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北总部的算法攻坚战,进行得如火如荼。
而在千里之外的西南蓉城和西北秦州,一场关乎“新百机计划”能否真正实现工业化的硬仗,也悄然打响。
蓉城,“创世”西南基地。
巨大的无尘总装车间里,韩立阳正站在第一台本地组装完成的“创世子代一号”前,脸色凝重。他刚刚完成了对这台机器的最终性能标定,得到的结果,却让他无论如何也高兴不起来。
“大师兄,”他拨通了林浩的加密视频电话,直接将一份数据报告共享了过去,“我们遇到问题了。‘子代一号’的各项硬件自检都完美通过,但我们用它打印标准测试件时,发现最终的成品精度,相比您在江北的‘零号母机’,出现了0.1%的系统性偏差。”
几乎在同一时间,林浩的另一路通讯也响了起来,是来自秦州基地的秦峰。
“师兄,我们这边也一样!”秦峰的声音里带着一丝困惑,“我们组装的‘秦州一号’,也出现了类似的精度漂移问题,偏差值在0.08%到0.12%之间随机波动。我们检查了所有的装配记录和硬件参数,和蓉城基地那边核对过,所有流程都一模一样,找不到任何问题源头。”
两个不同地点的基地,两支不同的团队,在组装硬件完全相同的机器时,却不约而同地遇到了同一个匪夷所思的“一致性”难题。
这个消息,让正在指挥算法攻坚的林浩,瞬间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
一台机器的成功,是实验室的突破。而一百台、四百台机器的性能无法统一,则意味着整个“工业化”的失败。“新百机计划”将沦为一个空壳子。
“所有数据实时上传总部,”林浩当机立断,“我和高师兄、孟院士他们立刻成立远程技术会诊小组。你们在现场,继续进行交叉排查。”
接下来的两天,一场跨越数千公里的“技术会诊”紧张地进行着。
所有人都陷入了巨大的困惑。硬件是完美复刻的,软件是统一安装的,装配流程是严格按照手册执行的,理论上,结果不应该出现任何偏差。
直到第三天深夜,高翔在一堆看似毫无关联的环境监测数据中,发现了一个微小的、却又普遍存在的差异。
“是环境参数!”他在紧急会议上,将三地的数据进行了对比,“蓉城,海拔500米,年平均湿度75%。秦州,海拔1100米,年平均湿度55%。而我们江北,海拔只有20米,湿度常年在80%左右。”
“我的模型显示,”高翔的脸色变得严肃,“海拔带来的微弱重力差异、空气湿度的变化、乃至于当地电网极其微小的电压波动……这些在宏观设备上可以忽略不计的环境变量,在‘创世’那原子级的打印过程中,都被放大了。它们共同作用,导致了最终的精度,出现了随机的、不可预测的漂移。”
找到了问题的根源,但新的难题也随之而来:如何解决?难道要为每一个基地,都建立一套与江北总部一模一样的、恒定的环境模拟系统吗?这在工程上和成本上,都是不可能的。
就在林浩准备亲自飞赴一线,尝试进行工程调试时,一直在一旁旁听的陈默,却缓缓地开口了。
“林浩,你不能去。”
所有人都看向了陈默。
“你现在是总指挥,”陈默的声音很平静,“总指挥的职责,不是去拧好每一颗螺丝。你今天解决了蓉城的问题,明天辽城可能又会出现新的问题。你一个人,跑得过来吗?”
他看向林浩,一针见血地指出:“你们现在遇到的,不是一个单纯的技术问题,这是一个典型的,从‘实验室科研’,走向‘大规模工业化生产’时,必然会遇到的‘体系性’问题。”
“技术上的修修补补,解决不了根本。你们需要的,是一套标准,一套体系。”
陈默的话,让林浩瞬间醍醐灌顶。
他明白了。自己之前的思路,还是一个“项目负责人”的思路,总想着亲自去一线解决具体的技术难题。而陈默,则站在了更高的“总顾问”的视角,看到了问题的本质——管理与体系的缺失。
“老师,我明白了。”林浩深吸一口气,“技术攻关,和工程管理,是两套不同的逻辑。”
“很好。”陈默点了点头,“具体的工程挑战,你可以去一线解决。但体系的建立,必须由你这个总指挥,在总部进行顶层设计。我也会帮你。”
第二天,林浩的身影,出现在了西南蓉城的基地。他没有急于去调试那台出问题的“子代一号”,而是直接召集了韩立阳和基地的所有核心工程师,开了一场长达八个小时的管理会议。
与此同时,在江北总部,陈默亲自牵头,联合孟院士、王总师以及国内最顶尖的几位工业管理专家,开始着手设计一套前所未有的、专门针对“原子级制造”的质量管理体系。
接下来的一个月,林浩亲自坐镇蓉城和秦州。他没有再碰任何一台设备,而是和韩立阳、秦峰一起,将陈默和专家组设计出的那套宏观的质量体系框架,一点一点地,细化成了数千条可以被严格执行的“标准操作程序(Sop)”。
这套被命名为“创世-qmS”的质量认证体系,其严苛程度,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
它涵盖了每一个可能的细节:
从原材料入库时,需要进行的“同位素丰度”检测;
到厂房内部,对空气洁净度、温湿度、甚至地磁场强度变化的实时监控;
再到每一台“创世”机器开机前,必须进行的、长达三个小时的“全参数自动校准”流程;
甚至,连操作人员进入车间前,需要进行多长时间的“静电释放”,都被明确地写入了规范。
起初,很多从传统制造业过来的老工程师,对此很不理解,认为这是小题大做。
但林浩用一次现场演示,彻底说服了所有人。
他让韩立阳和秦峰,分别指挥两支团队,一支严格按照Sop流程,另一支按照传统经验,同时组装两台新的子代机。
结果,严格按照Sop流程的团队,组装出的机器,一次性通过了所有性能标定,精度与母机完全一致。而另一台,则再次出现了随机的性能漂移。
事实胜于雄辩。
在林浩的亲自监督和推行下,“创世qmS”质量体系,在三大新基地被不折不扣地执行了下去。
一个月后,当林浩返回江北总部时,蓉城和秦州方面,已经分别完成了十台子代机的组装和标定。所有的机器,性能高度一致,误差被控制在了设计允许的范围之内。
一场看似致命的“一致性”危机,最终不仅没有拖慢“新百机计划”的进度,反而催生出了一套世界领先的、科学的工业化生产管理体系。
而韩立阳和秦峰,也在这场“标准化”的风暴中,迅速地从单纯的技术专家,成长为了能够独当一面的、合格的基地负责人。
林浩看着项目进度表上,那一个个重新变绿的节点,心中对自己的导师,充满了更深的敬意。陈默又一次,在关键的时刻,为整个计划,指明了正确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