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畔夜话之后,林浩与苏晓月之间的关系,仿佛捅破了最后一层窗户纸,进入了一种心照不宣的、更加亲密无间的状态。
虽然两人都没有再提起那个略显冒失的“结婚”玩笑,但在806教研室里,那种甜蜜的氛围,却浓得几乎化不开。
徐涛私下里不止一次跟高翔抱怨,说他现在每天来实验室,都感觉自己像一颗上千瓦的电灯泡,不仅要被科研难题闪瞎眼,还要被恋爱的酸臭味熏得睁不开眼。
时间,就在这种宁静而又美好的学术日常中,悄然流逝。
转眼,距离他们向《Science》投稿,已经过去了两周。
这两周里,林浩的博士论文,在苏晓月的“监工”和“参谋”下,进展神速,第二章“实验方法与理论基础”已经基本完成,开始着手撰写最核心的第三章“结果与讨论”。
高翔和秦峰,则在那块巨大的白板前,开始了对“全工况自适应合金”这个新课题的初步理论推演。
徐涛,除了日常维护“数字孪生”系统,更是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了一个全新的领域——他开始研究,如何用AI技术,去优化和预测专利布局,为未来公司的成立,提前储备“弹药”。
整个团队,都像一台上了润滑油的精密机器,安静、高效,而又充满了蓬勃的生机。
这天,是一个寻常的周三夜晚。
窗外,夜色如墨,校园里早已一片寂静。而806教研室内,依旧灯火通明。
林浩正戴着耳机,全神贯注地,对着电脑屏幕,敲击着键盘。苏晓月坐在他的身旁,安静地翻阅着一本厚厚的、德文版的固体物理学专着。
不远处,高翔和徐涛正在低声地,为一个小波变换函数的算法细节,进行着讨论。
秦峰和韩立阳,则凑在一起,看着屏幕上一个复杂的程序界面,似乎在进行着某种模拟。
整个空间,安静得,只剩下键盘的敲击声、书页的翻动声,和偶尔压低了声音的学术讨论声。
就在这时,林浩的电脑右下角,一个邮件图标,悄然亮起,并弹出了一个小小的预览窗口。
发件人一栏,那个简洁而又分量十足的名字,让林浩的心跳,瞬间,漏跳了半拍。
Sender: h. holden thorp, Editor-in-chief, Science
《Science》主编,霍尔顿·索普!
邮件的标题,更是用一个鲜红色的标签,标注着一个醒目的单词:
high priority
林浩感觉自己的呼吸,都停滞了一瞬。他缓缓地,摘下了耳机。
“怎么了?”身旁的苏晓月,第一时间,察觉到了他的异样。
林浩没有说话,只是用眼神,示意了一下自己的电脑屏幕。
苏晓月凑过来看了一眼,她那双美丽的眼睛,也瞬间,睁大了。
“是……是审稿意见?”她的声音,因为紧张,而微微有些颤抖。
房间里,所有人都停下了手中的工作。高翔、徐涛、秦峰、韩立阳,不约而同地,围了过来。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了那个小小的、却仿佛蕴含着千钧之力的邮件图标上。
来了。
最终的“审判”,来了。
林浩深吸一口气,努力平复着自己那有些狂乱的心跳。他握住鼠标的手,因为太过用力,指节都有些微微发白。
在所有同伴的注视下,他郑重地,点开了那封邮件。
与此同时,隔壁805办公室内。
陈默教授也收到了这封同步抄送给通讯作者的邮件。他平静地打开,逐字逐句地,阅读起来。
806教研室内,林浩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压抑着的激动,缓缓地,将邮件的内容,逐字逐句地,念了出来。
“尊敬的陈默教授、林浩博士及各位作者:”
“我们非常荣幸地通知您,关于您投递的稿件《Self-healing Alloys: material Rebirth via phonon Focusing》,我们已经收到了最终的审稿意见。”
“首先,请允许我代表《Science》编辑委员会,对您团队的工作,表达最崇高的敬意。这篇稿件,毫无疑问,是我们近年来,在材料物理领域,所收到的,最重要、也最激动人心的投稿之一。”
邮件的开篇,就是一段规格极高、充满了赞誉的肯定。这让众人紧张的心情,稍稍放松了一些。
“鉴于该稿件的巨大潜在影响力,我们启动了期刊的‘快速通道’(Fast track Review)审稿流程,在十天之内,完成了两轮、共计三位资深审稿人的评审工作。现在,我们将完整的审稿意见,附录如下。”
来了!核心的部分来了!
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将目光,死死地锁定在屏幕上,那即将出现的、决定他们命运的文字。
林浩滚动着鼠标,将页面,下拉到了审稿意见的部分。
Reviewer #1:(审稿人一号)
“ments to the Author: ......”
(致作者的评论: 毫无疑问的突破性工作。逻辑严谨,证据确凿,结论具有革命性。我强烈建议,毫不犹豫地予以发表。)
这,是一个短小精悍,却又分量十足的“pASS”!
“耶!”徐涛忍不住,挥了一下拳头。
Reviewer #2:(审稿人二号)
“ments to the Author: ......”
(致作者的评论: 作者成功地解决了一个困扰非晶合金领域数十年的核心问题。所提出的‘声子聚焦’理论,优雅且自洽,完美地弥合了实验现象与物理本质之间的鸿沟。该论文的发表,必将极大地、推动结构材料科学的发展。我的建议是:接收。)
又是一个“Accept”!
而且,评价,比第一个,还要高!
房间里的气氛,开始变得炽热起来。高翔的脸,因为激动,涨得通红。韩立阳和秦峰,更是紧紧地握住了拳头,手心里全是汗。
只剩下,最后一个了!
所有人的目光,都落在了最后一位、也是最神秘的,第三位审稿人的意见上。
Reviewer #3:(审稿人三号)
这位审稿人的评语,比前两位,要长得多,也深刻得多。
而他第一句话的评价就比前两个审稿人都高。
“ments to the Author: this is not just a paper, this is a textbook for a new field.”
(致作者的评论:这,不仅仅是一篇论文。这,是一个全新领域的……教科书!)
“教科书”!
这是一个学者,能给予另一位同行的、至高无上的、近乎神话般的评价!
林浩感觉自己的喉咙,都有些发干。他强忍着心中的激荡,继续向下念去。
出乎意料的是,这位审稿人,没有提出任何需要“修改”或“补充”的问题。
他提出的,是几个充满了前瞻性和启发性的、高屋建瓴的“建议”。
“Suggestions for Future work:”(对未来工作的建议:)
“1. the authors have opened a new door......”
(1. 作者们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我非常有兴趣看到,这种‘声子聚焦’机制,是否能够被扩展到其他的无序体系中。例如,在拓扑材料或高熵陶瓷领域。这可能会,催生出一个更具普适性的、关于非晶态固体能量耗散的理论。)
“2. the AI-driven ‘digital twin’ system shown in this work is impressive. ”
(2. 文中所展示的、由AI驱动的‘数字孪生’系统,令人印象深刻。作者们是否考虑过,将其用于‘逆向设计’?即,从零开始,去设计出具有特定自修复性能的、全新的合金成分。那将是一个,真正了不起的成就。)
……
这位审稿人,没有在他们的工作里“找茬”。
他,是在为他们,指引着通往下一个、更伟大高峰的……道路!
这一刻,林浩的脑海中,瞬间,浮现出了那个在波士顿的后台,对着他们,露出慈祥微笑的、满头银发的身影。
安德森教授!
一定是他!
只有他,才拥有如此宏大的视野和如此深刻的洞察力!
当林浩,念完最后一句建议时,他滚动鼠标的手,都有些微微的颤抖。
他将页面,拉到了邮件的最后。
那里,是主编霍尔顿·索普,写下的、最终的、决定性的判决。
“Editors decision:”(编辑决定:)
“dear prof. chen and dr. Lin,”
“based on the unanimously and exceptionally positive remendations from all three reviewers......”
(基于所有三位审稿人,一致的、和极其正面的推荐意见,我非常荣幸地通知您,您的稿件,予以直接接收,无需任何修改。)
“Accepted without revision”!
“无需任何修改”!
这六个字,如同拥有无穷的魔力,在所有人的脑海中,轰然炸响!
整个806教研室,先是陷入了长达三秒钟寂静。
随即,那压抑了许久的、巨大的喜悦,如同火山喷发一般,彻底,引爆!
“啊——!中了!我们中了!”
徐涛第一个,从椅子上,猛地跳了起来!他一把,将身边的韩立阳,紧紧地抱住!
“我们成功了!我们成功了!”高翔,这位平日里最沉稳的师兄,此刻,也再也无法抑制自己的情绪。他的眼睛,瞬间就红了,他紧紧地握着拳头,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着这句话。
而林浩,则转过身,张开双臂,将身边那个,早已喜极而泣的、最心爱的女孩,紧紧地,紧紧地,拥入了怀中。
“晓月,我们做到了。”他将脸,埋在她的发间,声音,沙哑,却充满了前所未有的、踏实的幸福感。
“嗯……我们做到了。”苏晓月的肩膀,在轻轻地耸动,滚烫的泪水,浸湿了林浩胸前的衣襟。
这是,对他们所有努力的,最权威的,最终的肯定!
是对他们,从那间小小的地下室开始,一路走来,所经历的所有艰辛、委屈、坚持和梦想的,最完美的回报!
隔壁,805办公室。
陈默教授,静静地,听着那间被他亲手改造的教研室里,传来的年轻人的欢呼。
他的脸上,那万年不变的、如同冰山般的平静,终于,彻底融化。
他缓缓地,靠在椅背上,闭上了眼睛。
嘴角,一抹发自内心的、充满了欣慰和骄傲的笑意,缓缓地,绽放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