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光达总工程师的行动效率,快得惊人。
仅仅在视频通话结束后的三个小时,一架银白色的、没有任何民航标识的湾流专机,就在江北军用机场的跑道上,稳稳降落。
没有欢迎仪式,没有多余的客套。
陆总工在几名安保人员的护卫下,直接登上一辆早已等候在停机坪的专车,拉响警笛,一路畅通无阻地,驶向了“科创之光”大楼。
当陆总工,风尘仆仆地,出现在1号总装车间门口时。
林浩和陈默,早已率领着联合攻关团队的所有核心成员,等候在那里。
“陆总工!”
“陆总!”
众人纷纷上前问好。
陆光达的目光,却没有看任何人。他的视线,从踏入车间的那一刻起,就越过了人群死死地,锁定在了车间正中央,那个被柔和的无影灯照亮的、静静地安放在特制支架上的、巨大的暗金色涡轮盘上。
他一步一步地,走了过去。
脚步有些踉跄,甚至带着一丝,近乎朝圣般的虔诚。
他走到那件作品前,站定,久久地凝视着。
他伸出那双,画过无数张发动机图纸的、布满了老茧的手想要去触摸,却又在半空中停住了,仿佛生怕自己这双粗糙的手,会亵渎了这件完美的艺术品。
最终,他还是轻轻地将手掌贴了上去。
冰冷的、光滑的、带着金属特有致密感的触感,从掌心传来。
那一瞬间,这位为了中国的航空事业,奋斗了一生的老人,眼眶彻底红了。
“……好……好东西啊……”他喃喃自语,声音,沙哑得,几乎听不清。
他,就那样围着那块涡轮盘,一圈一圈地走了很久。
用手,抚摸着它完美的轮毂,感受着它叶片那,充满了气动美感的复杂曲面。
在场的所有人,都没有去打扰他。
他们知道,这一刻,是独属于,这位总工程师的,一个人的……圆梦时刻。
许久,陆总工,才缓缓地,直起腰,恢复了平日里,那份属于总指挥官的威严和冷静。
他转过身,看着林浩和陈默,用一种,不容置疑的语气说道:
“走,去会议室。”
“把钱院士,雷总工,和你们团队所有核心的人,都叫上。”
“我们,现在,立刻,开一个,内部技术复盘会。”
……
半个小时后,“新地平线”公司,顶层会议室。
气氛,严肃而又专注。
陆光达,坐在主位上。他的面前,摆放着那份,由韩立阳连夜整理出来的、厚厚的、关于第一块样品的所有检测数据报告。
“刚才,在来的路上,我已经,把这份报告,仔仔仔-细地,看完了。”陆总工开口,声音,沉稳有力,“所有的性能指标,都完美地,达到了,甚至,在某些方面,还超越了‘神威之心’的理论预测值。这一点毋庸置疑是一次伟大的、历史性的胜利。”
他抬起头,目光,扫过在座的每一个人。
“我代表‘领航者’专项指挥部,代表国家,向在座的每一位同志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说着,他站起身向着所有人郑重地鞠了一躬。
在座的陈默、钱院士、雷鸣等人,都连忙站起身回礼。
“但是,”陆总工重新坐下,话锋一转,表情,变得无比严肃,“一场战役的胜利,不代表,整场战争的结束。我们,不能被眼前的喜悦冲昏了头脑。”
“今天这个会,我们就不要谈论成功的部分了。”
“我,只要听问题,目前还存在的问题有哪些?。”
“林浩,”他的目光,最终,落在了林浩的身上,“你,作为总设计师,你先说。这台‘创世’机器,这份‘完美的答卷’,在你的眼里,还有哪些,不完美的地方?”
会议室里,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到了林浩的身上。
林浩,没有丝毫的犹豫。
他站起身走到了屏幕前,调出了一份,他同样,准备了一夜的ppt。
ppt的首页,没有图片,没有图表。
只有,三个,巨大而又醒目的词。
“高耗能。”
“高成本。”
“慢速度。”
“陆总工,各位老师,”林浩开口,声音冷静而又客观,“就像您说的,我们,不能被眼前的喜悦冲昏头脑。在我看来,我们眼下这台‘创世’机器,虽然,在技术上是成功的。但是,从工程和战略的角度看,它至少还存在着这三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首先,就是“高耗能”这个问题。”
“这里的‘耗能’,包含两个层面。”林浩解释道,“第一,是电能。根据我们后台的精确统计,打印这块五十公斤级的涡轮盘,‘创世’机器本身,及其配套的冷却和真空系统,在168个小时内,总计消耗了,30万度工业用电。这个能耗,已经相当于一座小型的炼钢厂。”
“而第二,也是更关键的,是‘算力’的消耗。”
他调出了另一张图,那是“神威之心”的资源占用监控图。
“‘创世’的打印过程,需要‘数字孪生系统’,进行实时的、伴随式的模拟和修正。这个过程,对算力的需求是恐怖的。我们的数据显示,仅仅是,支撑一台‘创世’机器的运转,就已经,占用了‘神威之心’,将近四分之一的核心计算资源。”
“也就是说,”林浩的结论,让在场所有人,都感到了巨大的压力,“我们这台,已经是全世界最顶尖的超级计算机,理论上,最多也只能同时支撑四台‘创世’机器的工作,这还是做好算力资源分配,尽可能优化代码的情况下。如果我们未来,要进行更大规模的量产,算力的供应,将成为一个巨大的瓶颈。”
紧接着,他,指向了第二个词,“高成本”。
“这是一个,更严峻的问题。”林浩的表情变得更加严肃,“根据我们的初步核算,我们眼前这台‘创世一号’原型机,其硬件的总造价,包括钱院士的声场系统、雷总工的激光系统、以及我们自己的控制系统,加在一起,已经超过了,九位数。”
“而这,还不包括它所使用的原材料。‘华夏一号’的超高纯度合金粉末,其制备成本,目前,是同等重量黄金的……五倍以上。”
“一台机器,造价过亿。一块样品,成本数千万。”
“这样的成本,已经远远超出了,任何常规装备的采购范畴。它目前,只能是一件不计成本的‘艺术品’,而无法成为,可以大规模列装的‘工业品’。”
最后,林浩的手指,落在了“慢速度”上。
“打印一块涡轮盘,需要七天七夜。这意味着,我们一台机器,一年的理论产能,只有五十块。”
“而我们国家,仅‘远望’系列一款发动机,每年的需求量,就是数千台。更不用说,还有杨总的火箭,和魏总的深潜器,都在等着我们的材料。”
“这个速度,对于我们国家巨大的战略需求来说,无异于,杯水车薪。”
林浩,总结道:
“所以,陆总工,我的结论是。我们虽然创造出了一件‘神之作品’。”
“但是,我们目前还远没有,掌握那份可以随心所欲地,进行‘批量创世’的、属于‘神’的……力量。”
林浩的汇报,结束了。
会议室内,陷入了一片,沉重的寂静。
刚才,因为样品成功问世,而带来的那份巨大的喜悦和激动,在林浩这三个,冰冷而又现实的问题面前,迅速地,冷却了下来。
在座的,都是各自领域的顶尖专家。
他们都非常清楚,林浩提出的这三个问题,每一个,都是足以让一项伟大的技术,最终只能被锁在实验室里的……“拦路虎”。
许久,陆总工才缓缓地,开口。
他的脸上,没有丝毫的沮丧。
相反,他的眼中再次燃起了那种面对巨大挑战时才会有的、锐利的光芒。
“好。”他看着林浩,重重地点了点头,“你能,在胜利的时刻,看到这些问题,并且敢于把它们摆在台面上。这说明你已经具备了一个合格的总工程师所应有的素质。”
他站起身。
“这三个问题,每一个,都不是我们这个层面能够独立解决的。”
“它们已经超出了单纯的技术范畴,上升到了国家级的,能源战略、工业战略、和资源战略的层面。”
他走到林浩的身边,拍了拍他的肩膀。
“走吧,小林。”
“收拾东西,跟我,再去一趟京州。”
“我们一起,去把这三个问题,摆到那张,能决定我们国家未来走向的……最高级的桌子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