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组的食堂是临时租的,在一个旧厂房里,墙壁上还刷着 “抓生产,促效率” 的标语,桌椅都是木质的,有些腿子还垫着纸片。
李默然一进门就喊:“王师傅,今儿多炒几个硬菜,红烧肉、炖排骨、炒虾仁,都来上!”
掌勺的王师傅正擦着铁锅,听见这话抬头,看见李默然递过来的一张 “大团结”—— 十元钞,在 1986 年可不是小数目。
王师傅眼睛亮了,把钱往围裙兜里一塞,抄起锅铲就喊:“得嘞!李导放心,保准让大伙儿吃舒坦!”
他可是炒不炒菜都拿固定的工资,所以一般到点的话,都会准时下班,不会给其他人面子,当然如果你是领导,待遇就不一样了。
李默然虽然不是领导,但是他有钱啊!
厨房里顿时热闹起来。铁锅烧得发红,倒上油,“滋啦” 一声响,肉片倒进去,瞬间就飘出香味。
排骨在高压锅里 “咕嘟” 着,热气从阀门口冒出来,带着酱香;虾仁裹了淀粉,下油锅炸得金黄,王师傅颠着锅,动作行云流水,一看就是练过十几年的。
食堂里的人都坐不住了,有几个年轻的场工凑到厨房门口,伸着脖子看,嘴里还念叨:“真香啊,王师傅手艺绝了!”
“李老板,酒能喝不?” 有人高声问。
李默然坐在靠门的桌旁,手里拿着瓶汽水,笑着答:“能喝,每人最多三瓶 —— 别喝醉了闹事,饮料管够,想喝汽水还是果汁,自己去拿!”
“谢谢李导!” 众人欢呼起来。有几个四川来的场工凑在一起,小声说:“还是广东老板大气,换别的剧组,杀青宴能有盘肉就不错了。”
正说着,陈虹端着个白酒杯走了过来。她刚卸了妆,没涂口红,嘴唇却还是透着点粉,穿了件浅粉色的连衣裙,头发用皮筋扎在脑后,露出光洁的额头。
十八岁的陈虹,是真的明艳 —— 脸型圆润饱满,像画里的仕女,眼睛是杏核形的,眼尾微微上挑,却不妖,反而透着股大气;鼻梁挺直,嘴唇饱满,站在那儿,就算没穿戏服,也像从古典画里走出来的。
“小然,我敬你一杯。”她轻声说道,声音虽然轻柔,但却十分清晰。只见她缓缓地将手中的杯子递到李默然面前,仿佛这一举动蕴含着某种深意。
李默然见状,连忙站起身来,同样端起自己的杯子,与她轻轻一碰,发出“叮”的一声轻响。这声音虽然轻微,却在两人之间回荡,仿佛是一种默契的信号。
“会的,肯定会。”李默然面带微笑地回答道。他的语气坚定,让人不禁对他的承诺多了几分信任。然而,在他内心深处,却有着另一番考量。
陈虹的长相,实在是太适合《红楼梦》中的角色了。
她那如银盆般的面庞,水汪汪的大眼睛,简直就是原着中对薛宝钗“肌骨莹润,举止娴雅”的完美诠释。
李默然不禁暗自感叹,如果当初在定演员的时候,能够早一点遇到陈虹,说不定宝钗这个角色就非她莫属了。
只可惜,现在说这些都已经太晚了。演员早已确定,而且更重要的是,傅亿纬很早就被选定饰演这个角色。
李默然深知,为了一个角色去和别人结下梁子,实在是得不偿失。毕竟,在这个圈子里,人脉和关系网都是至关重要的。
不过…… 他看着陈虹明亮的眼睛,心里想:以后拍音乐 mV,倒是可以找她 —— 她的五官立体,上镜好看,古风 mV 里穿个襦裙,肯定出彩。
陈虹见他答应得干脆,脸上笑开了花,二话不说就仰头把杯里的白酒喝了。
辛辣的酒液滑过喉咙,她却没皱眉,只看着李默然,眼神里带着点雀跃 —— 年少多金,长得帅,性格还好,又有才华,这样的人,谁不喜欢?
李默然看着她喝完,自己也抿了口白酒,辣得嘴角抽了抽。他没说太多话,只觉得陈虹这股子直接劲儿,在圈里少见 —— 也难得。
食堂里其他女演员都看着这边,眼神复杂。
有个演过晴雯的女演员,手指绞着连衣裙的衣角,心里想:“我比陈虹大两岁,上去敬酒会不会被说‘攀关系’?”
还有个演过探春的,看着陈虹跟李默然说话,心里羡慕,却又犹豫:“李导才十七岁,比我小四岁,我上去会不会显得太主动?”
她们早听刘小庆说过,李默然开的是辆进口奔驰,“至少二十万”。
1986 年,二十万是什么概念?普通工人一个月工资才几十块,一辈子都挣不了这么多。
还有人说,这部《红楼梦》,李默然投了五百万 ——“五百万啊!能盖好几栋楼了!”
这些话像石头一样压在她们心里,既想跟李默然搞好关系,又放不下面子,更怕被别人说闲话。
李默然把这一切都看在眼里。他端着杯子,靠在椅背上,看着食堂里的热闹 —— 有人在划拳,有人在说拍戏时的趣事,王师傅把一盘盘硬菜端上来,热气腾腾的,映得每个人脸上都红彤彤的。
他轻轻摇了摇杯子里的酒,心里想:混娱乐圈,脸皮厚点不是坏事。陈虹敢过来敬酒,不是莽撞,是懂 “机会要自己抓”,难怪她以后能走得远。
那些犹豫的,不是不好,是太在意别人的眼光,圈里的机会就那么多,你不抢,自然有人抢。
“李导,再吃块排骨!” 王师傅端着一大盘炖排骨过来,往李默然碗里夹了一块,“刚炖好的,烂乎,好吃!”
李默然笑着道谢,咬了口排骨,肉质软烂,酱香浓郁,确实好吃。他看着眼前的热闹,心里却已经开始盘算下一步 —— 电影拍完了,后期要做,还要找发行渠道;对了,还有音乐 mV,得找几首合适的歌,陈虹的事也得记着……
夕阳彻底落下去了,食堂里的灯泡亮了起来,昏黄的光洒在每个人身上,暖融融的。
杀青宴的热闹还在继续,没人再提那些白底红字的木牌,也没人再纠结拍摄时的困惑 —— 此刻只有饭菜的香味,酒杯的碰撞声,还有笑声,在旧厂房里回荡着,成了 1986 年春末,一场关于红楼,关于少年导演的,温暖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