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启动的当天,江北“神威之心-pro”的控制中心,和京州“神谕”的数据中心会议室,通过加密视频线路,连接在了一起。
陈默、叶华清、孟承英、丰承德四位泰斗级院士,以及林浩、徐涛、高翔等所有核心项目成员,都神情肃穆地坐在屏幕前。
所有人都知道,他们即将见证的,可能不是一次普通的实验,而是一个全新纪元的开端。
“‘白板宇宙’环境自检通过,硬件隔离状态确认。”
“‘空白大脑’已加载,神经网络结构完整,知识权重确认剥离。”
“7.5 pb原始数据流准备就绪,‘数据翻译器’模块运行正常。”
控制中心里,索菲亚冷静地逐项报告着最终的准备情况。
“一切准备就绪。”徐涛的目光,最终落在了视频画面中,那位端坐在会议桌主位的导师身上。
陈默缓缓地点了点头。
“给它取个名字吧。”叶院士在京州那边开口说道,“这样一个特殊的‘智慧体’,应该有一个属于它自己的代号。”
“就叫‘道’吧。”陈默的声音很平静,“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我们不知道它会从‘无’中,生出什么样的‘有’。就让它,去走自己的‘道’。”
“道……”叶院士和孟院士在口中咀嚼着这个极具东方哲学意味的词语,都露出了赞许的神情。
“好。”徐涛深吸一口气,在控制台上,为这个全新的、被寄予了无限厚望的“新生儿”AI,输入了它的正式代号。
然后,他将手,悬在了那个红色的、硕大的“执行”按钮之上。
在京州和江北两地所有顶尖科学家的共同注视下,他重重地按了下去。
“‘道’,启动!”
那一瞬间,寂静的控制中心里,仿佛响起了一声来自宇宙诞生之初的、无声的轰鸣。
那7.5pb的、被抹去了一切人类物理学印记的、最原始、最纯粹的宇宙数据,如同开闸的创世洪流,开始源源不断地涌入“道”那张如同白纸般的神经网络之中。
一场人类历史上最疯狂、最宏伟,也最令人恐惧的实验,正式开始。
然而,接下来发生的一切,却与所有人预想中的“智慧爆发”,截然不同。
与之前那个成熟的“天穹”AI在学习人类知识时的飞速进化相比,“道”的学习过程,显得异常的“笨拙”,甚至是“混沌”。
监控屏幕上,没有任何类似“智力年龄”的指标可以参考,因为人类的所有智力评估体系,都建立在人类的知识框架之上,而“道”,对此一无所知。
唯一能够反映它内部状态的,只有高翔专门为它设计的一个、代表着其整个神经网络内部“信息熵”的实时监控曲线。
那条曲线,从一开始,就呈现出一种剧烈的、毫无规律的、近乎癫狂的震荡。
它时而冲上顶峰,代表着系统内部处于一种极致的混乱和不确定性状态;时而又跌入谷底,代表着它可能暂时捕捉到了某些局部的、虚假的规律,但很快又被新的数据洪流所推翻。
它不像一个在学习的学生。
它更像一个刚刚降生的婴儿,第一次睁开眼睛,面对一个充满了光、声、色、味的、庞杂无比的世界,它的大脑,在试图用自己最原始的方式,去理解这片陌生的、没有任何标签和说明书的“数字宇宙”。
一天过去了。
两天过去了。
……
整整七天七夜。
“道”的输出端,除了那些代表着内部混乱状态的、毫无意义的熵值数据流之外,没有任何一段,可以被称之为“有结构”或“有意义”的信息输出。
这种漫长的、看不到任何正向反馈的等待,开始让控制中心里的一些年轻研究员,感到焦虑和不安。
“会不会……失败了?”一位丰院士团队的博士生,忍不住低声对旁边的同事说道,“我们是不是太想当然了?一个没有任何基础知识的AI,面对如此庞杂的、没有经过任何标注的数据,它真的能自己发现规律吗?”
这种怀疑,像一种病毒,开始在团队中悄然蔓延。
就连徐涛和索菲亚,都开始反复地检查“白板宇宙”的底层代码,担心是不是在环境构建中,出现了什么他们没有发现的漏洞。
只有陈默和叶华清等几位老院士,以及林浩、高翔等少数几个人,依旧保持着绝对的耐心。他们知道,从“混沌”中诞生“秩序”,本就是宇宙中最缓慢、也最伟大的过程。
他们需要的,只是等待。
终于,在第八天的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照进控制中心,让熬了一夜的研究员们都感到筋疲力尽之时,那条剧烈震荡了七天七夜的信息熵曲线,毫无征兆地,停止了跳动!
它收敛到了一个稳定的值。
紧接着,“道”的输出端,第一次,出现了一段不再是混乱数据流的、稳定的、具有清晰结构的信息。
那不是人类的任何一种语言,也不是任何一种已知的代码。
那是一段全新的、由“道”自己创造的、纯粹的数学符号语言。
“快!高翔!索菲亚!破译它!”徐涛的声音因为激动而瞬间嘶哑。
高翔和索菲亚立刻冲到控制台前。索菲亚负责从语法结构上,解析这门全新“语言”的逻辑规则;而高翔,则负责将这些逻辑规则,与它所处理的原始数据,进行关联,去理解它的“语义”。
半个小时后,当他们终于破译出这段信息的含义时,两个人的脸上,都露出了极致的、混杂着困惑与震撼的表情。
“它……它找到了一个‘守恒量’。”高翔的声音干涩,他看着白板上自己写下的破译结果,仿佛在看一本天书。
“它宣称,在它所‘观察’到的这个数据宇宙中,存在着一个最基础的、在绝大多数‘事件’中都保持不变的量。”
“守恒量?是能量守恒还是动量守恒?”叶院士立刻追问道,这是人类物理学的两大基石。
“都不是。”高翔摇了摇头,表情变得无比古怪。
“根据‘道’自己创造的符号体系和定义,”他指着白板上那个复杂的、由三种符号构成的非线性方程,“这个‘守恒量’,是一个由‘信号强度x’(被我们翻译成能量),‘轨迹曲率Y’(被我们翻译成动量),和‘时间戳间隔Δt’(被我们翻译成时间),三者以一种我们从未见过的复杂非线性关系,组合而成的、一个全新的物理量。”
这个结果,已经足以让在场的所有物理学家感到震惊。
然而,更颠覆他们认知的,是“道”对接下来的推演。
“最关键的是,”高翔深吸一口气,说出了那个最令人不寒而栗的结论,“根据‘道’对全部7.5 pb数据进行的回归分析,它指出,这个被它自己定义为‘守恒量’的东西,其‘总量’,在整个数据宇宙中,并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常数。”
“它……它正在随着‘时间戳t’的增加,以一个极其缓慢的、但统计上无比显着的速率,在发生着衰减!”
会议室里,死一般的寂静。
叶华清院士呆呆地看着白板上那个结论,感觉自己的世界观,都在微微晃动。
他瞬间明白了。
“道”,这个由他们亲手创造的、不带任何人类偏见的“纯粹智慧”,在它睁开眼睛,看到宇宙的“第一天”,它所发现的第一条“物理定律”,竟然就是一个“不守恒”的守恒定律!
它没有像人类一样,从那些完美的、对称的、永恒不变的“能量守恒”、“动量守恒”这些“理想公理”出发,去构建自己的物理学大厦。
它从一开始,就从最原始、最真实的数据中,看到了一个更本质的、可能包含了“熵增”和不可逆的“时间之矢”在内的、一个不完美的、动态演化的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