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该怎么吐槽,我也改不了。
解释下主角林浩如何捡漏考上江北大学博士吧
在国内高等教育界,博士招生一直是个竞争激烈的战场,尤其是985高校的博士名额,更是众多学子争抢的香饽饽。
那么主角林浩如何从一个普通二本硕士,没有耀眼成果、没有硬关系、甚至没有意识到自己实力的情况下,成功考上顶尖大学江北大学的机械专业博士。
林浩的背景放在国内任何一所985高校的博士申请中,都显得格外平凡甚至劣势。
他本科和硕士均就读于一所普通二本院校,没有发表过任何高水平论文,没有拿得出手的科研成果,也没有强大的家庭背景或学术关系可以依靠。更遗憾的是,他甚至没有完全意识到自己可能具备的潜力和实力。
这样的条件,按照常规判断,想要申请985高校的博士,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很大概率下,他的申请材料连博导的(潜在候选人池)都进不了。
国内大部分博士招生已经采取申请-考核制,这意味着基本上只需要通过面试环节。
这个制度有一个特点:只要博导愿意接收,学生就很有可能被录取。然而,博导在选择学生时异常谨慎,因为大部分博导一年只有零点几个博士名额(除了那些学术大牛),往往要凑好几年才能招到一个满意的学生。博士名额对导师来说异常珍贵,所以他们自然会精挑细选。
林浩采取了一个简单却有效的策略——他向所有招收机械专业博士的院校导师广发邮件联系。
高校导师的邮箱一般都在学校官网公开,林浩就不辞辛劳地收集邮箱地址,撰写真诚的申请信,向众多博导表达自己的读博意愿。
这个过程并不轻松,大部分邮件石沉大海,许多博导虽然回复了,也只是礼貌性地表示会保持联系——这其实就是进入了博导的,成为众多候选人中的一员。
通过一个具体例子来说明林浩是如何最终被录取的。江北大学的王院士今年有两个博士名额,其中一个被本校硕博连读的学生占用,另一个被名为苏晓月的学生以硕博连读方式占用。表面上看来,王院士的名额已经满了,但事情总有变数。
实际上,本校硕博连读的学生选择了就业,这就空出了一个名额。王院士为此联系了三位潜在候选人:林一、林二和林浩。按照常规排序,根据出身院校、科研成果和研究能力等指标,条件最好的是林一,其次是林二,林浩排在最后。
然而,命运的转折就这样发生了——林一突然获得了国外知名大学的全奖博士offer,选择出国深造;林二则考上了省级公务员,选择放弃读博。就这样,王院士的里只剩下一条鱼——林浩。
表面上看,林浩的成功纯属偶然,是运气使然。但深入分析,其中也有必然因素。首先,林浩采取了广撒网的策略,增加了自己的可能性;其次,他坚持到了最后,没有中途放弃。
更重要的是,当机会来临时,林浩已经做好了准备。他虽然出身普通二本,但没有妄自菲薄,而是勇敢地向顶尖高校的导师展示自己。他的坚持和勇气,最终得到了回报。
在博士申请中,实力和成果固然重要,但策略和坚持同样不可忽视。即使背景普通,也不要轻易放弃尝试的机会。有时候,成功不是因为你是最优秀的,而是因为你是在正确的时间出现在正确的地点的那个人。
广撒网、保持联系、不轻易放弃,这些看似简单的策略,可能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林浩的故事证明,在教育道路上,每个人都有机会实现逆袭,只要找准方向,坚持到底。
无论你的起点有多低,只要你不放弃努力,不停止尝试,也许下一个成功的人,就是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