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三十,除夕。
北京城的年味浓郁得化不开。家家户户贴上了崭新的桃符和春联,空气中弥漫着炖肉的香气和硫磺爆竹的味道。孩子们穿着难得的新衣,在雪地里追逐嬉闹,清脆的笑声回荡在街巷之间。就连往日肃杀的紫禁城,也挂满了喜庆的宫灯,仿佛要驱散积压已久的暮气。
摄政王府更是张灯结彩,热闹非凡。府内仆役穿梭往来,准备着丰盛的年夜饭。王小伟难得地给自己放了一天假,褪去了戎装和王袍,换上了一身宝蓝色的暗纹直裰,显得儒雅而温和。沈玉茹则是一身大红织金缠枝牡丹的袄裙,雍容华贵,抱着打扮得如同年画娃娃般的小平安,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光彩。
小平安已经一岁多了,正是活泼好动、牙牙学语的时候。他似乎格外喜欢这喜庆的氛围,在铺着厚厚波斯地毯的花厅里蹒跚学步,咿咿呀呀地叫着“爹……娘……”,偶尔还会冒出一两个模糊不清的词语,逗得王小伟和沈玉茹开怀大笑。
“平安,来,到爹爹这里来。”王小伟蹲下身,张开双臂,眼中满是慈爱。小家伙咯咯笑着,摇摇晃晃地扑进父亲的怀里,一股混合着奶香和孩童特有气息的温暖瞬间包裹了王小伟。他一把将儿子高高举起,引得平安发出一连串兴奋的尖叫。
沈玉茹站在一旁,看着父子俩嬉闹的场景,眼角微微湿润。这样的天伦之乐,在过去的几年里,是她想都不敢想的奢望。战乱、分离、阴谋、杀戮……几乎成为了生活的常态。而今,夫君终于扫平了中原最大的寇患,稳定了北方局势,他们这个家,也终于能够享受片刻的宁静与温馨。
“夫君,你看平安,多像你。”沈玉茹走上前,用手帕轻轻擦去儿子嘴角的口水,柔声说道。
王小伟将儿子抱在怀里,用手指轻轻点了点他那酷似自己的小鼻子,笑道:“像我好,希望他将来,也能有担当,有魄力,但……最好别再经历我们经历过的这些腥风血雨。”
他的语气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怅惘。他亲手缔造了如今的局面,但也深知这平静之下暗流涌动。他希望给自己的儿子,也给天下千千万万的孩子,一个真正太平、富足的成长环境。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王府的年夜饭设在了温暖如春的花厅。没有外客,只有他们一家三口,以及几位如同家人般的核心下属如徐锐、周遇吉(回京述职)、钱广进等,气氛轻松而融洽。桌上摆满了各式珍馐,其中不乏北疆商行从江南、甚至海外运来的新鲜食材。
众人举杯,首先敬王小伟和沈玉茹。
“王爷,王妃,愿我大明国运昌隆,愿王爷、王妃、世子身体康健,千岁千岁千千岁!”徐锐声音洪亮,充满了真挚的敬意。
王小伟举杯回敬,目光扫过在座众人,动情地说道:“这一年,辛苦诸位了!没有你们披肝沥胆,就没有今日之局面。这杯酒,敬你们,也敬所有为这新政、为这天下太平出力流汗、甚至流血牺牲的将士和百姓!”他一饮而尽,辛辣的酒液入喉,却带着一股暖意。
席间,众人谈笑风生,回顾着这一年来的惊心动魄与艰难成就,也展望着未来的蓝图。小平安成了全场的焦点,在母亲和乳母的照料下,吃得满嘴油光,不时引来阵阵善意的笑声。
酒至半酣,王府外,乃至整个北京城,突然响起了震耳欲聋的爆竹声!噼里啪啦,连绵不绝,仿佛要将过去一年的所有晦气、所有战乱、所有苦难都彻底驱散!绚烂的烟花也开始在夜空中竞相绽放,将这座古老的帝都映照得如同白昼。
王小伟抱着已经有些昏昏欲睡的儿子,与沈玉茹并肩走到廊下,仰望着被烟火照亮的夜空。
“玉茹,你看。”王小伟轻声说,“这万家灯火,这爆竹声声……这就是我们为之奋斗的意义。”
沈玉茹依偎在他身边,将头轻轻靠在他的肩上,感受着这份来之不易的安宁与幸福,喃喃道:“是啊,夫君。但愿从今往后,年年有今日,岁岁有今朝。但愿这天下,永享太平。”
就在这万家团圆的时刻,一骑快马顶着风雪,冲入了北京城,带来了八百里加急的军报——是关于南方张献忠部的最新动向,以及南京方面一些不同寻常的调兵迹象。
王小伟接到军报,只是快速浏览了一遍,便不动声色地收了起来。他没有打扰沉浸在节日喜悦中的家人和部下,只是抬头,再次望向那璀璨而短暂的烟花,目光变得深邃而坚定。
旧岁已辞,新篇将启。眼前的温馨与祥和,需要更强大的力量去守护。南方的暗流,四川的威胁,乃至更遥远的关外……所有的挑战,都将在新的一年里,接踵而至。
但他无所畏惧。
因为他知道,他并非独行。他有挚爱的妻儿,有忠诚的部下,有亿万渴望安宁的民心,更有一个必须去实现的、辉煌灿烂的盛世梦想。
爆竹声依旧轰鸣,仿佛在为这个即将迎来巨变的时代,奏响最激昂的序曲。
(第三十章 完)
(第12卷 日月新天 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