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武城的风沙在晨光中渐歇,城门口的戍卒突然挺直了腰杆 —— 一队玄色驿骑正踏着沙砾疾驰而来,为首者手持鎏金符节,符节上 “急诏” 二字在朝阳下泛着冷光。消息像长了翅膀般传遍全城时,李倓正在临时兵器坊查看新造的弩箭,铁匠铺的红炉映得他脸上发烫,耳畔还响着工匠们敲打铁砧的叮当声。
“殿下!宫里来消息了!”周俊气喘吁吁地跑进来,甲胄上沾着的沙粒簌簌而落,“陛下派人从长安方向召回了一位隐士,叫李泌,听说今日就到灵武,满朝文武都在城外等着迎接呢!”
“李泌?” 李倓手中的弩箭险些滑落。他指尖摩挲着弩臂纹路,脑海中瞬间闪过史书记载——这位曾隐居嵩山的奇人,乃玄宗、肃宗两朝智囊,更是前世护佑自己免遭谗言构陷的关键人物。如今李泌奉诏而来,正是他必须牢牢抓住的契机。
“殿下认识此人?” 周俊见他神色异样,好奇地问道。
“早年在东宫听父王提起过。” 李倓不动声色地将弩箭放回木架,“李泌先生精通《易》理,深谙兵法,曾拒绝玄宗的官职,隐居山林。如今父王召他来,必是为平叛大计。” 他快步走出兵器坊,望着城东南方向的驿道,“备马,随我去驿馆。”
周俊愣了愣:“殿下不去城门迎接吗?听说郭子仪将军、广平王殿下都已经过去了。”
“迎接自有朝臣去做。” 李倓翻身上马,缰绳勒得战马打了个响鼻,“我要见的,是隐居的李泌先生,不是陛下召来的臣子。” 他从怀中取出一个锦盒,打开后里面躺着一枚白玉佩,玉佩上雕着‘东山’二字,边缘还刻有几株隐于云雾的松树 —— 这是他昨日特意让灵武城里的玉匠仿谢安 “东山再起” 的典故打造的,就盼着能有机会送给李泌。
驿馆设在灵武城西侧的胡杨林旁,是一座雅致的院落,原是朔方军招待使臣的地方。李倓抵达时,院外已站了几个宦官,正踮着脚往里面张望。他示意周俊在院外等候,独自捧着锦盒走进去,刚到廊下,就听见屋内传来一阵清越的琴声。
琴声是《梅花三弄》,调子却比寻常演奏多了几分清寂,宛如寒冬里独自绽放的梅枝,带着不与世俗同流的孤傲。李倓驻足聆听,直到最后一个音符消散在风中,才轻轻叩了叩木门。
“进来吧。” 屋内传来一道温润的声音,带着几分慵懒的笑意。
李倓推门而入时,首先看到的是窗边的竹榻。榻上坐着一位身着青布长衫的男子,约莫三十余岁,面容清癯,须发整齐,手中还握着一把古琴。榻旁的矮几上放着一卷《道德经》,书页摊开在 “功成身退” 的章节,旁边的陶碗里泡着几株晒干的野菊。
“晚辈李倓,见过先生。” 李倓躬身行礼,将锦盒捧在胸前,“听闻先生今日抵灵,不请自来,还望先生勿怪。”
李泌搁下古琴,目光落于他手中锦盒,眸中隐现探究之意:“建宁王殿下?久闻殿下在好畤县守危城、在土墱城筹粮草,是宗室中少有的实干之人。然殿下未赴城门与百官同迎,却至吾这驿馆,莫非有要事相商?”
“先生明鉴。” 李倓将锦盒递上前,“晚辈今日来,不是为陛下的诏书,也不是为平叛的官职,而是为谢安的故事。”
李泌打开锦盒,看到那枚 “东山” 玉佩时,眼中闪过一丝惊讶。他拿起玉佩,指尖抚过 “东山” 二字,忽然笑道:“殿下这是把我比作谢安?可谢安出山是为家族荣耀,我隐居却是为避朝堂纷扰。”
“晚辈不敢妄比。” 李倓抬头,目光坦诚,“谢安‘东山再起’,是为匡扶晋室;先生今日赴灵武,却是为救大唐于危难。只是晚辈知道,先生素来不喜官场束缚,当年玄宗赐官,先生却以‘愿守山林,以观时局’为由拒绝 —— 晚辈今日来,是想对先生说一句:若先生愿为平叛出谋划策,他日乱定之后,晚辈必助先生归隐,重回嵩山,再续琴书之乐。”
屋内的空气瞬间静了下来,只有窗外胡杨林的叶子被风拂动,发出沙沙的声响。李泌握着玉佩的手微微一滞,眼神里的探究渐渐化作了动容。他望着李倓年轻却沉稳的脸庞,蓦然想起昨日在驿道上听闻的传闻——这位建宁王不仅善战,且通营垒、晓商道,更可从流民中发掘工匠改良军械,如今看来,传言果然不虚。
“殿下如何知晓我不喜官场?” 李泌放下玉佩,语气里多了几分认真。
“晚辈曾在东宫读过先生的文章。” 李倓从容应答,“先生在《复明堂议》中写道‘官者,器也,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可见先生视官职为济世之器,而非追求之物。如今大唐危难,正是需先生用‘器’之时;待乱定之后,晚辈自当助先生‘藏器’归山。”
这番话恰好说到了李泌的心坎里。他隐居多年,并非不愿为国效力,只是看透了朝堂的勾心斗角 —— 玄宗晚年宠信宦官,肃宗如今又依赖李辅国、程元振之流,若贸然出山,怕是会陷入权力漩涡。可眼前的少年,不仅懂他的志向,还愿为他的归隐承诺,这份真诚,让他不得不动容。
“殿下可知,陛下召我来,是想让我任宰相之职?” 李泌忽而问道。
“晚辈知晓。” 李倓点头,“但晚辈也知晓,先生定会拒绝。” 他顿了顿,续道,“先生若愿相助,不必拘泥于官职。晚辈在军中尚有几分薄面,郭子仪将军、李光弼将军也愿与晚辈协调,先生若有良策,可通过晚辈转达,既免了官场纷扰,又能实现济世之志,岂不是两全其美?”
李泌望着榻旁的《道德经》,忽然笑了。他拿起玉佩,重新放回锦盒,推到李倓面前:“殿下这玉佩,我暂不收。待他日乱定,殿下若真能助我归隐,我再收下不迟。” 他起身走到窗边,望着远处的黄河,“不过今日,我倒愿与殿下聊聊平叛之策。”
李倓心中一喜,连忙上前:“晚辈洗耳恭听。”
“殿下先说说,如今唐军最大的隐患是什么?” 李泌转过身,目光锐利如鹰。
“是粮草与人心。” 李倓不假思索答道,“晚辈已设临时互市,与粟特商队交易粮草;又在流民中选拔壮丁、发掘工匠,既补了兵力,又改良了军械。只是……” 他话锋一转,“朝中宦官势力渐长,李辅国等人已开始干涉军务,若不加以制衡,恐生祸端。”
李泌眼中闪过一丝赞许:“殿下看得透彻。宦官干政,是前朝灭亡的教训,如今肃宗陛下虽有平叛之志,却未能远离奸佞。你若想在军中立足,不仅要立军功,还要学会制衡宦官 —— 这一点,我可助你。”
他走到矮几旁,取过纸笔,快速写下几行字:“这是我对叛军动向的预判。安禄山虽占两京,却与安庆绪、史思明不和,咱们可利用他们的矛盾,先取河东,再图洛阳。你可将此策转达郭子仪,就说是你自己推演的结果 —— 锋芒太露,对你并非好事。”
李倓接过纸条,见上面的分析与自己所知的历史脉络毫无偏差,心中愈发敬佩。“多谢先生指点。”
“你我之间,不必言谢。” 李泌重新坐下,端起陶碗喝了口菊花茶,“日后若有难处,可随时来驿馆找我。只是切记,与我往来,不可让外人知晓 —— 宦官眼线众多,若被他们抓住把柄,反而会连累你。”
李倓郑重点头:“晚辈明白。”
离开驿馆时,风沙又起,却吹不散李倓心中的暖意。他握着怀中的纸条,想起李泌最后说的话:“殿下是难得的明主之才,只是乱世之中,需懂‘藏锋’与‘借力’。他日若能平定叛乱,大唐的希望,或许就在你身上。”
周俊见他出来,连忙迎上前:“殿下,宫里派人来催了,说陛下在大殿等着见您,商议李泌先生的任职之事。”
“知道了。” 李倓翻身上马,目光望向皇宫的方向,“咱们先去郭子仪将军的营中,把平叛之策告诉他。至于李泌先生的任职…… 陛下自有决断,咱们不必多言。”
战马踏着沙砾前行,李倓摸了摸怀中的锦盒。他知道,今日与李泌的会面,不仅开启了一条重要的政治庇护线,更让他在乱世的棋局中多了一枚关键的棋子。而那枚‘东山’玉佩,终会在乱定之日,被送到真正懂得它寓意的人手中。
远处的临时兵器坊传来新的敲打声,那是工匠们在赶制改良后的弩箭;互市方向飘来香料的气息,那是粟特商队与唐军交易的热闹景象。李倓望着灵武城的轮廓,忽然觉得大唐的路,虽然漫长,却一步步变得清晰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