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迁新居后的第一个星期,整个团队,都沉浸在一种告别过去、开创未来的新鲜感和兴奋感之中。
告别了那间阴暗潮湿、连手机信号都要看运气的地下室,搬进这间窗明几净、阳光充足的全新“王国”,带来的,不仅仅是工作环境上的天壤之别,更是一种心理上的巨大蜕变。
林浩和高翔他们,第一次,感觉自己,不再是那个被学院遗忘在角落里的“边缘人”,而是真正意义上的、能够与全校所有优秀团队,在同一个水平线上竞争的“正规军”。
806实验室内,全新的实验台、通风橱和超净工作台,在一周之内,就全部安装到位。陈默利用那笔充裕的“战争基金”,大刀阔斧地,为实验室采购了一批他们之前想都不敢想的、最先进的仪器设备。
一台全新的、配备了低温模块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一台高精度的x射线衍射仪(xRd),甚至,还有一套全新的小型真空电弧熔炼炉……
当这些闪烁着金属光泽的、崭新的“武器”,被一一搬入实验室时,林浩感觉自己,像一个穷了一辈子的孩子,突然继承了一座巨大的军火库,幸福得几乎要晕过去。
他再也不用,为了测一张SEm照片,去看周凯那张爱搭不理的“司马脸”了。
而805室,那间属于陈默的、全新的教授办公室,则成了整个团队的“精神圣地”。
办公室不大,布置得却极其简约而有品位。一排顶天立地的巨大书架,占据了整整一面墙,上面,已经开始被一本本厚重的、外文原版的学术专着所填满。一张宽大的、由实木打造的办公桌,稳稳地,摆放在落地窗前。桌上,除了一台高性能的电脑和几摞整齐的文件,再无他物。
透过巨大的落地窗,可以俯瞰到整个江北大学的校园美景,视野开阔,阳光充足。
陈默,这位新晋的“陈教授”,很喜欢在每天的傍晚,站在这扇窗前,端着一杯热茶,静静地,俯瞰着楼下那片,他曾经无比熟悉,却又无比疏离的校园。
他知道,他已经不再是那个,需要仰视这一切的、卑微的“地下室居民”了。
从今往后,他将以一个全新的、平等的、甚至,是俯瞰者的姿态,去重新审视,和拥抱这个世界。
这天下午,林浩正在806实验室里,小心翼翼地,调试着那台全新的SEm的电子束。
他现在,几乎是把所有的时间,都花在了熟悉和摸索这些“新玩具”上,乐此不疲。
就在这时,办公室的门,开了。
“林浩,你过来一下。”陈默站在门口,向他招了招手。
“好的,老师。”
林浩应了一声,将电镜置于待机状态,快步,走进了那间一尘不染的805办公室。
“老师,您找我?”
“嗯,”陈默指了指自己办公桌对面的椅子,示意他坐下,“坐。”
林浩有些局促地坐下。这是他第一次,和老师,在这样一个正式的、充满了“教授”威严的办公室里,进行一对一的谈话。
“最近,实验室的环境,还习惯吗?”陈默随口问道。
“习惯!太习惯了!”林浩的脸上,露出了一个发自内心的、灿烂的笑容,“简直就像是搬到了天堂!”
“那就好。”陈默点了点头,脸上的表情,却逐渐变得严肃起来。
他将电脑屏幕,转向林浩,屏幕上,显示着一封,已经写好了大半的、英文邮件的草稿。
“你看看这个。”
林浩凑上前去,仔细地,阅读着那封邮件。
邮件的收件人,正是那位,米兰理工大学的非晶合金领域权威——罗西(Rossi)教授。
而邮件的内容,则让林浩的心,瞬间,提到了嗓子眼。
这,不是一封简单的、表示感谢的邮件。
这,是一封充满了自信、智慧和高超“学术外交”艺术的——合作邀请信。
陈默,在邮件的开头,首先,以一种平等的、同行的姿态,对罗西教授之前,在他们论文审稿阶段,给予的慷慨授权和帮助,表示了最诚挚的感谢。
然后,他话锋一转,开始“反客为主”。
他写道:“……我们对您课题组,在锆基大块金属玻璃中观察到的‘微区结构演化’现象,非常感兴趣。结合我们最近发表在《Science Advances》上的工作,我们有理由相信,那可能并非简单的‘实验噪音’,而是与我们所揭示的‘动态纳米晶化’机制,同源的一种、全新的物理现象……”
“……为了能更深入地,探讨这一共同感兴趣的科学问题,我,代表我的课题组,正式向您,提出一次‘短期学术访问’的合作建议。”
看到这里,林浩的心,已经开始“怦怦”狂跳。
而接下来的内容,则更是让他,几乎要从椅子上,跳起来。
陈默,在邮件的最后,这样写道:
“……我将派遣我最得意的弟子,也是我们这篇《Science Advances》论文的第一作者,林浩博士,作为我方的代表。”
“他将携带我们团队,关于这一新现象的、最新的、尚未发表的模拟计算结果和初步实验数据,前往贵课题组,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学术访问。”
“我们相信,他的实验技能、理论功底,以及我们所掌握的、独一无二的‘秘密武器’(他在这里,用了一个略带神秘色彩的词‘secret weapon’),将能为贵课题组的研究,带来一些全新的、或许是颠覆性的视角和帮助。”
“我们期待,通过这次交流,能够与贵方,建立起更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向这个激动人心的未知领域,发起冲击。”
邮件的落款,不再是之前那个籍籍无名的“dr. mo chen”。
而是,一个全新的、充满了分量和底气的头衔:
“professor mo chen, Schoo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Jiangbei University.”
(陈默教授,江北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林浩,呆呆地,看着这封邮件,半天,说不出一句话来。
他的大脑,被这封邮件里,所蕴含的巨大信息量和冲击力,给彻底震慑住了。
这封邮件,写得太漂亮了!
它不卑不亢,自信从容。
它没有去“请求”一个交流的机会,而是以一种“我带着解决方案和秘密武器,来帮你解决问题”的、更主动、更强势的姿态,去“提议”一次合作。
它巧妙地,将林浩,从一个普通的、要去学习的学生,塑造成了一个,携带着“核心技术”和“未发表数据”的、尊贵的“技术特使”。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学术交流”了。
这,是一场由陈默,亲自策划和导演的、充满了智慧和远见的——
“学术外交”!
“老师……这……”林浩的嘴唇,微微有些颤抖。
“怎么样?”陈默看着他,平静地问,“有没有信心,当好我们团队的这个‘外交官’?”
“我……”林浩感觉自己的大脑,还有些转不过来,“我……我能行吗?”
“你不是行不行的问题。”陈默的眼中,闪过一丝锐利的光芒,“而是,你必须行。”
他站起身,走到那扇巨大的落地窗前,背对着林浩,缓缓说道:
“林浩,你要记住,一篇《Science Advances》,只是为我们,敲开了一扇门。但门后面的世界,有多大,能走多远,看的,就不再仅仅是你的实验能力了。”
“你需要学会,如何,在一个更大的、国际化的舞台上,去展示你的工作,去扞卫你的理论,去结交你的朋友,去震慑你的对手。”
“这次去米兰,就是你的第一堂课。”
“我,已经为你,铺好了所有的路,搭好了最高的台。剩下的,就需要你自己,走上去,站稳了。”
陈默转过身,看着林浩,那张还带着一丝稚气和不确定的脸,语气,变得柔和了一些。
“而且,你也该,去兑现,你对某个人的承诺了。”
一句话,瞬间,击中了林浩心中,最柔软的地方。
他想起了苏晓月,想起了那个关于护照和意大利的约定,想起了那个,在机场,挥手告别的、坚强的背影。
所有的不确定,所有的紧张,在这一刻,都化作了最强大的、无可阻挡的动力。
他猛地,站起身,对着陈默,用力地,点了点头。
他的眼神中,再也没有了任何的犹豫和退缩,只剩下一种,即将奔赴战场的士兵,所特有的、一往无前的坚定。
“是!老师!”
“保证,完成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