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会后,袁天回到办公室,心情并不轻松。
王海山的强势超出了他之前的预估,而且其行事风格果决狠辣,不留情面。
这意味着未来的局面将更加复杂难测。
他刚在办公桌后坐下,秘书李伟就进来汇报工作,同时提到了陈浪:“省长,陈浪同志这两天在秘书二科很勤快,学习能力也很强,对一些文件的处理很有自己的想法。
这是他和二科同事一起整理的一份关于近期基层营商环境问题信访摘要,我觉得有些参考价值,您要不要看看?”
袁天心中一动,接过那份摘要。摘要整理得条理清晰,将近期反映比较集中的问题分门别类,如“审批环节隐性壁垒”、“检查过多过滥”、“融资难融资贵”、“地方政府承诺不兑现”等,每个类别下都列举了代表性的案例和核心诉求,语言精炼,重点突出。
更难得的是,在摘要的最后,还附了一页简单的分析建议,指出了几个可能存在的共性问题和改进方向,虽然略显稚嫩,但思路清晰,切中要害。
“这是陈浪主导整理的?”袁天问道。
“主要是他执笔,二科的同事提供了部分素材。”李伟回答,“他对这类问题似乎很敏感,收集信息也很主动。”
袁天点了点头,没再多说。陈浪的表现,初步印证了他的观察,这个年轻人确实有几分才干,并非纯粹的纨绔子弟。
但越是这样,越需要谨慎使用。他将那份摘要放在桌上,对李伟说:“嗯,我知道了。你让陈浪下午上班后,来我办公室一趟。”
“是。”
下午两点,陈浪准时敲响了袁天办公室的门。
“进。”
陈浪推门进来,依旧是一身合体的深色西装,白衬衫扣到最上面一颗,显得干练而沉稳。“袁省长,您找我?”
“坐。”袁天指了指对面的椅子,然后将那份营商环境信访摘要推到他面前,“这份东西,你花了不少心思。”
陈浪没有表现出得意,只是平静地回答:“这是我应该做的。跟着李秘书和科里的前辈学习,试着梳理一下,还有很多不足。”
“不必过谦。”袁天看着他,“能看出问题,并且尝试提出建议,这很好。我问你,如果你是我,看到这些问题,下一步会怎么做?”
这是一个考验。陈浪略微思考了一下,回答道:“袁省长,我认为可以分为几步。
首先,需要核实这些案例的真实性和代表性,可以安排办公厅或者相关部门进行抽样回访或暗访。
其次,对反映最集中、最突出的几个领域,比如审批和检查,可以推动相关主管部门开展自查自纠,并研究制定更明确的负面清单和规范流程。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可能需要从更高层面,推动建立一套有效的营商环境评价和监督问责机制,防止问题反复。”
他的回答层次分明,既有短期措施,也有长效机制考虑,显示出不错的宏观思维。
袁天不置可否,又问道:“那你觉得,推动这些事情,最大的阻力可能来自哪里?”
陈浪这次思考的时间更长了一些,然后才谨慎地说道:“可能……来自于一些习惯了旧有工作方式的部门和人员,以及……某些固有的利益格局。改变总是困难的,尤其是触及到权力和利益的时候。”
他没有说得太直白,但意思已经表达得很清楚。
袁天脸上露出一丝难以察觉的赞许。这个年轻人,不仅有能力,还有一定的政治敏锐性。
“好,你的想法我知道了。这份摘要留在我这里。你继续关注这方面的信息,有什么新的发现,随时向李伟或者直接向我汇报。”
“是,袁省长。”陈浪站起身,恭敬地答道。
“另外,”袁天像是想起什么,补充道,“王书记刚来,对省里情况还不熟悉,但他非常关注营商环境和群众呼声。
你在整理这类材料的时候,要更加注重客观、准确,确保每一条信息都有据可查。明白吗?”
陈浪目光一闪,立刻领会了袁天的深意:“我明白,请您放心,我一定做到客观严谨。”
看着陈浪离开的背影,袁天若有所思。这个年轻人,是一把双刃剑。
用得好,或许能成为自己了解情况、甚至向王海山传递某些信息的特殊渠道。
用得不好,则可能伤及自身。
不过,初步来看,这把剑,似乎值得一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