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墨接过翻了翻,看着上面朴实却有力的文字,点头笑道:“写得实在,没夸大,挺好的。”
这篇报道没有浮夸渲染,全是基于事实的客观陈述,反而更有力量。
他知道,这样的内容传出去,不仅能树立形象,还能吸引更多真心想救国的年轻人。
吴效瑾轻声道:“我就是照着亲眼所见写的。
现在不只是咱们自己的报纸在发,连国民正府那边的好几家媒体也都转载了。
用不了几天,你和你的独立营,恐怕就要在全国出名了。”
的确,这场宣传早已超出晋西北一隅。
从前只在当地小有名气的独立营,如今已走进全国视野。
越来越多的老百姓知道了这个名字,记住了这支队伍的战绩与精神。
他们知道,这是一支真刀真枪打鬼子的部队;也知道,苏墨是个靠实力说话的指挥员。
而报道中透露出的种种细节——部队的装备情况、后勤保障机制、对待群众的政策……这些看似平常的信息,恰恰成了吸引爱国青年的重要砝码。
苏墨望着手中的报纸,若有所思地说:“这么大的胜仗,怕是很多人一时半会儿都不敢信吧。
毕竟,咱们一个营,硬是吃掉了人家一个旅团……”
吴效瑾轻笑着说道:“他们信不信其实无关紧要,事实就是事实。
独立营实实在在打出了这场大胜仗,别人再怎么怀疑也改变不了,哈哈!”
“再说……他们相不相信,如今已经不那么重要了。”
苏墨微微点头:“没错,咱们抗曰杀敌又不是为了给别人看戏,关键是要真刀真枪地干掉鬼子!”
正如苏墨所料,外界确实有不少人对独立营这次的战果持怀疑态度。
但这些声音根本不值一提。
真正重要的,是那一仗实实在在消灭了大量日寇,这就够了。
吴效瑾看着苏墨,眼中满是赞许:“说得好!这话说到我心里去了。”
“对了,苏副团长,接下来几天我打算留在新中村根据地,做个深入采访,专门写一写独立营和咱们这块根据地的事迹,好好把你们的战绩宣传出去!”
“这几天恐怕又要麻烦你多费心了。”
苏墨摆摆手:“这算什么麻烦,举手之劳。
你需要我做什么配合尽管开口,我一定全力支持。”
在他看来,吴效瑾的报道越多,对独立营就越有好处。
能让更多百姓知道这支队伍的存在,自然也能吸引更多热血青年投身抗曰。
吴效瑾感激道:“那真是太感谢了!”
几次接触下来,吴效瑾越发觉得苏墨这个人值得深交。
这位苏副团长,靠得住。
随后,苏墨便安排萧雅为吴效瑾安顿住处。
至于后续的采访工作,那就是记者自己的事了,他也无需过多插手。
……
没过多久,关于苏墨的专题报道就在非敌占区广泛传开,许多捌陆军部队都看到了这份刊登在《抗战日报》上的文章。
杨村,独立团驻地。
此时丁伟已调任新二团团长,恰巧因事前来找孔捷商议,正巧也在团部。
不久后,孔捷收到了最新一期的《抗战日报》,一眼就看到了那篇关于苏墨的长篇报道。
不过他识字有限,便拿着报纸找到丁伟:“老丁,你帮我瞅瞅,这上面写的啥?说是专门讲苏墨的。”
丁伟接过报纸,粗略一扫,顿时神情微变,紧接着笑出声来:“哈哈哈……这是写苏墨伏击第四旅团大获全胜的详细报道,还附了他的个人专访,写得真带劲!”
他一边读一边点头,脸上难掩笑意。
孔捷也乐了:“哈哈哈……苏墨一口气端掉整个第四旅团,砍下那么多曰军军官的脑袋,这样的硬仗当然得好好宣扬!”
“让全国人民都看看,咱捌陆军不仅能打游击,打起大仗来一样不含糊!”
丁伟放下报纸,转头看向孔捷,语气认真地说:“老孔,苏墨这人,真是厚道。”
“你知道吗?这篇报道里,他还特意提到了咱们独立团!说是咱们在左步坡伏击野木中队,配合完成了对第四旅团的围歼!”
“这份《抗战日报》虽然是晋西北办的,可别的报社肯定都会转载。
这一仗,马上就要变成全国皆知的大胜了!”
“而咱们独立团的名字也跟着上了台面——苏墨这波操作,够意思啊!”
原来,苏墨在接受采访时,并未独揽功劳。
他在突出独立营战绩的同时,也如实记录了独立团在战役中的关键作用,给了他们极大的认可与曝光。
毕竟,这种在全国范围内传播的胜利捷报,谁能在其中被提及,谁就能赢得声望。
孔捷起初一怔,随即咧嘴大笑:“苏墨还真把咱们写进去了?哎哟,这小子够义气!”
“不光带着咱们脱了‘发面团’的名号,现在连脸面都给挣回来了,真不错!”
丁伟点点头,感慨道:“是啊……比李云龙那家伙强多了!”
看完这篇报道,丁伟和孔捷心里更加认定:苏墨这人,信得过。
在这样一场轰动全国的胜利面前,他没有抢功、没有抹去战友的付出,反而主动分享荣耀——这份胸襟和人品,实在难得。
孔捷转过头看向丁伟,问道:“老丁,听说总部最近组织了个高级军官交流团,要去苏墨的新中村根据地取经学习,你报上名了没?”
丁伟一笑,点点头:“当然报了。
你呢?你不一直念叨着想去看看独立营的真本事,亲眼见识见识那支神秘队伍?”
孔捷咧嘴一笑:“嘿嘿,这么难得的机会,我能不抢着去吗?这回总算能亲眼瞧瞧独立营到底是怎么个打法,新中村又是个什么模样了!”
他语气里满是期待,接着说道:“早听人说苏墨那小子不简单,一个营搞得风生水起,打出了这么大一场胜仗,咱们这些当指挥员的,真得好好学学。”
丁伟低头翻着手里的报纸,目光落在那篇关于苏墨的专访上,神情也渐渐认真起来:“看了这篇报道,我更想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