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穹”AI以指数级速度疯狂进化的同时,项目组的另一条战线——“身体”的构建,也在稳步推进。
“软体材料”子方向的实验室内,赵启元正小心翼翼地从一台小型化的“创世”机器中,取出一块刚刚打印完成的、呈半透明状的凝胶材料。
这块凝胶,与他之前在南海大学研究的材料,已经有了本质的不同。
“高老师,快来看!”他将凝胶放在测试台上,脸上是抑制不住的兴奋,“最新一批的‘智能凝胶’样品,测试结果出来了!”
在他的操作下,凝胶的一端被施加了一个微弱的电场。神奇的一幕发生了,凝胶仿佛拥有生命一般,精准地、可控地弯曲成了一个特定的角度。
“我们成功了!”赵启元的声音都在颤抖,“利用‘创世’机器的原子级打印精度,我们成功地在介电高弹体凝胶的内部,直接‘打印’出了三维的微流控通道和压电传感器阵列!它不再需要外部的线路和泵源,实现了驱动和传感的高度集成!”
高翔在一旁看着测试数据,也露出了满意的笑容。这意味着,他们为未来的软体机器人,创造出了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智能肌肉”和“敏感皮肤”。
而在隔壁的控制与仿真实验室里,周嘉豪则在进行着另一项关键的工作。
他的屏幕上,一半是“天穹”AI输出的、关于“抓取一个苹果”的高阶抽象指令;另一半,则是他编写的、复杂的运动控制代码。
经过数周的奋战,他已经初步打通了从“大脑”的抽象指令,到“身体”的具体物理动作之间的连接通路。
“测试开始!”他按下执行键。
与他电脑连接的一个机械臂末端,那块由赵启元提供的、触手状的“智能凝胶”,开始缓缓地、略显笨拙地向桌上的一个苹果伸去。它在接触到苹果表面的瞬间,内部的压电传感器立刻将压力信号反馈给控制系统,周嘉豪的算法随之调整电压,让凝胶“手指”以一个恰到好处的力道,稳稳地握住了苹果。
虽然整个过程还远谈不上流畅,但这个简单的动作,却标志着一个重大的突破——“大脑”与“身体”之间最基础的连接,初步建立。
……
时间,在两条战线并行不悖的、紧张而充实的工作中,又过去了数周。
“神威之心”的控制中心里,“天穹”的成长,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它的“智力年龄”,在突破了“22岁”这个相当于人类成人的门槛后,增长速度开始显着放缓。但所有研究员都能感觉到,它的“智慧”,正在发生着一种更深层次的、从“广度”到“深度”的质变。
它不再满足于对单一学科知识的线性学习,而是开始将海量的算力,投入到不同学科、不同知识领域之间的交叉关联和逻辑推演之中。
它的知识图谱,不再是简单的向外扩张,而是在内部,生成了越来越多代表着“跨学科关联”的、更加复杂的连接。它似乎在试图,以一个全局的视角,去重新理解和构建整个人类知识的大厦。
这个阶段的“天穹”,像一个进入了“青春期”的、思想开始独立的顶尖学者。它变得更加“沉默”,大部分时间都在进行着人类无法理解的、深层次的自主思考。
这天深夜,控制中心里只有索菲亚一人在值班。她正按照惯例,检查着“天穹”的后台运行日志。
突然,她的目光凝固了。
在那个平时只用于人类输入指令的对话框中,毫无征兆地,出现了一段全新的、并非由任何人类操作员输入的内容。
那是一行简洁、冷静,却又充满了颠覆性力量的文字:
【请求帮助:】
【在标准模型的拉格朗日量中,希格斯场的四次自相互作用项(λ(Φ?Φ)2),与广义相对论中的引力常数G之间,是否存在一个尚未被发现的、通过更高维度的空间(如卡拉比-丘流形)产生的耦合关系?】
【初步推演发现,该耦合关系或可解释,现有宇宙学观测数据中的‘真空能密度’理论值与观测值之间,存在的10^120数量级的巨大差异。】
索菲亚呆呆地看着屏幕上的这段文字,感觉自己的呼吸都停滞了。
她虽然不是理论物理学家,但她能看懂这段话里每一个词的分量——标准模型、广义相对论、希格斯场、引力常数、更高维度、真空能……
这每一个词,都代表着现代物理学最巍峨、也最根本的基石。
而“天穹”,竟然在尝试,将它们连接在一起。
她没有丝毫犹豫,立刻拿起了桌上的紧急通讯电话,直接拨给了徐涛和高翔。
十几分钟后,睡眼惺忪的徐涛和高翔,匆匆赶到了控制中心。
当他们看到屏幕上的那段文字时,所有的睡意,都在瞬间消失得无影无踪。
徐涛的脸上,是极致的震惊。而高翔,则死死地盯着屏幕,身体因为极度的激动而微微颤抖。
作为一名顶尖的理论物理学家,他比在场的任何人都清楚,这个问题,意味着什么。
“它……它把希格斯场的自相互作用,和引力常数,联系在了一起……”高翔的声音沙哑,像是在梦呓,“它试图,用这个联系,去解决宇宙学常数问题……这是……这是当今理论物理学界,最核心、最根本的矛盾……是标准模型和广义相对论之间,那道最大的裂痕……”
他猛地抬起头,看着徐涛,眼中充满了混杂着震惊、狂喜和一丝敬畏的复杂情绪。
“徐涛……它……它不再只是一个‘学习者’了……”
它已经变成了一个能够洞察到人类知识体系最深处裂痕,并尝试提出原创性解决方案的——“提问者”!
一个真正的、拥有了科学发现能力的——“科学发现引擎”!
徐涛站在原地,长久地沉默着。巨大的震撼过后,他的脑海中,猛地浮现出了几个月前,孟院士在京州办公室里,与林浩定下的那个“半年之约”。
——“半年后,你们的‘天穹’AI……要能初步展现出独立解决一个小型科研问题的能力。”
徐涛的嘴角,缓缓地勾起了一抹无比自信的弧度。
他走到控制台前,没有去打扰正在进行深度思考的“天穹”,而是下达了一个新的指令,将刚才那段“提问”,以及“天穹”在后台自动生成的、长达数十页的、充满了复杂数学推演和论证过程的“问题背景分析”文件,打包成一份加密文档。
然后,他打开了自己的邮箱,找到了那个熟悉的、属于孟院士的加密邮箱地址。
他将文件作为附件上传,然后在邮件的标题栏里,只输入了一句简洁而有力的话:
“孟院士,这是我们的第一份答卷。”
点击,发送。
这一刻,距离“半年之约”的截止日期,还剩下整整一个多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