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林浩将他那台老旧的甩带机,成功“魔改”成一台可以进行程序化精确控制的“超级跑车”时,他整个人,都陷入了一种近乎“人机合一”的、高度亢奋的“创客”状态。
他彻底地,再次进入了“闭关”模式。
这一次,他不再是那个在黑暗中摸索的“苦行僧”,而是一个对自己手中的“武器”,充满了信心的“总工程师”。
地下室,成了他真正意义上的“独立王国”。
白天,他像一个最严谨的程序员,在他的“中央控制室”里,不断地优化着自己的控制算法。他一遍遍地进行着“空载测试”,调试着pId参数,试图让铜辊的每一次“动态变速”,都无限地逼近高翔师兄计算出的那条完美的“理论冷却曲线”。
晚上,他又会切换回“硬件工程师”的角色,戴上护目镜,拿起电烙铁,对那些他从二手市场淘来的传感器和模块,进行着各种各样的加固和改造。
他完全沉浸在了这个充满了逻辑、代码和精密机械的世界里。
他忘记了时间,忘记了食堂饭菜的味道,甚至,也暂时忘记了那个会让他心跳加速的、名叫苏晓月的女孩。
他与外界的联系,几乎完全中断。除了偶尔和徐涛在微信上,就“今晚吃什么口味的泡面”进行一次简短的交流之外,他的世界里,只剩下了地下室那冰冷的机器和电脑屏幕上跳动的代码。
他不知道的是,在他“闭关”的这段时间里,他头顶之上,那间宽敞明亮的702教研室里,一场无声的“闪电战”,也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李瑞阳团队,这台精密的“战争机器”,在得到了最高指令后,开始以一种恐怖的效率,高速运转起来。
张远和周凯,作为这场“闪电战”的先锋,几乎是二十四小时轮班,霸占着那台最先进的、带低温台的纳米压痕仪。他们按照李瑞阳的指示,制备了大量与Lm-101成分相近的“高仿”样品,然后,在液氮的低温环境下,进行着地毯式的、高精度的力学性能测试。
他们的目的很明确——虽然在“发现新大陆”上,他们已经慢了一步,但他们要凭借着更先进的“勘探设备”,抢在林浩和陈默之前,绘制出这片“新大陆”上,最精确、最详尽的“资源分布图”,从而,后来居上,夺取这片土地的“最终解释权”。
整个702“核心区”的气氛,紧张得像一根拉满了的弓弦。每个人都行色匆匆,脸上写满了疲惫和压力。李瑞阳教授几乎每天都会亲临现场,督促进度,让所有人都感到一种巨大的压迫感。
这一切,苏晓月都看在眼里。
她虽然不是“低温攻关小组”的成员,但同在一个屋檐下,她能清晰地感受到那种山雨欲来的紧张气氛。她看到张远他们,每天都在处理着大量的、她看不懂但知道一定非常重要的低温数据。她也偶尔会听到,他们在讨论组里,兴奋地谈论着一些关于“剪切带萌生能垒”、“低温硬化效应”等极其前沿的专业术语。
她的心里,开始隐隐地,为那个正在地下室里,独自“闭门造车”的林浩,感到担忧。
她知道,林浩和陈默,是在进行一场豪赌。但她也知道,他们的对手,实在太强大了。她很怕,当林浩终于磨砺好他那把“宝剑”,准备出鞘时,却发现,外面的整个战场,都已经被敌人的铁骑,踏平了。
她几次想给林浩发个微信,提醒他一下。但每一次,当她打好字时,又都犹豫地删掉了。
她不知道该怎么说。她的身份,很尴尬。她是李瑞阳的学生,享受着这个团队提供的所有资源和便利。她没有立场,也没有资格,去向一个“竞争对手”,透露自己团队的“军情”。这在学术圈里,是绝对的禁忌。
但她又控制不住地,为林浩担心。
这种矛盾的心情,折磨了她好几天。
这天晚上,当她做完自己的实验,拖着疲惫的身体,准备回宿舍时,她鬼使神差地,没有直接走向门口,而是走向了那段通往地下的、阴冷的楼梯。
她想,我就……下去看一眼。就一眼。
当她走到地下室门口时,那扇厚重的铁门,虚掩着一条缝。
从门缝里,她能听到,里面传来的一阵阵轻微的、电烙铁接触焊锡时发出的“滋滋”声。
她犹豫了很久,最终,还是轻轻地,推开了门。
眼前的景象,让她愣住了。
林浩正背对着她,坐在一张堆满了各种电子元件和工具的实验台前。他没有穿白大褂,只穿着一件简单的t恤,正低着头,戴着一个有些滑稽的、带放大镜的头戴式眼镜,全神贯注地,焊接一块小小的电路板。
电烙铁的尖端,冒着一缕青烟。他的动作,极其稳定和专注,像一个正在修复一件古老钟表的、最顶尖的工匠。
他的身上,散发着一股淡淡的机油和松香混合的味道。他的手上,还带着几个因为不小心,而被电烙铁烫伤的、新的红色烙印。
苏晓月看着他那专注的、甚至有些“疯魔”的背影,看着他那因为熬夜而显得有些凌乱的头发,心里,突然,涌起了一股难以言喻的、混杂着心疼和一种莫名的欣赏的情绪。
她没有出声,只是静静地,在门口,站了一会儿。
也许是感觉到了身后的目光,林浩突然停下了手中的动作。他抬起头,从放大镜的后面,看到了站在门口的苏晓月。
“苏……苏晓月?”他吓了一跳,赶紧摘下头戴式眼镜,有些慌乱地站起身,“你……你怎么来了?”
“我……”苏晓月也有些不好意思,她晃了晃手中的保温杯,“我下来打点热水。路过,看你这儿还亮着灯,就……就看看。”
这是一个她自己都觉得很蹩脚的理由。
“哦哦。”林浩有些手足无措地,擦了擦手上的焊锡末,“我这儿……有点乱。”
“没有。”苏晓月摇了摇头,她走了进来,看着桌上那些她看不懂但觉得很厉害的电路板和传感器,由衷地赞叹道,“你这是……在造机器人吗?”
“差不多吧。”林浩被她逗笑了,他挠了挠头,开始向她介绍自己这半个多月来的“魔改”成果,“我在给那台甩带机,做一套全自动的控制系统。你看,这个,是红外测温仪,它的‘眼睛’;这个,是我自己写的pId算法,算是它的‘小脑’……”
他讲起这些自己亲手做的东西时,眼睛里,闪烁着一种孩子般的光芒。那是一种纯粹的、属于“创客”的、不掺杂任何功利色彩的骄傲。
苏晓月安静地听着,她虽然听不太懂那些专业的术语,但她能清晰地感受到,林浩身上那种能“让世界按照我的意志运转”的、强大的自信和掌控力。
这种魅力,与张远那种靠“包装”和“吹嘘”得来的自信,截然不同。
“你……最近一定很辛苦吧?”苏晓月看着他手上的烫伤,和那双因为长期熬夜而布满血丝的眼睛,轻声问道。
“还好,还好。”林浩嘴上说着,但心里,却涌起一阵暖流。他知道,苏晓月看穿了他所有的疲惫。
两人陷入了一阵短暂的沉默。
苏晓月看着他,几次欲言又止。她知道,她今天来,不仅仅是为了“打水”。
最终,她还是下定了决心。
她不能眼睁睁地看着,这个如此努力、如此纯粹的家伙,在自己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就输掉这场不公平的战争。
“林浩,”她抬起头,看着他,用一种状似无意的、聊天的语气,轻声说道,“我听说……张远师兄他们,最近好像也对低温下的力学性能,很感兴趣。”
林浩的心,猛地一紧。
“他们那台带低温台的纳米压痕仪,最近几乎就没停过。”苏晓月继续说道,她的目光,没有直视林浩,而是落在了旁边一台沉默的仪器上,仿佛只是在陈述一个自己无意中听到的事实。
“我听周凯师兄说,他们好像……也做了一种和你们Lm-101成分很接近的材料,而且……好像,已经测到了一些很不错的、关于剪切带萌生的数据了。”
苏晓月说完这几句话,就没有再继续。
她知道,点到为止,就足够了。
她不能说得再多,否则,就是背叛。
但她相信,以林浩的聪明,一定能听懂她话里的意思。
林浩确实,听懂了。
他站在原地,感觉一股寒意,从脚底,瞬间,窜到了天灵盖。
苏晓月这几句轻描淡写的话,像一把最锋利的刀,瞬间,戳破了他那层因为沉浸在技术攻关中而产生的、自以为安全的“保护罩”。
他一直以为,自己是在和“科学难题”赛跑。
他现在才明白,他真正的对手,从来都只有一个。
那就是——时间。
以及,那个正在楼上,用更先进的武器,疯狂追赶着他的,强大的“主流”团队。
他那场“圣杯战争”,从这一刻起,才算是真正地,进入了刺刀见红的、最残酷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