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回:龙凤丹成泽后世,王府融冰待春来 (上)
唐王府内,喜气尚未散去。大哥李之闲得了千金,几位侧妃临盆在即,李之源心中喜悦之余,也开始认真思忖该为这些即将降临和已经降生的孩子们,准备一份怎样的见面礼。
金银珠玉,过于俗气;神兵利器,为时尚早;寻常的延年益寿、强身健体的丹药,对他而言信手拈来,却总觉得缺了些什么。他希望的,是能给予这些孩子真正立足于世、福泽绵长的根本。
思绪沉入那浩瀚的上古炼气士传承与自身感悟之中,一篇名为《造化蕴灵篇》的残卷,引起了他的注意。其中提及两种奇丹,一名“龙回”,一名“凤回”。此二丹并非提升修为或直接增加寿元,而是旨在为初生婴孩“筑基运,养命魂”,引冥冥中一丝龙凤祥瑞气运加持己身。
据残卷所述,龙回丹能令服用者天生自带一丝龙之威仪与坚韧,不惧邪魅,意志坚定;凤回丹则赋予一丝凤之祥瑞与灵秀,心思澄澈,不易受外魔恶意侵扰,更能逢凶化吉。二者相辅相成,若能同时服用,效果最佳。然此丹炼制极难,非丹道宗师、且需对气运之道有所涉猎者不可为。更奇特的是,此丹唯有三岁以下、灵窍未固的幼儿服用方有效果,且一炉同出,丹转三转,必成十八之数,龙九凤九,暗合天地至极之数,多一枚不成,少一枚则废,玄妙非常。
“龙回、凤回……引气运筑基,佑福泽绵长……正合我用!”李之源眼中精光一闪,当即做出了决定。此丹品阶,在他看来,犹在能延寿一甲子的甲子丹之上!甲子丹延的是肉身之寿,而龙凤回丹,筑的是命运之基!
炼制此等逆天丹药,地点、时机、心境,皆需讲究。他几乎未加思索,便选定了终南山深处,那处他曾贯通九脉、打破天地桎梏的山谷。那里残留着他突破时的道韵与引动的玄黄母气,最易沟通冥冥中的天地意志,接引那虚无缥缈的龙凤气运。
决心已定,李之源不再耽搁。他先是吩咐秦玉龙,动用风行体系的力量,不惜代价,在最短时间内搜集齐所需药材。清单上的药材虽非需要动辄千年万年的旷世奇珍,但也皆是世间难寻的灵物:四百年的紫纹龙参、五百年的赤冠凤翎花、三百年份的星纹草、凝聚月华的月华露、蕴含朝阳紫气的曦光晶……林林总总,十八种,每一样都需特定的生长环境与年份,极难凑齐。
也唯有如今势力遍布诸界、商业网络通达万方的风行商行,才有能力在短时间内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秦玉龙接到命令,深知此事关乎王爷子嗣与侄女未来道基,不敢怠慢,立刻动用最高权限,一道道指令通过传讯法阵发往各地,无数资源开始向着长安汇聚。
数日后,所有药材备齐。李之源与母亲唐王妃及几位侧妃简单交代了一句,便悄然离开了王府,身影没入终南山茫茫林海之中,再次来到了那处改变了他,也改变了整个玄唐命运的山谷。
山谷依旧静谧,只是比起当年,这里的花草树木更加繁茂,元气更加充盈,空气中甚至弥漫着淡淡的、若有若无的玄黄气息。山谷中心,那块他曾盘坐突破的青石,光滑如镜,隐隐有道韵流转。
李之源并未立刻开炉。他先是围绕山谷,以自身道元混合对周天星宿大阵的理解,布下了一座简易的“锁灵蕴元阵”,防止炼丹时灵气与气运外泄,也避免外界干扰。随后,他取出那尊自己炼制已与他心神相连的离火星辰炉,置于青石之上。
他并未急着投入药材,而是整肃衣冠,于炉前三步处盘膝坐下,取出一炉特制的“凝神香”,点燃。香烟袅袅,笔直上升,散发出宁静悠远的气息,仿佛能上达天听。
李之源闭上双目,心神沉入一种空灵澄澈的境地。他不再去想丹药的成败,不再去想王府的琐事,甚至不再刻意去追寻那龙凤气运。他的神念,如同无形的触手,温柔地蔓延开来,与这山谷的一草一木、一石一土相连,与他昔日突破时残留在此地的道韵共鸣,与那弥漫在天地间、滋养万物的玄黄母气交融。
他在“沟通”,在“祈请”,以自身打破枷锁、为天地再续前路的“功德”为引,以对这方天地的挚爱与守护之心为凭,向那冥冥中执掌祥瑞、象征着尊贵、智慧与坚韧的龙凤意志,发出真诚的“邀请”。
时间一点点过去,香炉中的凝神香缓缓燃烧。山谷内寂静无声,唯有风吹过树叶的沙沙声,以及李之源平稳悠长的呼吸声。
突然,就在那柱香即将燃尽的刹那——
嗡!
山谷上方的天空,仿佛被投入石子的湖面,泛起了细微的、肉眼难辨的涟漪。一股难以形容的、尊贵、古老、祥瑞而又威严的意念,仿佛跨越了无尽时空,被此地的特殊道韵和李之源那纯粹的心念所吸引,悄然降临了一丝!
虽只有一丝,却让整个山谷的氛围瞬间变得不同!草木无风自动,向着虚空微微摇曳,仿佛在朝拜。空气中,隐隐有龙吟凤鸣之音响起,清越悠扬,涤荡心神。
李之源猛地睁开双眼,眸中精光爆射,时机已到!
他双手如穿花蝴蝶,快得留下道道残影,一道道蕴含着造化之妙的印诀被打入离火星辰炉中。炉身嗡鸣,其上的星辰图案逐一亮起,引动周天星力汇聚。炉内,混沌道元真火无声燃起,温度被精准地控制在某个玄妙的区间。
“入药!”
他低喝一声,早已准备好的药材,按照特定的顺序和比例,被他的神念精准地投入炉中。紫纹龙参投入,炉火转为温润的紫色,隐隐有龙形虚影盘旋;赤冠凤翎花融入,火焰又化作炽烈的赤金,伴有清越凤鸣……每一种药材的投入,都引动炉火与异象的变化,整个过程如同在进行一场庄严的舞蹈,充满了道韵与美感。
药材在炉内真火的淬炼下,迅速化为最精纯的药液,彼此交融、反应。李之源全神贯注,神识如同最精密的刻刀,引导着药性的融合,同时,他分出一缕心神,小心翼翼地接引着那降临山谷的一丝龙凤祥瑞气运,如同引导两条细小的、却蕴含无上尊贵血脉的溪流,缓缓注入那翻滚的药液之中!
这是一个极其危险且耗费心神的过程,稍有不慎,不仅前功尽弃,更可能遭受气运反噬。但李之源对力量的掌控已至化境,心神更是坚如磐石,硬是稳稳地维持着这个平衡。
不知过了多久,炉内的药液开始凝聚,散发出七彩霞光,龙吟凤鸣之声愈发清晰。李之源知道,最关键的时刻——丹转来临!
“一转,凝形定基!”
他印诀一变,炉火骤然收缩,恐怖的压力作用于即将成型的丹胚之上。霞光内敛,丹胚表面出现了龙鳞与凤羽般的细微纹路。
“二转,赋灵引运!”
炉火再变,时而炽烈如阳,时而温润如月。那被引入的一丝龙凤气运,在这一刻被彻底打入丹胚核心,与之完美融合!丹胚剧烈震颤,仿佛拥有了生命!
“三转,造化天成!”
李之源倾注全力,混沌道元毫无保留地涌入丹炉,引动山谷内残留的玄黄母气与周天星力,共同进行最后的淬炼!炉火化为混沌之色,将九颗萦绕着淡淡龙形虚影、九颗萦绕着淡淡凤形虚影的丹药彻底包裹!
轰!!!
仿佛开天辟地般的一声大道宏音自丹炉内响起,并非实际声音,而是响彻在法则层面!整个离火星辰炉光芒万丈,炉盖被一股无形的力量冲开!
咻咻咻——!
十八道流光,如同拥有了灵性般,自丹炉内冲天而起!九道呈淡金色,隐隐有龙形相伴,散发着威严与坚韧的气息;九道呈七彩琉璃色,伴有凤影翩跹,弥漫着祥瑞与灵秀之意!
龙回丹!凤回丹!丹成十八,龙九凤九!
就在丹药冲出炉膛的这一刻,异象陡生!
终南山上空,原本晴朗的天空,瞬间被无尽的七彩祥云笼罩!云中仿佛有金龙摆尾,彩凤翱翔,道道霞光垂落,将整个长安城都映照得如同仙境!一股难以言喻的祥和、喜悦、尊贵的气息,弥漫在天地之间,所有生灵,无论人畜,都感到心旷神怡,体内的沉疴旧疾似乎都减轻了几分。
紧接着,点点蕴含着精纯生机与微弱玄黄气息的甘霖,如同天地感念此丹之成而流下的喜悦之泪,淅淅沥沥地洒落下来,覆盖了以终南山为中心,方圆三百里的区域!
这甘霖并非普通雨水,落在身上,滋润血肉,落在草木之上,枯木逢春,落在田地里,禾苗疯长!
祥云缭绕,龙凤和鸣,玄黄甘霖普降!
整个长安,乃至周边区域,都陷入了一片震撼与狂喜之中!人们纷纷走出家门,沐浴在甘霖之下,感受着身心的洗涤与滋养,望向终南山方向的目光,充满了无尽的敬畏与感激。
“是富昌王!一定是富昌王又在炼制神丹了!”
“天降祥瑞,地涌甘霖!此乃我玄唐万世不朽之吉兆啊!”
皇宫之中,皇帝李琰站在殿外,任由甘霖洒落周身,感受着那丝丝玄黄之气融入体内带来的舒适,望着天际那绚烂的祥云,脸上露出了无比复杂而又最终释然的笑容。他知道,有之源在,玄唐之福,绵延无尽。
甘霖持续了三天三夜。
而这三天,李之源一直静坐于山谷之中,那十八枚自行飞出的龙凤回丹,如同调皮又眷恋的精灵,围绕着他盘旋飞舞了许久,最终才仿佛耗尽了刚出炉的灵动之气,缓缓落入他早已准备好的两个温玉丹瓶之中,九个龙回丹一瓶,九个凤回丹一瓶。
握着这两个看似轻盈、却重若山岳的玉瓶,李之源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有了此丹,他的孩子们,还有大哥的千金,未来的道途,将比别人更多一分底蕴与祥瑞。
是时候,回府了。
第一百回:龙凤丹成泽后世,王府融冰待春来 (中)
终南山深处引发的天地异象,持续了整整三日。
祥云缭绕,龙凤和鸣,玄黄甘霖普降百里。这三日,长安乃至周边地区的百姓,仿佛置身于传说中的仙境。疾病消退,草木疯长,土地肥沃,甚至连卡在瓶颈多年的武者,都有不少在甘霖滋养与祥和道韵感染下,豁然开朗,得以突破。
所有人都知道,这神迹般的景象,定然与那位一次次缔造传奇的富昌王李之源有关。感激、崇拜、敬畏……种种情绪在人们心中交织,李之源的声望,在这无声的祥瑞中,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顶峰。
三日后,异象渐渐消散,天空复归清明,但那场甘霖带来的生机与改变,却已深深烙印在这片土地和生灵之中。
李之源手握装着十八枚龙凤回丹的温玉瓶,自终南山飘然而归。他并未直接回王府,而是先去了皇宫,将其中两枚(龙回、凤回各一)献给了皇帝伯父李琰。
“伯父,此丹名为龙凤回丹,非是延寿之用,而是为初生婴孩筑基气运,蕴养命魂。皇室若有适龄幼儿,可予服用,当有奇效。”李之源简单解释道。
李琰捧着那两枚散发着淡淡龙吟凤鸣、流光溢彩的丹药,感受着其中蕴含的磅礴生机与祥和运道,激动得手都有些颤抖。他深知此丹的价值,恐怕比那甲子丹更为稀有和珍贵!这不仅是丹药,更是之源对皇室、对李唐江山的一份沉甸甸的心意与庇护!
“之源……朕……朕代李氏皇族,谢过你了!”李琰声音微哽,郑重地将丹药收起,决定将其用在自己最年幼、也是天赋最好的一个皇孙身上。
离开皇宫,李之源才回到唐王府。
他首先去了大哥李之闲的院子。院内洋溢着喜悦的气氛,大嫂虽然产后虚弱,但精神很好,正靠着软枕,温柔地看着身旁襁褓中睡得香甜的女儿。李之闲坐在轮椅上,守在床边,脸上是前所未有的满足与光辉。
“之源来了!”见弟弟进来,李之闲笑着招呼。
“大哥,大嫂。”李之源笑着点头,走到床边,看向那小小的婴孩。孩子粉雕玉琢,眉眼间能看出大哥的清秀和大嫂的温婉,呼吸平稳,周身仿佛有淡淡的灵气环绕。
“这孩子,眉眼像大哥,鼻子嘴巴像大嫂,将来定是个美人胚子。”李之源难得地打趣道,随即取出一个精致的小锦盒,打开,里面并排放着一枚龙回丹和一枚凤回丹,“这是我为侄女准备的贺礼,名为龙凤回丹。待孩子满月后,便可化入温水中,分次喂服。可为她筑基运道,福泽绵长。”
李之闲和大嫂虽不知此丹具体神异,但见丹药卖相不凡,隐隐有异象伴随,又知李之源出手绝无凡品,心中皆是又惊又喜,连忙道谢。
“一家人,何须客气。”李之源摆摆手,又逗弄了一下小侄女,这才离开。
随后,他回到了主院,将剩下的龙凤回丹妥善收好,这些是为苏云、柳萱儿、明珠、明月腹中即将出世的孩子准备的。
做完这一切,李之源才有暇留意府中的其他变化。神念微扫,他便察觉到了父亲李修与母亲唐王妃之间,那看似依旧冰封,实则已悄然松动了一丝的关系。
他“看”到李修不再终日困守客院,而是会尝试在花园、回廊等处“偶遇”王妃。虽然唐王妃多数时候依旧视而不见,或直接绕道而行,但李修那笨拙的、带着明显讨好和小心翼翼的姿态,却是显而易见。
他也“听”到了前几日,王府宴请几位皇室宗亲时发生的小插曲。一位与李修平辈、却因李修常年不在而有些轻视他的郡王,言语间带着几分调侃,询问李修这些年在“外”修行的“成果”。
当时,李修面露窘迫,讷讷难言。就在气氛有些尴尬之际,一直沉默用餐的唐王妃,却忽然放下银箸,用帕子擦了擦嘴角,眼皮都未抬,语气平淡无波地开口:
“王爷之事,不劳外人置喙。”
声音不大,却清晰地传遍了宴席。那位郡王脸色顿时一僵,讪讪地闭上了嘴。在场众人无不愕然,随即便是心照不宣的沉默。谁都听得出来,王妃这是在维护李修!虽然语气冷淡,但这维护之意,本身就是一个极其重要的信号!
李修当时更是愣住了,猛地看向王妃,眼中充满了难以置信与一丝受宠若惊的激动。他张了张嘴,最终却什么也没说出来,只是默默地低下了头,心中五味杂陈。
自那日后,李之源便注意到,母亲默许了管家,将李修的日常用度、衣食供应,悄然恢复到了王府主人之一的规格,不再像之前那般仅限于普通客卿水平。这是一种无声的,但意义重大的态度转变。她不再提让李修离开之事,默许了他继续留在王府。虽然依旧没有好脸色,日常交流近乎于无,但这“不驱赶”本身,已是一种让步。
而李修,在感受到王妃这细微的变化后,非但没有得意忘形,反而更加小心翼翼,言行举止愈发拘谨。他似乎生怕行差踏错,连这点难得的“宽容”都失去。他会刻意避开王妃常走的路线,用饭时也尽量错开时间,在公共场合更是尽量减少自己的存在感。
这一日,李之源在书房处理完几份来自诸界商行的简报,信步走到花园透气。远远地,便看到李修独自一人坐在水榭中,望着池中游鱼发呆,背影显得有些寥落。
李之源脚步未停,走了过去。
听到脚步声,李修回过头,见是儿子,连忙站起身,显得有些局促:“之源……”
李之源在他对面坐下,目光扫过父亲那带着倦意和小心翼翼的脸庞,并未提及父母间那微妙的变化,只是随口问道:“在府中可还习惯?”
“习惯,习惯……”李修连忙点头,犹豫了一下,低声道,“你娘……她……近日似乎……”
“母亲心软,见不得人真正落魄。”李之源语气平淡,听不出喜怒,“父王若能安分守己,不再惹母亲伤心,王府自有你一碗安乐茶饭。”
他的话很直接,甚至有些冷酷,没有丝毫父子温情,更像是一种警告与划定底线。
李修身体微微一颤,脸上露出一丝苦涩,重重地点了点头:“我……我明白。以往……是我糊涂,对不住你们母子。如今,我只求能弥补万一,绝不敢再……”
“但愿如此。”李之源打断了他的话,站起身,“府中近日喜事多,父王若无事,也可多去看看大哥的闺女,沾沾喜气。只是,莫要再吓着孩子。”
说完,他便转身离去,留下李修一人在水榭中,望着池水,久久无言。
李之源对父亲的态度,始终保持着一种冷静的审视。他深知其父秉性,多年的习惯与思维并非一朝一夕能够改变。一时的愧疚、窘迫和对现状的依赖,或许能让他暂时安分,但谁能保证他不会故态复萌?不会在某一天,又因为某个虚无缥缈的念头,或是受不了府中的“束缚”,再次做出伤害母亲的事情?
他不会将母亲的幸福,寄托在父亲那并不可靠的“幡然醒悟”上。
他的底线非常明确:父亲可以留在王府,享受富贵闲人的生活,这是他对生身之父最后的情分。但前提是,他必须安分守己,不能再惹母亲有丝毫伤心难过。若其敢有反复,或有任何对不起母亲之处,李之源绝不介意再次出手,而下次,手段绝不会像前几次那般“温和”,将其彻底“请”回那个小院子,甚至更严厉的惩戒,他也不会手软。
他如同一个冷静的守护者,在暗处观察着,维系着这份因他的绝对力量而存在的、脆弱的家庭平衡。王府内的微妙波澜,似乎暂时趋于平静,但融冰之路,依旧漫长,且充满了不确定性。
而此刻,李之源的注意力,更多还是放在了几位即将临盆的侧妃身上。王府的下一代,即将迎来一次小小的爆发,这对他,对玄唐,乃至对未来的诸界格局,或许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第一百回:龙凤丹成泽后世,王府融冰待春来 (下)
李之源炼制龙凤回丹引发的天地异象,如同在原本就暗流涌动的湖面上,又投下了一颗重磅巨石。
虽然除了皇帝李琰等极少数人外,无人知晓那三日祥云甘霖究竟因何种神丹而起,但所有人都确信,这必定又是富昌王李之源的手笔!其丹道造诣,已然通神!
此前甲子丹的消息泄露,引来了五位道境强者,结果被李之源以雷霆手段尽数屠灭,悬挂头颅于城门,更是逼得数十位观战高手自赴京兆府备案,其赫赫凶威,足以让任何心存歹念者胆寒。强取豪夺之路,已被彻底堵死,无人再敢轻易捋这位王爷的虎须。
然而,无法强取,难道还不能……求购吗?
这个念头,如同野火燎原般,在玄唐乃至周边诸国、诸界那些顶尖的权贵、富豪、宗门巨擘心中滋生开来。
这位富昌王,可是出了名的“爱财”啊!
纵观其发家史,从最初的天香楼、四海当铺,到后来的风行商行、万界贸易,再到洞天秘境拍卖、资源开发……哪一样不是赚得盆满钵满?甚至传闻,连那些被俘虏的异界强者,都被他送去“劳动改造”创造价值!说他“爱钱如命”,或许有些夸张,但其热衷于积累财富、并善于此道,却是天下共识。
既然他爱财,而我们有的是钱(或等价资源),那为何不能做一笔交易呢?甲子丹能延寿一甲子,这次的神丹虽不知具体功效,但看那惊天动地的异象,定然比甲子丹只强不弱!若是能求得一枚,无论是自己服用,还是给予最看重的后辈,都是足以改变命运、福泽子孙的莫大机缘!
一时间,无数道或明或暗的目光,再次聚焦长安,聚焦唐王府。只是这一次,少了几分贪婪与杀气,多了几分炽热的渴望与……“诚意”。
首先动起来的,是那些与风行商行有着密切贸易往来的大客户,尤其是那些从洞天和秘境开发得到巨大好处的商会首领或界域代表。他们凭借着多年的合作关系,试图通过秦玉龙这条线,委婉地表达求购意向,并开出了令人瞠目结舌的天价:整条的小型元晶矿脉开采权、某个资源富饶洞天的独家资源的一成、堆积如山的稀有金属、甚至愿意用传承功法、上古秘闻来交换……
紧接着,玄唐国内那些传承悠久的世家门阀、富可敌国的皇商巨贾,也坐不住了。他们动用各种关系,或直接递帖求见王爷(自然被婉拒),或走王妃、几位侧妃的门路(被礼貌挡回),或试图贿赂王府管事(却无人敢收),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开出的价码同样不菲:良田万顷、商铺百座、世代积累的奇珍异宝、乃至愿意举族投效……
甚至连一些偏安一隅的小国君主,或是隐藏深山的古老宗门,也派出了秘密使团,带着国之重宝或镇派之秘,怀揣着侥幸心理,千里迢迢赶往长安,希望能用“诚意”打动那位富昌王。
然而,所有的试探和请求,都如同石沉大海。
秦玉龙面对那些相熟客户的旁敲侧击,永远是那副温文尔雅却滴水不漏的笑容:“诸位的好意,王爷心领。只是王爷近日忙于家事,无暇他顾。且丹药之事,关乎王爷家眷,实非外物可以衡量,恕难从命。”
王府大门,更是严防死守,任何试图以“求丹”为名靠近的访客,都会被客气而坚定地请离。
李之源对此,心知肚明,却根本不予理会。他确实“爱财”,但他的“财”,是建立在有序经营、互利共赢基础上的庞大商业帝国和资源网络,是能够推动玄唐乃至诸界发展的生产力。这种简单粗暴、试图用钱砸开他丹炉的行为,在他眼中,不仅愚蠢,而且……掉价。
龙凤回丹,乃是他以自身功德引动天地气运,为至亲骨肉筑基所用的根本之物,其意义远非任何外物可以衡量。莫说这些人开出的价码在他看来不过尔尔,便是将整个玄唐的财富堆在他面前,他也绝不会拿出一枚来交易。
他将这些纷扰统统抛给秦玉龙和王府属官去应付,自己则安心待在府中,陪伴即将生产的几位侧妃,享受着难得的家庭温馨,同时也默默观察着父母之间那缓慢而艰难的“融冰”进程。
唐王妃态度的细微软化,如同在冰封的湖面上凿开了一个小孔。李修抓住了这丝机会,变得更加“懂事”和“低调”。他不再试图去刻意讨好或接近王妃,而是将精力放在了其他地方。
他开始每日雷打不动地去大哥李之闲的院里坐坐,也不多话,就是看着那小小的侄孙女,眼神中流露出一种纯粹的、属于祖父的慈爱(虽然依旧有些笨拙)。他会小心翼翼地向奶娘询问孩子吃了多少奶,睡了多久,偶尔还会拿出一些自己年轻时游历各地收集的、不算贵重却颇有童趣的小玩意儿,放在孩子床边。
李之闲夫妇将这一切看在眼里。李之闲性子温和,见父亲似乎真心悔改,又念及他多年在外漂泊,心中不免生出几分怜悯,偶尔会主动与他说几句话。大嫂也是个心软的人,见公公如此,态度也缓和了不少,甚至会在他来时,让人给他上一杯热茶。
这种来自儿子儿媳的、微不足道的接纳,却让李修感到了久违的温暖,也让他更加坚定了要留在府中、弥补过往的决心。他在王府里的存在感,似乎不再那么突兀和尴尬。
这一日,苏云院内传来消息,即将临盆。整个王府立刻动员起来,稳婆、医女早已候命,唐王妃亲自坐镇指挥,李之源也守在了院外。
或许是紧张,或许是冥冥中的感应,李修也忍不住踱步到了院外不远处,远远地看着那灯火通明、人影幢幢的院落,脸上带着显而易见的关切和焦虑。
唐王妃在指挥间隙,目光不经意地扫过远处那个徘徊的身影,看到他脸上那毫不作伪的担心,坚硬的心防,似乎又被磨薄了一丝。她什么也没说,只是默默收回了目光。
经过数个时辰的等待,一声响亮的婴啼划破了夜空!
“生了!生了!是位小郡主!母女平安!”稳婆欢喜地出来报信。
院内外顿时一片欢腾。
李之源脸上露出了笑容,心中一块石头落地。他第一时间进去探望了疲惫却喜悦的苏云,又小心翼翼地抱起了那个皱巴巴、却与他血脉相连的小女儿,心中涌起一股奇妙的柔情。
“恭喜王爷!恭喜苏侧妃!”下人们纷纷道贺。
消息很快传开,李修在远处听到母女平安的消息,也长长舒了一口气,脸上露出了如释重负的笑容,犹豫了一下,最终还是没敢凑上前,只是默默转身,回了自己的客院。但他的这份克制与知趣,却恰好落在了有心人(比如奉命留意他动向的王府侍卫)的眼里。
接下来的日子里,柳萱儿、明珠、明月也相继平安生产,柳萱儿生下一女,明珠生下一女,明月同样诞下一子。
唐王府一时间添了四位小主子,可谓人丁兴旺,喜气盈门!
李之源依照承诺,为每个孩子都准备了一枚龙回丹和一枚凤回丹,待他们满月后,便会由其生母小心喂服,为他们奠定无上道基。
而李修,在这次王府添丁的大喜之中,似乎终于找到了自己的一点位置。他不再只是一个尴尬的“闲人”,而是成为了孙儿孙女们的“祖父”。虽然依旧不能像王妃和其他儿媳那样亲密无间地接触孩子,但他被默许可以在特定时间,由奶娘或丫鬟陪着,远远地看着孩子们,或者送一些经过严格检查的、无害的小礼物。
他会笨拙地向奶娘学习如何抱孩子(虽然从未被允许实践),会听着孙儿孙女们的哭声或笑声而露出傻笑,会在孩子们满月时,拿出自己珍藏多年、已无他用却颇具纪念意义的玉佩或灵石,请王妃转赠。
他的这些改变,细微、笨拙,甚至有些可笑,但却足够真实,也足够有耐心。
唐王妃依旧很少与他说话,但看向他时,那眼神中的冰霜,确确实实在一点点消融。她开始默许他在家庭聚餐时出现(虽然座位离她最远),开始会将他送来的、给孩子们的那些“不起眼”的礼物,真的给孩子们佩戴或玩耍。
李之源将这一切细微的变化都看在眼里。他依旧没有放松警惕,父亲那“前科累累”的秉性,如同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让他无法完全放心。但他也承认,至少到目前为止,父亲的表现,是符合他设定的“底线”的。
只要他能一直这样安分守己,不再起什么幺蛾子,李之源也乐得让母亲晚年能多一份(哪怕是有限的)慰藉,让这个家,至少在表面上,能够维持一份来之不易的、完整的假象。
王府内的波澜,在经历了外界的觊觎与内部的磨合后,似乎暂时归于一种微妙的平静。冰层正在融化,但速度缓慢,且底下依旧暗流潜藏。而外界关于求购神丹的风潮,在屡屡碰壁之后,也渐渐转变了方向,开始更多地寻求与风行体系进行更深层次的商业合作,希望能从其他方面,与这位富昌王建立起更牢固的联系。
李之源坐镇王府,一边享受着初为人父(多次)的喜悦与忙碌,一边冷眼旁观着天下风云变幻。他知道,真正的平静从来都是短暂的,无论是家族内部,还是这诸界商途,都还有更长的路要走。
(第一百回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