彻底赢得了王师傅的“芳心”后,林浩的测试之路,变得异常顺畅。这扇曾经紧闭的大门,如今不仅为他敞开,门后的主人,还恨不得把所有的看家本领都教给他。
王师傅仿佛找到了一个能继承自己“手艺”的关门弟子,不仅亲自上阵指导,还把许多压箱底的“独门秘籍”都传授给了他。
比如,如何通过观察样品在初始加载时的微小偏转,来判断对中是否精确,以确保最纯粹的单轴受力;如何在样品的两个端面,用棉签均匀地涂抹上一层薄如蝉翼的二硫化钼,以最大限度地减小摩擦效应对实验结果的干扰;又比如,如何根据材料的脆性和强度,设置一个既能充分记录数据、又不会因为加载过慢而产生“应力松弛”效应的最合理的加载速率……
这些在教科书上永远学不到的、充满了经验和智慧的“诀窍”,是王师傅与这些冰冷的机器打了几十年交道才总结出的心血。如今,他毫无保留地教给了林浩。林浩像一块干涸的海绵,贪婪地吸收着这一切,他的实验技能,也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飞速成长。
终于,在一切准备工作都做到尽善尽美之后,林浩开始了对Lm-101的第一次正式“审判”。
整个过程,充满了科学的严谨和一种近乎神圣的仪式感。
他将第一根完美的圆柱体样品,用镊子小心翼翼地夹起,放置在mtS测试机那两个由超硬质合金打造的、光洁如镜的压头之间。
“装夹引伸计,手要稳,感觉它的力,别跟它较劲儿。”王师傅在一旁,双手背在身后,像个严格的驾校总教练,“注意力度,轻一点,再轻一点……好!卡到位了。”
林浩屏住呼吸,感觉自己的额头上已经渗出了细密的汗珠。
“软件参数设置,再检查一遍。应变速率,10的负4次方……数据采集频率,100赫兹……力传感器和位移传感器,都清零了吗?”
“都清零了,王老师。”
“好了,小子。”王师傅退后一步,目光灼灼地看着屏幕,对着林浩点点头,“开始吧,让你这‘孩子’,亮个相我看看。是龙是虫,就看这一遭了。”
林浩深吸一口气,心中默念了一句“一定要成功”,然后,在电脑上,郑重地按下了“开始测试”的按钮。
测试机发出了极其轻微的“嗡嗡”声,那是液压油泵开始工作的声音。巨大的作动头以一种肉眼难以察觉的速度,开始缓缓向下移动,对那根静静矗立在中央的小小样品,施加着千钧之力。
电脑屏幕上,代表着应力-应变关系的曲线,也开始从坐标原点,缓缓地、坚定地向上攀升。
曲线的斜率极高,几乎是一条与Y轴平行的陡峭直线,显示出Lm-101惊人的弹性模量和抵抗变形的能力。这意味着,它是一块极硬的“骨头”。
林浩和王师傅都紧紧地盯着屏幕,大气都不敢出。时间,在这一刻仿佛变慢了,整个测试中心,只剩下机器那单调的嗡鸣和两人沉重的呼吸声。
当应力达到一个极高的数值——接近2个Gpa(吉帕斯卡)时,曲线的斜率开始微微变缓。
“要屈服了!”王师傅低声说,眼神变得异常锐利。
林浩的心也提到了嗓子眼。他知道,最关键的时刻到了。按照教科书里对大多数块体非晶合金的描述,接下来,迎接它的,就应该是灾难性的、瞬间的脆性断裂。曲线会在这里戛然而-止,像心电图突然拉成一条直线,留下一个微不足道的、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塑性应变。
然而,屏幕上的曲线,却走出了一个让两人都始料未及的、极其“反常”的轨迹。
它在达到屈服点后,并没有立刻“崩断”!
相反,它进入了一个虽然短暂、但清晰可见的“平台区”!曲线不再急剧上升,而是在一个极高的应力水平上,平缓地向前延伸,甚至,还略微有些上扬!这代表着材料在屈服后,竟然还表现出了一丝通常只有在晶体材料中才能看到的“加工硬化”的倾向!
“这……这是什么情况?”林浩忍不住喃喃自语。
王师傅也瞪大了眼睛,嘴巴微张,一副见了鬼的表情。
那个平台,一直延伸着……延伸着……在代表着应变的x轴上,画出了一段虽然不长、但足以让任何一个材料学家都为之疯狂的距离。
直到……“砰”的一声闷响!
如同一个积蓄了太久力量的英雄,在发出了最后一记华丽的招式后,轰然倒下。样品,终于断裂了。
曲线,也在那一瞬间,垂直地掉落回了零点。
整个实验室,陷入了死一般的寂静。
林浩和王师傅,都像被施了定身法一样,呆呆地看着屏幕上那条完整的、堪称诡异的曲线。那条曲线,像一个离经叛道的宣言,公然挑战着他们脑海里所有关于“非晶合金”的既有认知。
电脑软件,自动计算出了结果,一行刺眼的红色数字,显示在屏幕上:
塑性应变:5.2%!
“五……五点二?”王师傅揉了揉自己的老花眼,第一个打破了沉默,声音都有些变调了,“五点二的塑性?!开什么国际玩笑!”
他猛地冲到机器前,一把抢过林浩手中的鼠标,开始疯狂地检查数据。“不可能!绝对不可能!是不是引伸计打滑了?数据肯定不准!”
他把曲线放大,检查着每一个数据点,曲线平滑流畅,没有任何异常的跳动。他又冲到机器旁,趴下去检查那个精巧的引伸计,发现它依然稳稳地夹在已经断裂的样品上,没有任何松动的迹象。
林浩也从巨大的震惊中回过神来,他冲到电脑前,激动得语无伦次:“王老师,数据……好像没问题啊。你看,这平台区……这加工硬化……这……”
“我不信!”王师傅一脸的固执,像个不肯接受现实的孩子。他这辈子跟材料力学性能打了几十年交道,从未见过强度如此之高,还能有超过5%塑性的块体非晶合金。这已经超出了他的经验范畴,甚至可以说是颠覆了他的“三观”。
“换一根!重做!”王师傅斩钉截铁地说,眼神里闪烁着一种近乎偏执的光,“我就不信这个邪了!一定是哪里搞错了!”
为了排除偶然性,他们换上了第二根样品。这一次,他们重新校准了所有的仪器,每一个步骤都检查了三遍以上,确保万无一失。
测试,重新开始。
两人的目光,如同被磁铁吸引,再次死死地锁定了屏幕。
屏幕上,第二条曲线,开始缓缓地向上攀升……屈服……然后,进入了那个让人心脏停跳的“平台区”……最后,“砰”的一声断裂。
当第二条曲线完整地呈现在屏幕上时,它与第一条曲线,几乎完美地重合在了一起!
最终的塑性应变值:5.18%!
王师傅彻底不说话了。他只是死死地盯着屏幕,嘴巴微张,眼神里充满了震撼和迷茫。
“再来!”他不死心地喊道,声音里带着一丝颤抖。
第三根样品,塑性应变5.23%!
第四根样品,塑性应变5.19%!
……
每一次的结果,都如同复制粘贴一般,稳定地指向了同一个结论。数据,以一种无可辩驳的、冷酷而又强大的方式,击碎了王师傅所有的怀疑。
最终,当第五根样品也给出了5.21%的塑性应变后,王师傅终于放弃了。他一屁股坐在椅子上,摘下老花镜,用那双布满老茧的手,用力地搓了搓脸。
他看着桌上那几根断裂后依然闪烁着乌光的样品,像是在看几个从天而降的、不属于这个世界的外星来客。
“妈的……”他从牙缝里,挤出了两个字,“见鬼了。”
他缓缓地转过头,看着同样处于极度兴奋和震惊中的林浩,眼神复杂地说道:
“小子,你……你和你那个神神秘秘的导师,到底……搞出来了个什么怪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