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组进驻龙州第二天,各方面的调查信息开始陆续汇总。
陈凯那边对物证的精细检验首先有了突破。他拿着份报告找到陆野:“陆局,军徽的金属成分和表面处理工艺,经过与档案馆留存样品比对,基本可以确定是原解放军第3305工厂在1975年至1978年间生产的一批。这批军徽当时主要配发给东北地区的部队。”
“3305工厂……配发东北地区……”陆野看着地图,“能缩小到具体部队吗?”
“很难。”陈凯摇头,“时间太久远,档案不全。而且军徽是制式装备,流动性大。”
另一边,赵晓萌利用大数据模型对三位受害者的人生轨迹进行了深度碰撞分析。她熬了一个通宵,眼睛有些发红,但带着兴奋找到陆野。
“陆局,有发现了!”她将笔记本电脑屏幕转向陆野,“抛开‘北疆建设者联谊会’这个明显的标签,我发现三位受害者在一个非常具体的时间点和地点,存在高度重合!”
屏幕上显示着一张略显模糊的旧地图和一份电子化的名单。
“1969年到1971年,他们三人都曾在黑河省生产建设兵团第3师第27团服役或参与建设!”赵晓萌指着名单上的三个名字,“张爱国(张工)、王丽华(王主任)、李卫东(李会计),都在名单上!而且,他们同属于27团的团部直属队!”
生产建设兵团!一个极具时代特色的名称。陆野的目光锐利起来。这才是三位受害者之间,最深层次、也最可能隐藏秘密的关联!
“27团……团部直属队……”陆野重复着,“查!立刻查清楚当年27团团部直属队的人员构成、主要任务、以及……是否发生过什么特殊事件!”
这条线索的价值毋庸置疑。王闯立刻调动资源,一方面通过组织渠道联系当年兵团系统的档案资料,另一方面派侦查员寻找仍在龙州居住的、原27团的老兵。
调查很快有了反馈。原生产建设兵团撤销多年,档案查找需要时间。但侦查员在走访中,找到了一位原27团直属队的老兵,名叫孙福贵,现在龙州市郊的一家养老院居住。
陆野决定亲自去见见这位孙老爷子。
养老院里,孙福贵老人已经七十多岁,头发花白,但精神还算矍铄。听说陆野他们是公安部来的,要了解当年兵团的事情,老人显得有些激动,又有些警惕。
“27团……直属队……唉,多少年没人提喽。”孙老爷子叹了口气,眼神有些悠远。
“老爷子,您认识张爱国、王丽华、李卫东这三个人吗?”陆野拿出三位受害者的老照片。
孙老爷子戴上老花镜,仔细辨认了一会儿,点点头:“认识,咋不认识呢?张工,那时候就是技术骨干;王丽华,是宣传队的,能歌善舞;李卫东,是管后勤账目的。都是直属队的老人儿了。”
“那当年在直属队,有没有发生过什么……特别的事情?比如事故,或者……矛盾之类的?”陆野小心翼翼地问道,避免引导性过强。
孙老爷子皱起眉头,陷入了回忆。良久,他浑浊的眼睛里闪过一丝复杂的光芒,欲言又止。
“老爷子,这关系到三条人命。”陆野的声音低沉而严肃,“他们三个,最近都被人害了。”
“什么?!”孙老爷子猛地抬起头,脸上露出震惊和难以置信的表情,“都……都死了?”
陆野沉重地点点头。
孙老爷子沉默了,手指微微颤抖。过了好一会儿,他才仿佛下定了决心,压低声音说:“要说特别的事……也不是没有。大概在……70年底,冬天,特别冷。直属队负责押运一批……重要的‘战备物资’去边境哨所,结果在路上……出了事。”
“出了什么事?”陆野追问。
“具体我也不太清楚,我当时是留守的。”孙老爷子摇着头,“只知道那次任务带队的是当时的直属队指导员,叫冯劲松。出去的人回来都三缄其口,说是遇到了暴风雪,物资损失了一些,好像……好像还死了人。但详细情况,上面下了封口令,谁也不许再提。后来没多久,冯指导员就调走了,张爱国、王丽华他们几个参与那次任务的,后来也都陆续离开了兵团。”
冯劲松!又一个关键名字出现!
“那这个冯劲松,后来去了哪里?您知道吗?”
“不知道了,调走后就没了消息。”孙老爷子摇头,“都过去五十多年了……”
离开养老院,北方的寒风似乎更加刺骨。陆野坐在车里,眉头紧锁。
“冯劲松……暴风雪……损失物资……死人……封口令……”他喃喃自语。
五十多年前发生在边境线上的一次神秘事件,三位曾经的亲历者在晚年相继被以带有强烈仪式感的方式杀害。凶手的动机,几乎可以肯定与这段尘封的往事有关。
是灭口?还是复仇?
那个隐藏在暗处的“白夜杀手”,下一个目标,会不会就是当年带队的指导员——冯劲松?
“立刻查找冯劲松的下落!要快!”陆野对王闯下令,声音带着一丝急切。
历史的冰层下,似乎有暗流开始涌动。龙州的雪,快要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