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国莱普科公司的供应链事件以一种戏剧性的方式收场后,“新地平线”总部迎来了一段短暂而宝贵的平静期。
林浩和他的联合攻关团队,将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新百机计划”的加速推进之中。得益于“声学淬火”技术的突破,“创世零号母机”的自我复制工作进行得异常顺利。第一批十套完美复刻的核心部件,已经成功下线,并由专机运往西南蓉城的总装基地。
韩立阳和秦峰带领的团队,也以前所未有的热情,投入到了新基地的建设和调试工作中。一切都在按照既定轨道,高速而平稳地向前运行。
然而,所有人都清楚,大洋彼岸的那个对手,绝不会就此善罢甘休。
一周后,大卫·陈的第二次攻击,如期而至。
这一次,他选择的战场,不在供应链,而在舆论。
风暴的第一个信号,来自最新一期的《Science》期刊。在其最受关注的“评论与观察”版块,一篇由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阿奇博尔德教授领衔撰写的评论文章,被放在了头版头条。
文章的标题十分考究——《原子级制造:一个需要被谨慎开启的时代?》。
文章通篇没有直接否定“创世”技术的真实性,反而以一种“前辈”的口吻,对其展现出的潜力表示了“赞赏”。但紧接着,话锋一转,从“科学伦理”和“技术安全”的角度,提出了一系列充满了“善意”的、却又极其刁钻的质疑。
“……这种在原子层面进行物质重构的技术,是否会带来不可预知的、全新的纳米级环境污染?我们是否有足够的技术手段,去处理这些可能存在的、无法被常规手段分解的‘超级微粒’?”
“……当我们可以制造出无法被现有任何手段探测到的微型武器时,全球的安全秩序将如何维持?这是否会开启一场全新的、更加危险的军备竞赛?”
“……我们呼吁,我们的中国同行,能够以一种更加开放和负责任的态度,向国际社会公开其技术的安全监管体系和风险评估报告。因为这,关系到我们全人类共同的未来……”
这篇文章,就像一个被精准投下的信号弹。
紧接着,bbc、《纽约时报》、路透社等所有西方主流媒体,如同闻到血腥味的鲨鱼,迅速跟进。各种专题报道、深度分析,铺天盖地而来。
报道中,大量“不愿透露姓名的”材料学专家和物理学家,纷纷对“新地平线”公布的极少量数据,表示了“谨慎的怀疑”。他们暗示,“创世”技术可能存在严重的“幸存者偏差”,即只公布了成功的个例,而掩盖了大量的失败。其在规模化生产中的稳定性和良品率,存在“无法被公开的致命缺陷”。
而在推特、Reddit等社交平台上,舆论的发酵则更加耸人听闻。大量经过精心包装的“科普”账号和意见领袖,开始向公众散播各种关于“纳米机器人失控”、“灰色粘菌灾难”的科幻式恐慌。
一场针对“新地平线”和“创世”技术的、精心策划的全球性舆论围剿,正式拉开了序幕。
全世界的目光,都聚焦到了江北,等待着“新地平线”的回应。
然而,一天过去了,两天过去了,一周过去了……
出乎所有人的意料,“新地平线”的官方网站,依旧是那副简洁的模样,最新的新闻还停留在“‘铸心计划’取得阶段性成果”上。公司的社交媒体账号,更是没有任何动静。林浩、陈默这些核心人物,也仿佛人间蒸发了一般,拒绝了所有媒体的采访请求。
他们就像与世隔绝了一样,对外界的滔天巨浪,充耳不闻。
……
“新地平线”总部,内部项目周会上。
年轻的秦峰终于有些沉不住气了。他将平板电脑上那些歪曲事实的报道,展示给所有人看。
“师兄,老师,孟院士,”他的语气带着一丝愤懑,“这些报道已经不仅仅是学术质疑了,这是赤裸裸的污蔑!尤其是那篇《Science》的文章,用心险恶!我们如果不回应,不拿出更多的测试数据去反击,国际上就会认为我们是默认了!”
秦峰的话,代表了团队里不少年轻成员的想法。他们为之奋斗的事业,正在被肆意抹黑,这让他们感到无比憋屈。
会议室里,所有人的目光都看向了林浩。
林浩听完秦峰的话,表情没有任何变化。他只是平静地问道:“秦峰,你手上那个深海螺旋桨的流体动力学优化,进行到哪一步了?”
秦峰愣了一下,下意识地回答:“已经……已经进入第二轮风洞模拟了。”
“韩立阳那边呢?”林浩又看向屏幕上远程参会的韩立阳。
“报告大师兄,蓉城基地的第一条总装线,今天下午就能通电调试了。”韩立阳的声音充满了干劲。
林浩点了点头,目光扫过全场。
“各位,我们的时间很宝贵。”他的声音不大,却异常清晰,“我们的每一个小时,都关系到‘新百机计划’的进度,关系到国家海军、空军、航天、深海的装备升级。”
“我们的时间,是用来解决问题,创造历史的。不是用来和那些永远叫不醒的、别有用心的‘噪音’,进行辩论的。”
他看着秦峰,语气变得语重心长。
“对付噪音最好的办法,不是跟它比谁的嗓门大。而是埋头做出真正伟大的成就,做出让那些噪音显得无比渺小和可笑的成就。”
“当我们的航母舰队在深蓝中安静潜行时,当我们的空天飞机在苍穹上自由翱翔时,当我们的火箭一次又一次地将空间站送入轨道时……我们的产品,就是我们对这些质疑,最响亮、最无可辩驳的回应。”
林浩的话,让整个会议室都安静了下来。秦峰脸上的愤懑,逐渐被一种明悟和坚定所取代。
陈默看着自己这位已经成长为真正领袖的学生,欣慰地点了点头,补充了一句:“战略定力,有时候比技术本身更重要。做好自己的事,天塌不下来。”
就在国际舆论发酵到顶点,一些国际组织甚至开始呼吁“必须对‘创世’技术进行独立的国际调查和监管”时,国家层面,终于做出了回应。
京州,外交部的例行记者会上。
一位来自《纽约时报》的记者,就此事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发言人先生,对于国际科学界对‘创世’技术安全性的普遍担忧,以及要求进行国际监管的呼声,请问中方有何回应?”
现场所有的长枪短炮,都对准了发言台。
发言人,一位气质儒雅沉稳的中年男人,听完翻译后,脸上露出了一丝淡然的微笑。
他没有拿出任何文件,也没有长篇大论,只是说了三段简短而有力的话。
“第一,我们注意到了一些来自外界的所谓‘担忧’。但我想强调的是,我们国家的科技发展,始终坚持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我们过去是这样,现在是这样,未来,也依然是这样。我们不需要向任何人证明什么。”
“第二,我们的技术,是否稳定,是否安全,我们自己拥有世界上最严格、最完备的评估体系和监管流程。这一点,我们自己心中有数。它也与其他人无关。”
“第三,”他的目光直视着提问的记者,语气平静却充满了不容置疑的力量,“我们奉劝某些方面,与其将宝贵的时间和精力,花在毫无根据的猜测和无端的指责上,不如多花点时间,去解决一下自己国内面临的那些实际问题。我的回答完了。”
这番“三无式”的回应——无辩解、无承诺、无畏惧,通过直播镜头,瞬间传遍了全世界。
它背后所展现出的那种强大的自信和不屑一顾的战略藐视,让所有喧嚣的舆论,都显得如此苍白无力,甚至有些滑稽可笑。
……
弗吉尼亚,兰利。
大卫·陈面无表情地看着自己办公室里,那段被反复播放的记者会视频。
当他听到那句“与其他人无关”时,他的眉头,终于紧紧地锁了起来。
他精心策划的、足以让任何一家西方高科技公司陷入万劫不复的舆论风暴,打在了对手的身上,却如同泥牛入海,没有激起半点涟漪。
他第一次发现,自己引以为傲的、那套娴熟的西方游戏规则——用媒体制造恐慌,用专家制造争议,用舆论倒逼监管——在对方面前,竟然完全失效了。
对手根本就不在他的“游戏场”里玩。甚至,直接走过来,一脚掀翻了他的棋盘。
这种感觉,让他感到了一种深深的无力。
对付这样一个油盐不进、且背后有整个国家意志作为支撑的对手,所有的小动作,似乎都已经失去了意义,“活水”计划也不一定有用。
最好的办法,只剩下在硬碰硬的实力上,堂堂正正地,分出胜负。
他拿起了桌上的加密电话,拨通了“灯塔计划”执行办公室的号码。
“通知所有小组,放弃休假。”他的声音冰冷而决绝,“从今天起,计划进入最高优先级。我不管你们用什么方法,三个月内,我必须看到第一台原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