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默教授打给京州的那通电话,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深水炸弹,在中国最顶尖的几个科研圈子里,掀起了巨大的波澜。
“能量场约束下的选区粉末增材制造技术”。
这个长得有些拗口,却充满了颠覆性意味的新名词,连同林浩那个“打印太阳”的疯狂构想,以“特级加急”的密级,被迅速地,分发到了国内几个相关领域的、最顶尖的研究所掌门人的案头。
最初,所有看到这份技术构想的人,第一反应,几乎都是一致的——
荒谬,疯狂,不切实际。
但是,当他们,看到构想后面,附上的、由高翔和秦峰连夜赶出来的、那份长达上百页的、充满了严谨物理推导和初步模拟数据支撑的《理论可行性报告》后。
所有最初的质疑,都迅速地,转变成了,一种巨大的、难以抑制的震撼和……兴奋!
他们,都是各自领域的绝对权威。他们比任何人都清楚,如果,这个构想,真的能够被实现,那将意味着什么。
那将意味着,一场真正意义上的、足以改变整个制造业版图的……工业革命!
于是,仅仅在陈默打完电话的四十八小时之内。
两支代表着中国,在“声”与“光”这两个领域,最高研究水平的“国家队”,便接到了来自京州的、同一道命令。
命令的内容,简单而又坚决:
立刻,抽调最精锐的技术骨干,携带最核心的预研成果,以最快的速度,赶赴江北大学,向“领航者”专项总指挥部,报到!
……
三天后。
江北大学,先进材料研究所,那间刚刚才挂上门牌的、空旷的807“先进制造技术”实验室内,第一次,迎来了它真正的主人。
上午九点,实验室厚重的铅制防辐射大门,被缓缓推开。
走在最前面的,是林浩和陈默。
而在他们身后,跟着的,是两拨气质截然不同,但气场,都同样强大的人马。
左边的一拨,为首的,是一位头发花白、戴着老花镜、气质严谨刻板的老者。
他是国内某顶尖声学物理研究所的,首席科学家,钱院士。
“用相控阵声波,去约束和聚焦能量……”钱院士一边走,一边抚摸着实验室里崭新的设备平台,口中,还在喃喃自语地,回味着林浩的构想,眼中,闪烁着一种,老一辈科学家,在看到一个全新的、足以开宗立派的学术思想时,那种独有的、炙热的光芒,“这个想法,太……太迷人了。我搞了一辈子声学,都只是在想,如何用它去探测,去成像。却从未想过,可以用它,去‘创造’!陈默,你这个学生,是个宝贝啊!”
他这次,几乎是“主动请缨”,强行从研究所里,拉来了自己最得意的几个博士和青年研究员,组成了“声学换能器阵列”攻关小组,亲自带队,前来助阵。
而右边的一拨人马,则画风,完全不同。
为首的,是一个年纪不过三十出头、留着一头利落的寸头、穿着一身潮牌冲锋衣的年轻人。他的脸上,带着一种毫不掩饰的、天才式的张扬与自信,脖子上,还挂着一副最新款的、充满了未来感的降噪耳机。
他,就是来自国内超快激光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那个传说中的“技术鬼才”工程师——雷鸣。
据说,国家下一代“神光”装置的核心——那套皮秒级的多通道激光脉冲同步控制系统,其中最关键的底层算法,就是由他,一个人,独立完成的。
雷鸣对周围的一切,都似乎漠不关心。他一边走,一边还在自己的平板电脑上,飞快地敲击着代码。直到,他看到了同样站在人群中的徐涛。
“你就是那个,写出了‘数字孪生’系统内核的徐涛?”雷鸣抬起头,第一次,正眼看人。
“呃,是……是我。”徐涛被他看得,有些发毛。
雷鸣上下打量了他一眼,点了点头,言简意赅地评价道:“算法的架构,还不错。有点意思。”
能从他口中,得到一句“有点意思”的评价,据他身边的人说,已经是极高的赞誉了。
……
上午十点,801会议室。
一场由陈默教授亲自主持的、“铸剑工程”第一次全体联席会议,正式召开。
会议桌旁,坐满了人。
一边,是林浩、高翔、徐涛、苏晓月、韩立阳、秦峰这些,“新地平线”的创始元老。
另一边,则是钱院士带领的、沉稳严谨的“声学国家队”,和雷鸣带领的、充满了极客风格的“光学国家队”。
三个分属不同领域、风格截然不同的顶尖团队,在国家意志的推动下,第一次,坐到了一起。
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既相互审视,又彼此期待的、微妙的氛围。
会议开始,陈默没有多余的客套。
“今天,我们能坐在这里,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他站起身,走到白板前,重重地,写下了五个大字——
能量场3d打印机
“这个目标有多重要,我想,我无需再多做赘述。我今天,只想明确一件事情——我们未来,该如何作战。”
他转过身,目光,落在了林浩的身上。
“这次的‘铸剑工程’,将由林浩博士,担任总设计师,负责整个项目的总体方案设计和系统集成工作。现在,请总设计师,向大家,介绍他的作战方案。”
陈默,直接,将这场“开国级”会议的主导权,交给了林浩。
这个举动,让钱院士身后的几个青年研究员,和雷鸣团队的几个工程师,都微微愣了一下,眼神中,闪过一丝惊讶。
他们没想到,这个项目的总设计师,竟然是眼前这个,看起来,比他们还要年轻的……博士生。
林浩,在所有人的注视下,平静地,站起了身。
他没有丝毫的紧张或胆怯。
他走到白板前,拿起笔,没有先讲技术,而是先,画出了整个项目的逻辑框架图。
“钱院士,雷工,”林浩的声音,清晰而又充满了逻辑感,“以及各位专家老师。我们的这台‘创世’机器,其本质,是一个由四个核心子系统,构成的闭环。”
他画出了四个方框,并用箭头,将它们连接在一起。
“第一,是‘能量之源’。”他指向第一个方框,“也就是,由钱院士团队负责的,高能聚焦超声波换能器相控阵。这是我们所有能量的来源,是这台机器的‘心脏’。我们的要求是,它必须能够,在三维空间内,生成一个直径小于5微米的、能量密度极高的、可控的声学焦点。”
“第二,是‘能量之鞭’。”他指向第二个方框,“也就是,由雷工团队负责的,皮秒级多通道同步控制系统。它是我们用来驱动和指挥‘心脏’的‘神经中枢’。我们的要求是,它必须能够,以皮秒级的时间精度,去同步控制,数万个独立的换能器单元的相位和振幅。”
“第三,是‘感知之眼’。”他指向第三个方框,“这是由我们团队内部,负责的部分。我们需要,在打印平台上,集成一套,精度高、高速、多维度的原位监测系统。它需要实时地,监控熔池的温度、形态、以及周围粉末床的状态。”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第四个子系统——‘智慧之脑’。”他指向最后一个,也是最核心的方框,“它,将由高翔师兄和徐涛负责。我们所有的‘眼睛’看到的数据,都将实时地,输入到这个由‘数字孪生’模型和AI算法构成的‘大脑’中。而‘大脑’,则会根据这些实时数据,去动态地、预判式地,调整‘神经中枢’发出的指令,从而,去完美地,控制‘心脏’产生的那个能量焦点的大小、形状、移动路径和停留时间。”
“心脏、神经、眼睛、大脑……”
林浩,用一种极其清晰、也极其震撼的方式,将一个无比复杂的、前所未有的系统工程,解构成了一个,所有人都能听懂的、充满了生命感的……有机体!
会议室里,鸦雀无声。
钱院士身后的那几个,一开始还带着一丝审视的青年研究员,此刻,脸上的表情,已经完全被一种,发自内心的敬佩所取代。
而那个,一直都酷酷的、谁也瞧不上的天才工程师雷鸣,也第一次,放下了手中的平板电脑,抬起头,眼神中,闪烁着一种,棋逢对手的、巨大的兴奋。
他们,都被林浩所描绘的这幅,充满了野心、智慧和宏大格局的蓝图,彻底,折服了!
“我的部分,说完了。”林浩放下笔,对着众人,微微鞠躬,“接下来,具体的细节,我们需要,一起,来把它,填满。”
会议室里,沉默了片刻。
最终,是钱院士,第一个,缓缓地,鼓起了掌。
“好!好一个‘创世’的有机体!”他的声音里,充满了欣赏和激动,“陈默,我收回我刚才的话。你这个学生,不是宝贝。他,是帅才!”
雷鸣,也难得地,开口了。他的声音,依旧简洁,但却充满了力量。
“这个架构,很酷。我,没问题。”
不同领域的顶尖专家,从最初的相互审-视,到被林浩宏大的构想彻底折服,最终,在这间小小的会议室里,凝聚成了一股,强大的、无可匹敌的合力。
一场汇集了全国智慧的、伟大的“铸剑”大会战,在这一刻,于807实验室内,正式,拉开了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