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组会如期而至。
501会议室里,再次座无虚席。与上次不同的是,这一次,空气中弥漫的味道,不再是单纯的学术交流的期待,而是多了一丝难以言喻的、山雨欲来般的紧张气息。
所有人都知道,今天的这场组会,将非同寻常。
林浩和陈默,依旧选择了那个最不起眼的、后排的角落。他们就像两个即将要面对一场实力悬殊的拳王争霸赛的挑战者,安静地,等待着卫冕冠军的登场。
“老师,您说……他们会讲到什么程度?”林浩压低声音,紧张地问道。
“不知道。”陈默的回答,一如既往的简洁,但林浩能从他那紧握着水杯、指节有些发白的手上,看出他内心的不平静,“但可以肯定的是,李瑞阳既然决定让他们两个一起上,那他手里,必然已经握有了他认为足以‘一锤定音’的牌。”
林浩的心,又沉重了几分。
下午两点整,李瑞阳教授准时走上了讲台。他今天穿着一身剪裁得体的深色西装,脸上挂着那种标志性的、和煦如春风的笑容,仿佛一个即将要向股东们展示辉煌业绩的上市公司cEo。
“好了,各位老师,各位同学,下午好。”他笑着清了清嗓子,“今天,我们有两份非常精彩的报告,都是我们实验室在‘极端环境下材料性能’这个前沿方向上,取得的最新进展。我相信,一定会让大家,大开眼界。”
他看了一眼坐在前排的王院士,然后宣布道:“那么,第一个报告,有请我们三年级的博士生,周凯,来给我们介绍一下他在‘低温下非晶合金纳米力学行为’方面的研究工作。”
在众人期待的目光中,周凯走上了讲台。
他还是那副技术宅的模样,但与上次拒绝林浩时那种不耐烦的傲慢不同,今天的他,脸上带着一种压抑不住的、属于成果展示者的自信。
他的报告,题为《原位低温纳米压痕技术揭示锆基非晶合金的剪切带萌生机理》。
“……我们知道,传统的宏观力学测试,只能告诉我们材料‘怎么样’了,但无法告诉我们‘为什么会这样’。”周凯一开口,就展现出了他扎实的理论功底,“为了从更微观的尺度,去探究‘低温不脆化’这一有趣现象的本质,我们利用本实验室最先进的、带有低温冷却台的hysitron tI 980型原位纳米压痕仪,对一种与文献报道的Lm-101成分相近的锆基非晶合金,进行了一系列的系统性研究。”
“hysitron tI 980!”
台下,立刻响起了一阵压抑的惊叹声。所有人都知道,这台设备,是整个江北大学的“镇校之宝”之一,其精度和功能,都代表着世界最顶尖的水平。
林浩的心,被狠狠地刺了一下。他知道,这场“军备竞赛”,从一开始,他们就不在同一个维度上。
周凯的ppt,做得极其专业和“硬核”。没有花里胡哨的动画,但每一页,都充满了令人信服的、高精度的数据。
他先是展示了他们在不同低温下,测得的材料硬度和弹性模量的精确变化曲线。数据的精准度,远非林浩他们那台老旧的mtS可以比拟。
然后,是更震撼的部分。
他利用原位压痕技术,成功地,在纳米尺度上,捕捉到了第一条剪切带,在低温下,从萌生到扩展的全过程。
“……通过对加载曲线上第一个‘位移-突变(pop-in)’事件的分析,我们可以精确地计算出,在77K下,该材料萌生第一条剪切带所需要的临界剪切应力,约为1.85Gpa。这个数值,为我们从能量角度,定量地理解‘低温不脆化’现象,提供了最直接的证据。”
周凯的报告,就像一把锋利的手术刀,将林浩和陈默之前只能“宏观推测”的现象,进行了微观的、定量的、无情的“解剖”。
他的工作,虽然在原创性上,没有任何新的发现,但他用一种无可辩驳的方式,向所有人证明——他们,有能力,将这个问题,研究得更深,更透,更“科学”。
当周凯结束报告时,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许多老师,都对这份工作的“深度”,表示了高度的赞扬。
李瑞阳满意地点了点头,然后,他用一种更具期待感的语气说:“非常好。周凯的工作,为我们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那么,接下来,有请张远,来为我们展示一下,基于这些基础,我们,又能看到一幅怎样更加宏伟的图景。”
如果说,周凯的报告,是一场精准的、令人敬畏的“外科手术”。
那么,张远接下来所展示的,就是一场华丽的、令人炫目的“好莱坞科幻大片”。
张远意气风发地走上讲台。他的报告题目,更加宏大和具有冲击力——《多重物理场耦合下的非晶合金变形行为:从剪切带到三维应力云图》。
他先是高度赞扬了林浩和陈默之前那篇《Scripta》文章的“开创性”,姿态放得极高,仿佛一个前辈,在提携后辈。
“……正如陈老师和林浩同学在他们那篇精彩的工作中所揭示的,‘多重剪切带’,是理解非晶合金塑性的关键。但是,”他话锋一转,那种属于胜利者的自信,溢于言表,“仅仅看到剪切带,是不够的。我们更想知道,在剪切带的内部和周围,应力,是如何分布的?能量,是如何耗散的?”
“为此,我们团队,开创性地,将‘原位纳米压痕技术’与‘高精度有限元模拟’相结合!”
他按下了播放键。
巨大的幕布上,出现了一个让人瞠目结舌的动画。
左边,是纳米压痕仪的压头,正在缓缓压入样品表面的实时视频。
而右边,则是一个与之同步的、由超级计算机模拟出来的、样品内部的三维应力云图!
台下,瞬间,一片哗然!
所有人都被眼前这幅充满了“黑科技”感的画面,给震撼了。
他们能清晰地看到,随着压头的深入,样品内部,红色的、代表着“高应力”的区域,是如何像涟漪一样扩散。他们能看到,第一条剪切带,是如何在高应力区的尖端萌生,然后,像一道红色的闪电,瞬间扩展开来。
最震撼的是,他们能看到,当一条主剪切带形成后,在它的周围,应力是如何被重新分布,从而诱发了更多、更细小的次级剪切带的产生。
“……通过这种‘实验-模拟’相结合的方法,我们首次,在三维空间中,重现了‘多重剪切带网络’的形成过程。”张远的声音,充满了磁性和煽动力,“我们不仅看到了它,我们还能计算它!我们计算出了每一条剪切带的能量耗散,计算出了整个网络的协同效应!”
他的ppt上,展示着一张张用最先进的可视化软件渲染出来的、如同星云般绚丽多彩的“三维剪切带形貌图”和“应力场分布图”。
这些图,已经完全超越了普通学术报告的范畴,它们就像是国家地理频道里,关于宇宙大爆炸的特效纪录片,华丽、宏大,充满了压倒性的说服力。
林浩坐在台下,感觉自己的呼吸,都快要停止了。
他知道,自己,输了。
输得,一败涂地。
他和陈默,就像两个拿着小米加步枪的游击队员,还在为自己打下了一个小小的山头而沾沾自喜。而对方,那支拥有航母战斗群的“正规军”,已经直接,对这片区域,发动了“卫星轨道炮”式的、全覆盖的降维打击。
张远所展示的这些工作,任何一点,都足以碾压他们那篇还在审稿中的、数据略显“单薄”的《Scripta》文章。
“……所以,我们的结论是,”在报告的最后,张远用一种胜利者的姿态,总结道,“‘低温不脆化’现象,其本质,是一种在纳米尺度下,由应力驱动的、剪切带网络的自组织临界行为。我们的这项工作,将有望被写入未来的教科书,为高性能非晶合金的设计,提供全新的理论指导。”
他绝口不提,这个现象,到底是谁,第一个发现的。
他用一种最“体面”、最“科学”的方式,将这片“新大陆”的发现权和解释权,都牢牢地,攥在了自己的手里。
报告结束,全场,响起了雷鸣般的、经久不息的掌声。
李瑞阳教授的脸上,露出了那种一切尽在掌握的、和煦的笑容。
而林浩,他只是静静地,看着讲台上那个沐浴在掌声和荣光中的、意气风发的张远,感觉自己和陈默,就像两个被遗忘在历史尘埃里的、无足轻重的注脚。
他转头,看向身边的陈默。
陈默的脸上,没有任何表情。
他只是静静地,看着讲台的方向,眼神,像一潭深不见底的、冰冷的湖水。
林浩从那片死寂的湖水深处,看到了一丝……他从未见过的、令人不寒而栗的……杀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