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快!这才是真正的捷报!这样的胜利实在太难得了!”
“独立营营长苏墨?这名字我记下了……一位真正的抗曰英雄,功劳这么大却从不居功,还说第一功臣是牺牲的战士。
像他这样谦逊又英勇的指挥官,如今真是少见!”
“一口气歼灭五千多敌人,两百多名曰军军官,包括三个少将和一个天黄外甥……这种战果简直前所未有,苏墨这个名字我牢牢记住了!”
“支持捌陆军打鬼子!苏墨就是民族脊梁,独立营就是我们的希望!我要报名参加独立营,亲手把小鬼子赶出华夏!”
当百姓们读完这篇报道后,个个心潮澎湃,激动不已。
在当前这种艰苦的战局下,捌陆军独立营竟能打出如此惊人的战绩,无疑像一道闪电划破阴霾,点燃了人们心中久违的希望之火。
许多人原本对抗战前途感到迷茫,此刻却重新燃起了斗志与信念。
信心,有时候比武器更重要。
毕竟,抗战已进入相持阶段,敌我拉锯,难分高下,大规模会战几乎不可能发生,自然也难有重大胜利传出。
正因如此,独立营一举全歼曰军精锐第四旅团,击毙三名将军及天黄外甥等两百余名军官的消息,才显得格外震撼人心!
然而,这般空前的胜利,也不免引来一些质疑声——有人怀疑这是夸大其词、虚报战果的政治宣传……
一个营三千多人,竟然吃掉了一个编制完整、装备精良、兵力超过五千的曰军主力旅团?
这听起来确实像是神话。
于是,不少民众开始议论纷纷:
“我怎么觉得这事有点悬乎?捌陆军装备那么差,能吃得下第四旅团?不太靠谱吧?”
“我知道那第四旅团可不是普通部队,是鬼子的王牌之一,枪炮齐全,训练有素。
就凭捌陆军那几杆老套筒,真能把他们全歼?我不信。”
“说独立营有三千人……虽然人数偏多,但还能接受。
可要说他们消灭了整个旅团,我就有点犯嘀咕了。
捌陆军什么时候战斗力这么强了?”
“一下子干掉两百多个军官,三位将军……这种战损规模,都快赶上一次大会战了。
真有这么猛?听着像吹牛。”
“肯定是宣传水分太大!就算独立营人多,也不可能一口吞掉一个旅团,这不符合常理!”
如此骇人听闻的战绩,引发怀疑也在情理之中。
毕竟,这场胜利实在太过惊人,近乎传奇。
一个营歼灭一个旅团?这在以往的战场上几乎是不可想象的事!
但有质疑,自然也会有回应和证实。
“你不信是独立营干的?那你告诉我,第四旅团现在在哪?整个没了,总不是自己解散了吧?”
“独立营早就不是第一次立功了!早前李家坡那一仗,他们就打得干净利落,谁都知道他们是支硬骨头队伍!”
“你怀疑很正常,但我老家在晋西北,那边的人都知道,这支队伍在苏墨带领下,接连打了好几场漂亮仗,不是吹出来的!”
“你不了解独立营和苏墨,光凭猜测当然不信。
不如去看看最近的战报,查查别的消息来源?”
“我可以作证,报纸上写的全是事实——曰军第四旅团,连同他们的战地观摩团,确实被彻底消灭了,一个都没跑掉。”
“我倒不是怀疑这场大胜仗有假,只是万万没想到,天黄的外甥居然栽在了自己人手里,真是让人忍不住笑出声啊!”
……
面对外界的半信半疑,不少亲历战事的百姓站了出来,用亲眼所见的事实为独立营这场不可思议的胜利作证。
而对普通老百姓来说,大多数人打心底里就相信——这回咱们真的打赢了!
当人们在报纸上读到独立营全歼曰军第四旅团的消息时,无不激动万分、奔走相告。
这场来之不易的胜利,像一束光劈开了长久以来的阴霾,不仅让一度士气低落的抗曰队伍重新振作,也让那些曾对抗战前途感到迷茫的民众再次燃起了希望。
这一仗,打得提气,打得扬眉吐气!
自从抗战进入相持阶段以来,大规模的胜仗越来越少,而独立营此次一举歼灭一个整编旅团,无异于在沉寂的战场上投下了一颗震撼弹,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军民的斗志。
更关键的是,随着各地报刊接连报道这场辉煌战绩,宣传效应迅速扩散。
全国人民终于真切地看到:捌陆军不仅在坚持战斗,而且打得有声有色、战果惊人!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并记住这支名叫“苏墨独立营”的铁血部队。
人们从字里行间了解到他们的英勇、纪律和战斗力,心生敬佩。
许多热血青年正是通过这些报道第一次听说了独立营的事迹,心中顿时涌起参军报国的冲动。
他们纷纷动身,跋山涉水赶往新中村根据地,只为加入这支令敌人闻风丧胆的英雄部队,亲手拿起枪杆子打鬼子。
这比任何口号都管用——这才是最硬核的征兵动员。
事实上,早就有无数有志青年渴望投身战场,可苦于不知该投奔哪支真正敢打敢拼的队伍。
如今,独立营就摆在眼前:战绩过硬、作风顽强、指挥得力,谁还犹豫?
跟着这样的队伍打仗,痛快!
……
新中村根据地。
吴效瑾刚从报社回来,她亲自完成了对苏墨的专访排版与校对,等报纸印好后便马不停蹄赶回驻地。
她对独立营的采访才刚刚开始——这次只是首篇专题,后续还将深入挖掘更多真实故事。
上级已有明确指示:抗战日报和总部要连续推出几期关于独立营和新中村根据地的深度报道,全面展现捌陆军的真实面貌,让更多国人了解这支在敌后顽强奋战的力量。
一回到营地,吴效瑾便直奔营部,找到了正在处理军需物资的苏墨。
这些天,他正忙着清点从358团一营缴获的装备补给,事务繁杂。
她笑着迎上前:“苏副团长,还没看你的‘个人专刊’吧?”
苏墨抬头一笑:“还没顾上看,这几天事儿太多。”
吴效瑾把报纸递过去:“喏,你自己瞧瞧,写得还算到位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