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酷暑,在八月初,终于显露出了一丝疲态。一场酣畅淋漓的雷雨过后,江北大学的校园里,空气都变得清新了许多,只有树梢上,依旧残留着几声有气无力的蝉鸣。
而在机械工程学院八楼那间恒温的806实验室内,一场关乎“未来”的内部“军备竞赛”,却早已进行得如火如荼,丝毫没有受到炎热天气的影响。
时间,是最好的催化剂。
在过去这一个多月里,升级后的“陈默军团”,爆发出了令人瞠目结舌的恐怖战斗力。
实验组那边,在林浩这位“总工程师”的带领下,那套堪称“艺术品”的“超快激光脉冲原位低温拉伸耦合系统”,已经成功地,在SEm的真空腔体内,搭建完成。
韩立阳,这位曾经的“小白”,在林浩手把手的、毫无保留的教导下,已经成长为一名能够独当一面的、可靠的实验大将。他不仅熟练地掌握了所有新设备的调试和操作,更是在林浩的启发下,举一反三,自己动手,编写了一套小小的LabVIEw程序,实现了对激光、拉伸和电镜信号的初步“三同步”采集,极大地提升了实验效率。
而计算组这边,更是捷报频传。
在徐涛,这位“顶级AI架构师”的主导下,他和秦峰,这两个分属不同学院的天才,进行了一次完美的“跨界合体”。他们将秦峰那个天才的“嵌套算法”构想,与徐涛编写的最前沿的、基于云端GpU集群的分布式计算框架进行了深度的、魔鬼般的融合。
最终,他们成功地,打造出了一套,完全属于他们团队自己的、独一无二的“AI加速分子动力学模拟平台”!
当高翔,将他那套复杂的“力-热耦合”物理模型,搭载到这个全新的平台上时,整个计算过程,如同坐上了火箭。原本预计需要耗时数月的模拟任务,其计算周期,被硬生生地,压缩到了一周以内!
在一个星期前,一份比上次更加精细、更加完整、包含了“声子聚焦”全过程的模拟视频,已经,静静地,躺在了他们的服务器里。
理论,与工程。
思想,与工具。
两条战线,都取得了决定性的、辉煌的胜利。
整个团队,像两支分别完成了集结和武装的方面军,已经万事俱备,只等待着那位“总指挥官”,吹响最终“会战”的号角。
这天下午,八月初的例行组会。
陈默,走进了806实验室的会议区。
他看着眼前这支,已经彻底磨合完毕、士气高昂的“王牌军”,看着林浩脸上那愈发沉稳自信的神情,看着高翔那依旧波澜不惊、但眼底却藏着一丝锋芒的眼神,他的心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满足和豪情。
他知道,是时候了。
“都静一下。”
他没有像往常一样,先听取各组的进度汇报。而是直接,将一份刚刚收到的、来自大洋彼岸的邮件,投射在了巨大的电子白板上。
那是一封,设计精美、措辞正式、带着浓郁学术气息的——邀请函。
邮件的抬头,是一个足以让全世界所有材料人,都为之热血沸腾的名字:
“mRS Fall meeting & Exhibit”
(美国材料研究学会秋季会议暨展览会)
“mRS……”
秦峰,第一个,压抑不住地,低声惊呼了出来。他的眼中,瞬间,就燃起了熊熊的火焰。
就连一向对这些“虚名”不太感冒的高翔,在看到这个名字时,身体,都下意识地,坐直了一些。
只有韩立阳,还一脸茫然地,看着屏幕,不明白,这个缩写,为何会引起师兄们如此之大的反应。
陈默将所有人的表情,都尽收眼底。
他没有急着解释,而是先将邮件的内容,展示了出来。
那是一封,由本届mRS秋季会议,“金属玻璃与高熵合金”分会的主席,亲自发来的邀请函。
信中,主席首先,对他们那篇发表在《Science Advances》上的工作,致以了最崇高的敬意,称其为“近年来,该领域最具启发性的工作之一”。
然后,他正式地,代表组委会,邀请陈默的团队,在今年十月底,于美国波士顿举行的秋季年会上,就他们关于“非晶合金自修复”这一课题的最新研究进展,做一个长达三十分钟的——邀请报告(Invited talk)!
“邀请报告!”
当看清这四个字时,就连林浩和高翔,都忍不住,倒吸了一口凉气。
徐涛,则在一旁,用一种韩立阳能听懂的、夸张的语气,为他这个“小白”师弟,进行着现场科普。
“小韩,你可能不知道,这是什么概念。”他压低了声音,但那股兴奋劲,却是怎么也掩饰不住,“全世界,搞咱们这个方向的,没有一万,也有八千。每年,想去mRS上,露个脸,做个普通口头报告的,都得挤破了头,录取率,都不到百分之一!”
“而‘邀请报告’呢?那根本,就不是一个赛道的东西!”
“那是组委会,主动,向全世界范围内,他们认为,在这一年里,做出了最重要、最顶尖工作的团队,发出的‘邀请函’!能拿到这个邀请,就等于,你已经被这个领域的‘核心圈子’,认证为——王者。”
韩立阳听得是心驰神往,看向那封邮件的眼神里,充满了无尽的崇拜和向往。
陈默等大家,消化完了这个重磅消息带来的震撼后,才缓缓地,开口了。
他的声音,不大,但却像一把重锤,敲击在每个人的心上。
“mRS,对于我们这些,搞材料的人来说,意味着什么,我想,不用我再多做解释了。”
他的目光,扫过韩立阳和秦峰,这两位新兵的脸。
“我只告诉你们两件事。”
“第一,它,是我们这个领域,真正的‘奥运会’。每一年,全世界所有最顶尖的实验室,都会把他们压箱底的、最好的成果,拿到这里来,一决高下。在这里,没有侥幸,没有捷径,只有最纯粹、最残酷的实力对话。”
“第二,它,也是我们这个领域,真正的‘华山论剑’。所有你听说过的,没听说过的,活着的,传说的‘大牛’、‘巨擘’,都会聚集在那里。那,是真正属于强者的舞台。”
他顿了顿,语气,陡然,变得无比昂扬和自信。
“以前,我们去参加一些区域性的会议,我们的心态,是去‘学习’,是去‘交流’。我们需要,向别人,证明自己。”
“但这一次,”他的目光,如同一把出鞘的利剑,充满了强大的、不容置喙的锋芒,“我们不一样了。”
“这将是我们团队,第一次,在全世界的目光下,系统性地、完整地,去展示,我们关于‘自修复’的、这个足以颠覆整个领域的、伟大的工作!”
就在整个会议室,都因为陈默这番话,而热血沸腾之时,一个弱弱的、带着一丝担忧的声音,却不合时宜地,响了起来。
是韩立阳。
他犹豫着,举起了手。
“老师……”他有些紧张地,站起身,问出了一个,在他看来,至关重要的问题,“我们……我们真的,要把关于‘自修复’的、所有最新的东西,都在会上,讲出来吗?”
“万一……万一,那些同行的团队,听了我们的报告,得到了启发,然后,利用他们比我们更强的资源,去抢先……抢先把最终的成果,发出来,那……那我们该怎么办?”
这个问题一出,原本热烈的气氛,瞬间,冷却了下来。
秦峰和,脸上的笑容,也收敛了一些。他们知道,韩立阳的这个担忧,虽然有些“涨他人志气”,但却并非空穴来风。学术界的“抢发”和“截胡”,是真实存在的、最残酷的竞争。
林浩、徐涛和高翔倒是显得很平静,好像这根本不是什么问题。
所有人的目光,聚焦到了陈默的身上,等待着他的回答。
然而,陈默,在听完韩立阳这个问题后,非但没有担忧,反而,笑了。
那是一种,充满了绝对自信和强大底气、近乎“傲慢”的笑容。
他看着韩立阳,这个,还处在“弱者思维”里的小徒弟,缓缓地,开口了。
“韩立阳,你的问题,很好。这说明,你开始,从一个‘竞争者’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了。”
“但是,”他的话锋一转,声音,变得无比的、掷地有声,“你的格局,还太小了。”
“我问你,”他盯着韩立阳,“我们现在,在这个方向上,是处于什么位置?”
“是……是领先的?”韩立阳不确定地回答。
“不是领先。”陈默摇了摇头,纠正道,“是绝对的、断层式的领先。”
“我们的优势,在哪里?仅仅,是一个‘想法’吗?不!”
“我们的优势,在于,你和林浩那双,能完美实现所有实验的手!”
“在于,高翔、秦峰、徐涛,他们三个,联手打造出的那套,全世界独此一份的AI加速模拟平台!”
“更在于,我们这间实验室里,每一个人,那种,敢于挑战一切不可能的、无与伦比的思想和精神!”
“这,是一个,由‘实验’、‘计算’、‘理论’、‘工程’,共同构建起来的、完整的、密不透风的——技术壁垒!”
“别人,听了我们的报告,能学到什么?他们能学到我们的思想。但是,他们能,在一夜之间,复制出林浩的‘耦合系统’吗?他们能,在一夜之间,复现出徐涛的‘嵌套算法’吗?”
“不能!”
“等他们,花上一年,甚至两年的时间,投入数千万的经费,辛辛苦苦地,把我们走过的路,再走一遍的时候……”
陈默的嘴角,勾起一抹,属于王者的、强大的自信弧度。
“我们,早就在,下一个山顶上,等着他们了。”
他看着已经被他说得,目瞪口呆、热血沸腾的韩立阳,做出了最终的、霸气的动员。
“所以,我宣布——”
“这一次,我们不是去学习,不是去交流!”
“我们,是去波士顿——”
“——定义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