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时分,陈默的办公室。
林浩、高翔和徐涛三人坐在沙发上,脸上的神情都有些复杂。陈默安静地听完了他们关于今天面试情况的汇报,没有立刻发表意见,而是起身走到窗边,看着夕阳将整个校园染成一片温暖的金色。
“你们还记不记得,当年王院士说过一句话。”陈默的声音很平静,“他说,一个国家科技的进步,短期看,靠的是少数几个天才的灵光一现;但长期看,靠的是源源不断的、高质量的后备人才梯队。”
他转过身,目光落在三人身上:“今天你们遇到的问题,不是你们的眼光太高,也不是偶然现象。这说明,我们的人才培养速度,已经跟不上我们技术发展的速度了。”
“那怎么办,陈老师?”徐涛有些苦恼地挠了挠头,“总不能让我们三个亲自去带他们吧?那也太慢了。”
“我们自己培养,当然是根本。但远水解不了近渴。”陈默的眼中闪过一丝锐利的光芒,“既然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找不到想要的‘种子’,那就把目光放远一点。”
他走到办公桌前,拿起一支笔,在一张白纸上写下了五个字。
“广发英雄帖”。
“‘新地平线’,现在已经不仅仅是江北大学的‘新地平线’,它是中国的‘新地平线’,也应该是世界的‘新地平线’。”陈默的语气斩钉截铁,“我们的平台,应该吸引全世界最顶尖的头脑来这里工作。不要局限在江北,不要局限在国内。向全世界发布我们的招聘信息,用我们的项目、我们的设备、我们的理想,去吸引那些真正有才华、有热情的人。”
这番话,如同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让林浩三人瞬间豁然开朗。
一周后,“新地平线”的官方网站、以及全球最顶尖的学术论坛和招聘平台上,悄然出现了一则招聘启事。启事的设计简洁而充满力量,除了两大项目组的介绍外,只有一句引言:
“如果你想改变世界,或者理解世界,这里有你需要的舞台。——新地平线。”
这则看似低调的招聘启事,却在全球青年科学家和工程师群体中,掀起了一场剧烈的地震。无数双眼睛,从麻省、从慕尼黑、从苏黎世、从东京,投向了东方的这座城市。
半个月后,江北,“新地平线”总部。
林浩亲自站在一楼大厅的门口,等待着一位特殊的“面试者”。
一辆出租车停在楼前,一个高大的、金发碧眼的日耳曼青年从车上走了下来。他穿着一身简单的格子衬衫,背着一个半旧的登山包,脸上带着一丝旅途的疲惫,但那双蓝色的眼睛,却依旧像鹰一样锐利。
正是克劳斯·施密特。
“林,好久不见。”克劳斯看到林浩,脸上露出了真诚的笑容,走上前给了他一个用力的拥抱。
“好久不见,克劳斯。欢迎来到江北。”林浩笑着拍了拍他的后背。
自从波士顿一别,两人一直通过邮件保持着联系。在哈特曼倒台后,克劳斯毅然离开了马普所,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在欧洲各国游学。当他看到“新地平线”的招聘启事时,几乎是立刻就订了飞往中国的机票。
林浩亲自带着克劳斯参观了整个“新地平线”总部,从“神威之心”的控制中心,到“创世”技术的展览厅。
“难以置信……”克劳斯抚摸着一块由“创世”打印出的、内部结构复杂无比的非晶合金样品,眼中充满了震撼,“林,你们真的做到了。当年我们在波士顿海报前讨论的那个‘化学有序+动态相变’的构想,你们已经用一种更彻底的方式,实现了‘全工况自适应’。”
“我们只是站得更高了一点。”林浩谦虚地说道。
参观结束后,两人坐在林浩的办公室里,喝着茶。
“所以,”林浩看着克劳斯,“你对哪个项目组感兴趣?”
“我看到你们的招聘信息,说实话,我对那个‘量子玻璃’很感兴趣。”克劳斯眼中闪烁着光芒,“但我也知道,那需要极强的理论物理功底,可能不是我这个‘工程师’所擅长的。”
他犹豫了一下,有些不好意思地开口道:“林,其实我这次来,除了想加入你们,还有一个……不情之请。”
“你说。”
“我……还能在江北大学,申请读一个博士学位吗?”克劳斯的声音不大,却充满了渴望,“当年在德国,因为和哈特曼的理念不合,我最终没有拿到学位。我还是……很想完成我的学业。”
林浩愣住了。他看着眼前这位在技术和工程能力上,足以胜任任何一家顶尖企业首席工程师的德国天才,一时间有些哭笑不得。
“克劳斯,以你的能力,来‘新地平线’直接就可以担任高级研究员,甚至项目负责人。说实话,当大学老师都绰绰有余。”
“不,我知道自己的短板。”克劳斯摇了摇头,态度很坚决,“我的工程经验足够,但在基础理论上,我需要系统性的学习。而且,我真的很想要一个博士学位。”
林浩沉吟片刻,点了点头:“我理解。不过按照规定,你确实需要先拿到博士学位。这样吧,这件事我来安排。”
他当即拨通了陈默的内线电话,将情况作了说明。电话那头的陈默听完,只说了一句:“这样的人才,我们当然要。明年的博士生名额,给他留一个。”
“听到了吗?”林浩放下电话,笑着对克劳斯说,“欢迎你,克劳斯·施密特博士。”
克劳斯的脸上,露出了如释重负的灿烂笑容。
与此同时,在八楼的面试间里,徐涛和高翔也迎来了几位让他们眼前一亮的面试者。
“……所以,针对您刚才提出的‘在大规模分布式计算中如何解决梯度消失’的问题,我认为除了传统的残差网络和LStm结构外,可以引入‘神经微分方程’的思路,将神经网络视为一个连续时间的动态系统,这样……”
一个来自意大利的年轻女孩,正流利地在白板上写着复杂的公式,向徐涛阐述着自己的见解。她叫索菲亚,是罗西教授最得意的弟子之一,主攻方向正是计算物理与机器学习的交叉领域。
徐涛提出的几个关于底层代码实现和算法效率的难题,她都对答如流,展现出了极为优秀的编程素养和算法思维。虽然在一些最前沿的、尚未公开发表的理论细节上还有些生涩,但其展现出的巨大潜力,已经让徐涛频频点头。
而在隔壁,高翔则在与一位来自南海大学的博士生交谈。
“……高老师,这是我博士期间做的一些工作。”那位名叫赵启元的博士生,将笔记本电脑转向高翔,屏幕上播放着一段视频。视频中,一个章鱼形状的软体机器人,在没有外部指令的情况下,自主地根据地面材质(沙地、石子路、水面),改变着自己“手臂”的形态和运动模式。
“我们利用一种嵌入了液晶弹性体的介电高弹体,实现了电驱动下的可逆形变。同时,通过在材料内部构建非线性反馈回路,让它具备了对环境的被动式机械智能适应能力。”赵启元解释道,他的研究方向,与高翔提出的“软物质物理”和“软体机器人”高度契合,并且已经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果。
高翔仔细地看完了演示,又问了几个关于材料本构模型和控制算法的问题,赵启元都给出了清晰而深入的回答。
高翔的脸上,露出了久违的、发自内心的欣赏笑容。
英雄帖,已经发-出。
来自五湖四海的真正的人才,正响应着这股东方的召唤,汇聚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