以供审核”。
机会来了!
“尝试接触!”陆野当机立断,“伪装成有能力提供此类定制服务的‘工匠’,用…用我们对‘青瓷残樱’案现场的理解作为‘理念’,进行回应!注意,绝不能暴露我们的身份,语气、行话必须符合他们的圈子!”
这是一步险棋,如同在悬崖边行走。一旦被识破,不仅会打草惊蛇,还可能引来这个网络更疯狂的报复。但这也是目前唯一能直接切入核心的途径。
双线调查都在与时间赛跑。一条在现实的鹭城,寻找那只碗和凶手的蛛丝马迹;另一条在虚拟的深渊,试图与魔鬼对话。
而所有人都预感到,以凶手表现出的仪式感和炫耀欲,他绝不会就此沉寂。“青瓷残樱”可能只是开始,就像“樱花祭”一样,或许会成为一个系列。
下一个受害者,会在哪里?什么时候?
指挥部墙上的时钟,滴答作响,每一步都敲在众人的心弦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