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的朔风卷着细雪,敲打着紫禁城朱红的宫墙。今日的朝会,气氛比往日更加凝重。文武百官分列两旁,鸦雀无声,唯有殿外风雪的呜咽隐约可闻。御座之上的皇帝,面色沉静,目光却如古井深潭,扫过下方垂首的臣子,最终落在了队列前方,那位身着侯爵冕服,身姿挺拔的新晋忠毅侯身上。
陈远(田侯爷)眼观鼻,鼻观心,仿佛周遭的一切都与他无关。但他能清晰地感受到,无数道或明或暗的视线,如同针刺般落在他身上。他知道,风暴即将来临。
果然,待日常政务奏报完毕,一位身着獬豸补服的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手持玉笏,迈步出班,声音洪亮而带着一丝悲愤:
“陛下!臣,要弹劾忠毅侯田娃,十大罪!”
此言一出,满殿皆惊!虽然早有风声,但如此直截了当、在朝会之上公然弹劾一位刚刚立下大功、圣眷正隆的侯爵,仍是极为罕见!
那御史显然有备而来,侃侃而谈,将市井流传的谣言稍加修饰,便罗织成了一条条看似确凿的罪状:什么“擅权专杀,大同官署几为空衙”;什么“勾结商贾,榷场利银多入私囊”;什么“收买军心,边镇只知有侯爷不知有朝廷”;甚至隐晦地提及他“结交内侍,窥探宫禁”……言辞犀利,句句诛心!
随着他的陈述,朝堂之上响起一片低低的哗然。不少官员面露惊疑,交头接耳。一些与陈远有过节,或是利益受损的勋贵,眼中则闪过一丝快意。
陈远依旧垂首而立,面无表情,仿佛对方弹劾的是别人。
那御史见状,更是激愤,最后几乎是声嘶力竭地总结道:“……田娃此人,假借陛下信任,行此等悖逆之事,其心可诛!若任其坐大,恐成国朝大患!臣恳请陛下,明察秋毫,罢黜其职,下狱严审,以正朝纲!”
话音落下,殿内一片死寂。所有人的目光都投向了御座,等待着皇帝的裁决。
皇帝沉默着,手指轻轻敲击着龙椅扶手,目光深邃,看不出喜怒。半晌,他才缓缓开口,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
“田娃。”
“臣在。”陈远应声出列,躬身行礼。
“御史所言,你,有何话说?”
陈远直起身,目光平静地迎向皇帝,声音沉稳,不见丝毫慌乱:“回陛下,御史风闻奏事,乃是职责所在。然其所言,多为不实之词,捕风捉影,牵强附会,臣,不敢领受。”
“哦?如何不实?”皇帝语气平淡。
“臣在大同,所行所为,皆以陛下旨意为准绳,以《大明律》为依归。查办永嘉侯、张诚、灰隼等案,人证物证俱全,皆已呈报御前,何来‘擅权专杀’?榷场税收,每一笔皆有明细账册,入库封存,户部可查,何来‘中饱私囊’?整饬边军,乃为提升战力,保境安民,将士归心,乃是感念陛下天恩,朝廷威德,何来‘只知有臣不知有朝廷’?”
他顿了顿,语气转而带上了一丝沉痛:“至于结交内侍,窥探宫禁……此等骇人听闻之指控,臣不知从何而起,唯有以头颅热血,证臣之清白!臣恳请陛下,派遣得力干员,彻查大同军政、钱粮、刑狱诸事!若查实臣有丝毫贪墨枉法、结党营私之行,臣甘愿领受极刑,以谢天下!”
他这番话,有理有据,不卑不亢,尤其是最后主动请求朝廷彻查,更是显得坦荡无比。与之前那御史空泛的指责形成了鲜明对比。
朝堂之上,议论声再起,不少中立官员微微颔首,觉得忠毅侯此言在理。
皇帝的目光扫过陈远,又看向那脸色有些发白的御史,最后落在了文官队列前排,一位始终闭目养神的老者身上——那是当朝首辅。
“首辅,你以为如何?”皇帝问道。
首辅缓缓睁开眼,出列躬身:“陛下,忠毅侯所言,不无道理。边镇之事,错综复杂,非身临其境者,难明其究。既然御史有劾,忠毅侯亦自请核查,老臣以为,陛下可遣一公允大臣,前往大同实地勘察,一切自有公论。”
这话看似公允,实则将皮球又踢了回去,并未明确表态支持哪一方。
皇帝微微颔首,不置可否,目光却转向了勋贵队列:“寿宁侯,你久在京师,于地方事务或有所闻,对此事有何看法?”
寿宁侯没想到皇帝会突然点名问他,心中一凛,连忙出列,脸上堆起恭敬的笑容:“回陛下,臣……臣久居京师,于边镇事务实不甚了了。不过,忠毅侯年轻有为,在北疆立下大功,乃是陛下慧眼识珠。至于御史所劾……想必是有些误会。臣以为,首辅大人所言甚是,查一查,也好还忠毅侯一个清白。”
他这话说得圆滑,既不得罪陈远,也没替那御史说话,更将自己撇得干干净净。
皇帝听完,沉默了片刻,殿内气氛几乎凝固。
终于,他缓缓开口,声音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御史风闻奏事,其心可勉。然边镇重地,非同小可,岂能仅凭风闻而定重臣之罪?”
他目光如电,扫过那弹劾的御史:“你所奏之事,朕会着人核实。若属实,朕绝不姑息;若属虚妄……哼,朕的朝堂,也容不得诬告构陷之风!”
那御史身子一颤,冷汗瞬间湿透了后背。
皇帝又看向陈远:“田娃。”
“臣在。”
“你自请核查,襟怀可嘉。朕准你所奏。着都察院右都御史,会同户部、兵部各派一员,即日前往大同,核查军政钱粮诸事。你要好生配合,不得有误。”
“臣,领旨谢恩!必当全力配合钦差,绝无隐瞒!”陈远躬身应道,心中一块大石落地。皇帝此举,既是给了他自证清白的机会,也是对背后煽风点火之人的严厉警告。
“退朝!”
内侍尖细的唱鸣声中,百官躬身行礼,依次退出大殿。
陈远走在人群中,能感受到周遭目光的复杂变化。有钦佩,有忌惮,有怨恨,也有更多的审慎。
他知道,这场朝堂风波看似暂时平息,但真正的较量,才刚刚开始。核查的结果,将决定他未来的命运,也将决定宣大新政的存续。
走出奉天门,冰冷的雪花落在他的脸上,带来一丝清醒。他抬头望了望灰蒙蒙的天空,眼神坚定。
无论前路如何,他已没有退路。这大明的朝堂,这北疆的基业,他必将守护到底。接下来的核查,将是他面临的又一场硬仗。而他,已然做好了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