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州,国家超算中心。
那封来自徐涛的“答卷”,在孟院士和叶院士等国家最高科研决策层中,引发了一场持续数日的、高度保密的深度研讨。没有人知道他们具体讨论了什么,只知道从那以后,“天穹”计划的保密等级,被直接提升到了与“神谕”对撞机同等的最高级别。
而在江北,“未来智能项目组”并没有时间去等待来自京州的反馈。
“‘天穹’提出了一个伟大的理论问题,这很好。但这并不能直接回应孟院士的‘半年之约’。”在项目组的例会上,徐涛冷静地将团队的重心,拉回到了那个更具体、更迫切的现实任务上。
“我们的第一个目标,依然是为孟院士的‘光刻机冷却系统’,提供一个性能提升超过百分之五的优化设计方案。现在,‘天穹’已经给出了它的理论设计,我们的任务,就是用物理实验,去验证它。”
摆在他们面前的,是“天穹”设计的那个充满了自然美感的“分形”微通道结构图。
“这个结构,用常规的cNc加工或者光刻工艺,很难制造。”负责硬件实现的赵启元说道,“但是,用我们的‘创世’技术,可以直接一体化打印出来,精度没有任何问题。”
“好。”徐涛当即拍板,“赵启元,你负责用‘创世’打印出两套样品,一套是‘天穹’设计的分形结构,另一套是作为对照组的、现有的传统结构。周嘉豪,你负责搭建测试平台,我们需要一个能够精确控制流体流速和温度,并实时监测热交换效率的系统。”
任务被明确地分配下去。
然而,就在周嘉豪和赵启元准备开始分头行动时,徐涛却抬手阻止了他们。
“等等。”他的眼中,闪过一丝大胆而充满挑战意味的光芒,“我有一个……更进一步的想法。”
他转向周嘉豪:“嘉豪,你的‘底层I\/o接口’不是已经很稳定了吗?”
“是的,师兄。”周嘉豪点头。
“赵启元,你的‘章鱼式’软体机器人手臂,也已经迭代到第三代了吧?”
“是的,它的稳定性和精度都比上一代提升了很多。”赵启元也回答道。
“那么,”徐涛看着在场的所有人,说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感到不可思议的决定,“这一次,我们不自己动手。我们把整个任务,都交给‘天穹’自己去完成。”
他走到控制台前,调出了“天穹”的对话框,然后输入了一段前所未有的、极度开放性的指令:
【任务目标: 物理验证‘分形微通道’相较于传统设计的流体热交换效率优势。】
【可用资源: 实验室A区3号测试台,标准微流控元件库(包含微型泵、热源、温度传感器、管路等),‘章鱼式’软体机器人三代机一台。】
【最终要求: 提交一份包含完整实验流程、原始数据和结论分析的正式报告。】
【指令: 请自主设计并执行该实验方案。】
当这段指令被发送出去时,整个实验室都安静了下来。
所有人都明白,这已经不是一次简单的“人机交互”了。这是人类第一次,将一个完整的、需要进行创造性设计的科学实验任务,完全地、无监督地,交给一个人工智能去独立完成。
“天穹”的回答,几乎是瞬时的。
【指令已接收。开始进行方案设计……】
接下来发生的一幕,让在场的所有研究人员,都毕生难忘。
第一步:设计。
实验室中央的全息屏幕上,瞬间被“天穹”接管。一个虚拟的三维空间被构建出来,3号测试台和所有可用元件的数字模型,被精确地载入其中。
然后,在所有人的注视下,“天穹”开始以一种超越任何人类工程师的速度,在虚拟空间中进行实验平台的设计。
它像一个经验最丰富的设计师,迅速地规划出流体循环的管路布局,确定微型泵和热源的最佳安装位置,并以最优化的方式,在微通道的关键节点上,布置了温度传感器的阵列。整个设计过程,充满了逻辑和效率的美感,在不到十分钟的时间里,一套完整的、高度优化的实验平台设计图,就在虚拟空间中被构建完成。
【方案设计完毕。开始进行物理搭建。】
第二步:搭建。
伴随着这行文字的出现,3号测试台上,那台一直处于待机状态的“章鱼式”软体机器人,缓缓地“苏醒”了。
它不再像上次测试时那样,需要先进行试探性的适应,而是以一种极其明确、充满目的性的姿态,伸出其中一条触手,精准地探入了旁边的标准零件盒中。
它的动作,稳定得不像是一个由柔软凝胶构成的物体。触手尖端的传感器在零件堆中快速地扫过,在零点几秒内就锁定了目标——一颗直径只有三毫米的微型蠕动泵。
然后,它以一种远超人类操作员的稳定性和精准度,将蠕动泵从盒子中夹起,移动到测试台的预定位置,分毫不差地安放了下去。
紧接着,是热源模块、是温度传感器、是连接管路……
整个实验室里,只剩下软体机器人驱动时发出的、微弱的电流声。所有人都屏住呼吸,震撼地看着眼前这幅景象。
那台软体机器人,就像是“天穹”AI在物理世界中的一只手。一只无比稳定、无比精准、并且完全由那个超级大脑直接驱动的手。
高翔站在丰院士的学生李哲旁边,激动地低声解释道:“你们看到了吗?这已经不是简单的‘控制’了!传统的机器人,是执行人类预设的程序。而现在,‘天穹’正在将它在虚拟世界中,对流体力学、热力学和控制理论的综合理解,也就是那些复杂的拉格朗日量方程,通过它的‘身体’,直接‘投影’和‘实现’在物理世界之中!”
“它在……它在自主地,为自己提出的理论,搭建验证的平台!”
两个小时后,一个与虚拟设计图中一模一样的、无比精密的物理实验平台,在软体机器人的手中,被完美地搭建完成。
【物理搭建完毕。开始执行实验流程并采集数据……】
微型泵开始工作,有色液体在复杂的管路中循环流动。热源开启,遍布在微通道上的数十个温度传感器,开始以毫秒级的频率,向“天穹”实时地回传着数据流。
这个全自动的实验过程,持续了整整五个小时。
“天穹”系统性地测试了上百个不同的流体流速和温度梯度组合,对分形结构和传统结构的性能,进行了全面的、地毯式的对比。
最终,在傍晚时分,一份图文并茂、逻辑严谨、无可辩驳的实验报告,自动生成并显示在了主屏幕上。
报告的结论部分,用加粗的字体写着:
【结论: 在所有测试工况下,‘分形微通道’设计的综合热交换效率,相较于传统设计,平均提升13.2%,峰值提升17.8%。理论预测得到物理验证。】
任务,完美完成。
孟院士的“半年之约”中的第一个,也是最具体的一个任务,就这样,被“天穹”AI以一种近乎“神迹”的、完全自主的方式,提前交出了一份无可挑剔的满分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