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武寒夜碎雪纷飞,驿馆西窗素纱被风掀起,烛火忽明忽暗地摇曳。李泌正用银匕挑开烛花,案上那幅《大唐疆域图》已被朱笔圈得密密麻麻,范阳、洛阳两处的红点像凝血般刺目,而西北隅 “回纥牙帐” 四字旁,一道斜划的问号墨迹未干。
“先生在看回纥的位置?”
门轴轻响时,李泌握着银匕的手顿了顿。李倓披着沾雪貂裘立于门口,靴底沙砾未落,显是疾驰而至。他将铜胎暖炉置于案边,暖意骤然漫开,驱散寒气。
“殿下倒比驿卒的消息还快。” 李泌指尖点在舆图上,“方才郭子仪将军送来急报,史思明在范阳整训三万胡骑,安庆绪又调兵扼守河东渡口。咱们的朔方军骑兵不足八千,若想速取两京,非借回纥之力不可。”
李倓俯身细看舆图,见回纥牙帐与灵武之间的驿道被标上了三道墨线,显然是李泌推演的遣使路线。他指尖划过河西走廊,忽然想起流民中曾有河西织户哭诉,说回纥人常以马匹换取绢帛,甚至用羊裘换半匹粗绢。这记忆碎片让他心头一动,却先按捺住,静待李泌下文。
“只是这借兵的代价……” 李泌长叹一声,将一封密信推到他面前,“陛下已召集裴冕、崔圆议事,有人提议以云州六城为质。当年玄宗拒绝回纥请婚时,磨延啜可汗就曾索要过河西之地,如今大唐危难,他岂会空手而归?”
密信是内侍省的抄件,字里行间满是朝臣的争执。李倓看到 “割云州以结回纥” 字样时,指尖猛地攥紧 —— 前世正是这轻率的许诺,让回纥此后连年索要土地,甚至在收复洛阳后纵兵劫掠,百姓怨声载道。他定了定神,指着舆图上的回纥疆域:“先生可知回纥为何屡屡求地?”
“漠北苦寒,他们觊觎漠南水草罢了。”
“不全是。” 李倓取过纸笔,快速画了个简易商路图,“回纥虽游牧,却控制着草原丝路。去年我在土墱城见过粟特商人,他们说回纥可汗的牙帐里堆满了中原绢帛,却还要用战马换蜀锦。只因绢帛不仅能做衣物,更能卖给大食商人换金银香料 —— 他们缺的不是土地,是能流通的财富。”
李泌眼中闪过精光,伸手将画稿拉到面前。他想起天宝年间隐居嵩山时,曾见回纥使者捧着蜀锦求见玄宗,当时只当是蛮族猎奇,如今经李倓点破,才惊觉其中关窍。“可百万匹绢帛绝非小数目,江淮漕运被叛军阻断,咱们从何处筹措?”
“这正是晚辈今日带来的东西。” 李倓解开随身行囊,取出两本账册放在案上。一本是临时互市的交易记录,红笔标注着 “粟特商队现存绢帛三十万匹”;另一本则是流民登记册,密密麻麻记着河西织户的姓名与技艺。“康拂毗延已答应下月从西域调运五十万匹,江南杜鸿渐大人那边,我也传信让他以高价征调 —— 百姓虽困苦,然若许以厚利,再免其半年赋税,必能集齐所需。”
烛火照在账册的墨迹上,李泌逐页翻看,见其中不仅有绢帛的产地、等级,甚至标注了回纥人偏好的纹样,连粟特商人的佣金比例都算得清清楚楚。他抬眼时,目光中已多了几分惊叹:“殿下竟将此事谋划得如此周全。可磨延啜素来傲慢,仅凭绢帛,能让他动心吗?”
“晚辈还有两层把握。” 李倓起身走到窗边,望着远处军营的篝火,“其一,郭子仪将军曾赠磨延啜汗血马,两人有兄弟之谊。去年回纥内乱,还是郭将军派使者调解,这份情分磨延啜不会忘。其二,” 他从怀中取出一块蜀锦,青底织着鸾鸟纹,“这是贡品级别的八梭锦,磨延啜的可敦(王后)最喜中原织物。若遣使时带上五百匹这样的锦缎,再许以‘助战一日赏绢十匹,破城后另赏百万匹’,比割地更合他心意。”
李泌轻抚蜀锦纹路,忽忆起天宝年间玄宗曾赐他同纹锦缎一匹,彼时他转赠嵩山僧友,不料竟被回纥商人辗转购去。“可割地是现成的好处,绢帛需等平叛后兑现,磨延啜会信吗?”
“他不得不信。” 李倓语气坚定,“如今安禄山占了两京,若大唐覆灭,回纥不仅没了绢帛来源,还要直面叛军的威胁。助唐平叛,既能得实利,又能保边境安稳 —— 磨延啜是雄主,不会算不清这笔账。更重要的是,” 他话锋一转,眼中多了几分沉重,“割地会寒了天下民心。当年安禄山以‘清君侧’起兵,若咱们为借兵弃民,与叛军有何区别?民心散了,即便收复两京,大唐也难复元气。”
这句话正戳中李泌的心坎。他想起当年因讥讽杨国忠被流放时,沿途百姓夹道相送的场景,那时他便暗下决心,若再入世,必以民为本。“殿下此言,正是我心中所想。” 他提笔在纸上写下 “绢帛助战策” 五字,“此计兼顾军事与民心,明日我便将其纳入平叛总策,呈给陛下。”
李倓却按住他的手:“先生且慢。” 他望着案上的《道德经》,想起李泌昨日提及 “藏锋” 之语,“此事需隐去晚辈之名。李辅国等人本就忌惮我与郭将军亲近,若再让他们抓住把柄,恐生祸端。就说是先生与郭将军商议的结果,更为稳妥。”
李泌眼中闪过暖意,这少年不仅有远见,更懂朝堂凶险。他颔首道:“殿下思虑周全。明日朝议,我自当设法使陛下采纳。只是遣使之人需慎重,既要懂回纥习俗,又要能稳住磨延啜。”
“晚辈举荐一人。” 李倓不假思索,“郭将军麾下的仆固怀恩。他本是回纥仆固部人,与磨延啜有旧,去年还出使过回纥。由他带队,再带上郭将军的亲笔信,必能成事。”
李泌抚掌赞叹:“殿下连人选都想好了?看来早有谋划。” 他取过酒壶,斟了两杯冷酒,“今夜这番论道,令我想起当年与陛下在东宫议事的光景。”
李倓举杯与他相碰,酒液入喉辛辣,却暖了四肢百骸。“先生过誉。晚辈只是不愿见百姓再遭离乱,不愿见大唐疆土被拱手让人。” 他望着窗外渐停的风雪,“若此计能成,不仅能借回纥之力,更能为日后定下规矩 —— 大唐的盟友,该以信义联结,而非土地换取。”
两人又聊至深夜,从回纥的兵力部署谈到叛军的内部矛盾,李泌将自己推演的 “疲敌之策” 细细说明:“让李光弼出井陉,郭子仪入河东,牵制史思明与安守忠,再以回纥骑兵突袭范阳 —— 只是这一切,都得等借兵之事敲定。”
李倓听得不住点头,这与他所知的历史中李泌提出的战略不谋而合,只是前世肃宗急于收复两京,未能采纳此策,致使平叛拖延数年之久。“待借兵之事成,晚辈定劝父王采纳先生之策,先破范阳巢穴,再取两京。”
离驿馆时,天已微亮。周俊牵着战马候在巷口,见李倓出来,连忙递上温热的胡饼:“殿下,郭将军派人来问,仆固怀恩将军的出使信物是否要提前准备。”
“让郭将军备好五百匹蜀锦,再取我那柄鎏金饰件的弯刀。” 李倓翻身上马,“那是去年平定党项时所得,磨延啜素来爱刀,定能合他心意。”
战马踏过积雪的街道,远处的临时兵器坊已传来敲打声,新造的弩箭正分批运往军营。李倓望着东方渐亮的天色,忽然觉得胸口的暖意愈发真切 —— 前世他直到临死前,才听闻李泌为保广平王李豫,被迫归隐衡山的消息。而如今,他不仅提前与这位智囊结下情谊,更在改写历史的路上迈出了第一步。
次日朝议的消息很快传来。周俊气喘吁吁地跑进营中时,李倓正在查看织户赶制的绢帛样品。“殿下!成了!” 他举起手中的文书,“陛下采纳了李泌先生的建议,还说要以殿下的互市账册为依据,让您督办绢帛筹集之事!”
李倓接过文书,见上面 “以绢帛代割地,慰民心而结回纥” 的字句墨迹新鲜,忍不住嘴角上扬。周俊又道:“听说李辅国想反对,说绢帛耗费太大,结果李泌先生拿出咱们的互市账册,还说这是郭将军与殿下早已筹谋好的,陛下当场就拍了板!”
“李辅国没再说什么?”
“他倒是想挑错,可裴冕大人站出来说,当年太宗皇帝征突厥,就是以绢帛赏赐回纥部落,才换得边境安稳。” 周俊笑得眉眼弯弯,“现在满朝都在说,殿下这主意比割地强百倍!”
李倓放下绢帛样品,快步走向互市营地。康拂毗延正指挥着粟特商人卸载香料,见他过来,连忙用生硬的汉话迎上前:“殿下放心!我已送信给撒马尔罕的兄长,让他调运最好的蜀锦和白绢,十日之内必到!”
“康老板果然爽快。” 李倓笑着递上文书,“陛下已许你互市免税三年,只要绢帛按时送到,另有重赏。”
康拂毗延眼睛一亮,当即拍着胸脯保证:“回纥的商队与我家世代交好,我让他们直接从河西运绢帛来,比走西域更快!”
夕阳西下时,郭子仪的信使也到了。仆固怀恩已带着锦缎与弯刀出发,信使带来郭将军的亲笔信,说磨延啜听闻以绢帛助战,又见到郭子仪的信物,已召集部落议事,大概率会应允。
李倓站在营垒高处,望着黄河如带,落日熔金。远处的胡杨林里,新到的织户正搭起帐篷,临时兵器坊的灯火渐次亮起,与天上的星辰连成一片。他想起昨夜李泌说的话:“乱世之中,民心是根,信义是本。殿下守住了这两样,便守住了大唐的希望。”
寒风掠过脸颊,却吹不散他心中的笃定。借兵回纥的隐患已解,军械改良初见成效,互市的脉络也愈发清晰。虽然前路仍有叛军的铁蹄、宦官的阴私,但他知道,自己已不再是前世那个任人摆布的建宁王。
这书房论道的一夜,不仅为大唐借来了回纥的铁骑,更借来了改写命运的契机。而他手中的绢帛,终将织就一幅兴复大唐的锦绣长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