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中旬,炽热的太阳如同巨大的熔炉,炙烤着黄土高原,县一中在阵阵蝉鸣中迎来了暑假。往年的这个时候,张诚早已随着母亲和弟弟,踏上返回半山村的那条尘土飞扬的土路,享受短暂而珍贵的家庭团聚与难得的闲暇。然而,这个暑假,却与以往不同。
八月份的全国中学生生物化学奥林匹克竞赛,如同一道悬在头顶的时限,将原本宽裕的假期切割得支离破碎。若此时回家,满打满算待不了几天,就又要匆匆赶回县城备战,来回奔波,徒增疲惫。更何况,家里新房的建设正进行得如火如荼,夯土声、砌砖声、人声嘈杂,绝非一个能让人静心钻研那些精密而繁复的生化知识的环境。
权衡之下,张诚做出了决定:这个暑假,留在县城。
当他把这个决定告诉母亲李秀兰时,李秀兰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失落,但更多的是理解与支持。她清楚儿子肩上担着的“任务”是何等沉重,也明白那片嘈杂的工地确实不是学习的地方。
“诚娃,那你一个人在这边……能行吗?吃饭咋办?”李秀兰担忧地问。
“妈,你放心,学校食堂暑假也开门,我自己能照顾自己。你和磊磊回家吧,正好帮爷爷奶奶照看一下盖房子的事。”张诚语气轻松地安慰道。
最终,母亲李秀兰带着小儿子张磊,一步三回头地坐上了返回半山村的班车。望着母亲和弟弟消失在尘土中的背影,张诚轻轻呼出一口气,转身回到了那间骤然变得空旷而安静的小屋。
一个人的暑假,清冷而纯粹。
他将全部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了对脑海中那庞大等级2生化学知识的消化、巩固以及与竞赛要求的对接上。书桌上,堆起了《生物化学原理》、《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等大部头专着的中英文版,这些书籍的深度远超高中乃至大学本科范畴,其中充斥着复杂的代谢通路图、精细的分子结构式、深奥的调控网络。
他需要将这些系统灌输的知识,真正转化为自己能够灵活运用的能力。他反复绘制糖酵解、三羧酸循环、氧化磷酸化等核心代谢途径,记忆每一个关键酶的名称、辅因子和调控点;他梳理中心法则的每一个环节,从dNA复制的高保真机制到蛋白质合成的复杂过程;他研究细胞信号转导的各种通路,理解外界刺激如何转化为细胞内的精确响应……
这个过程,远非简单的记忆,更像是在脑海中构建一座庞大而精密的生命工厂,理解其每一个部件的功能与相互之间的联系。等级3的数学能力在此刻也发挥了作用,帮助他理解酶动力学中的数学模型、种群遗传中的概率计算以及一些生物信息学分析的初步思想。
偶尔,他会感到一种深入骨髓的孤独。窗外是夏日炽烈的阳光和喧嚣的城市噪音,屋内却只有他一个人,与书本和脑海中无形的知识为伴。但每当这种情绪涌上心头,他便摇摇头,将其驱散,再次沉入那微观世界的奥秘之中。学神之路,注定与孤独同行。
时间在笔尖的沙沙声和书页的翻动声中悄然流逝,一个月转瞬即过。
八月中旬,母亲李秀兰带着明显晒黑了一些、但眼神更加明亮的弟弟张磊,再次风尘仆仆地返回了县城。家里新房的地基已经打好,墙体也开始砌筑,一切进展顺利。看到儿子虽然清瘦了些,但精神饱满,眼神依旧沉静锐利,李秀兰悬着的心才彻底放了下来。
短暂的叙话后,便是全国中学生生物化学奥林匹克竞赛初赛与复赛的到来。这两场资格赛依旧在省城举行。
当张诚的身影再次出现在生化竞赛的考场外时,引发的关注已经带着一种“果然如此”的意味。许多来自全省各地的竞赛选手和带队老师,已经对这个“数学物理双料满分金牌”的神童有所耳闻,此刻见他出现在生化赛场,虽然依旧惊讶,但更多的是一种“他又来了”的麻木感,以及一种对自己竞赛前途的隐隐担忧。
“看,张诚……”
“他还真来考生化了啊……”
“完了,感觉省一的名额又少了一个……”
初赛、复赛的试题,涵盖了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及基础有机化学的广泛内容,题目设计巧妙,不乏需要深入思考和知识迁移的题目。例如,一道题要求分析某种酶抑制剂对特定代谢通路的影响,并预测其对细胞能量状态的最终效应;另一道题给出了一个突变的dNA序列,要求推导其可能导致的蛋白质结构变化及对功能的影响。
这些题目对于绝大多数参赛者而言,需要绞尽脑汁,综合运用所学。但在张诚看来,这些问题几乎都是等级2知识体系内的直接应用。他答题的速度依旧快得惊人,思路清晰,表述精准,尤其是对机制的理解深度,远远超出了参考答案的要求。
毫无悬念,他再次以双满分的成绩,轻松斩获省一等奖,并以绝对优势拿到了通往全国总决赛的门票!
消息传回县一中,生物组的孙老师和校领导们接到电话时,反应已然平淡了许多。
“哦,进了啊,省一,满分。好的,知道了。”孙老师放下电话,对围过来的同事平静地说道,脸上甚至没有太多意外的表情。
校长在办公室里听到汇报,也只是点了点头,呷了一口茶,语气带着一种见怪不怪的淡然:“嗯,不错。告诉张诚同学,戒骄戒躁,准备总决赛。”
不是他们不激动,而是接连被张诚的“非常规”操作震撼,他们的神经已经有些麻木了。仿佛在这个孩子身上,无论发生什么奇迹,都是理所应当的。从数学到物理,再到现在的生化,学科的壁垒在他面前似乎形同虚设,这种超越常理的天赋,已经让震惊本身变得有些苍白和重复。
八月底,全国中学生生物化学奥林匹克竞赛总决赛前夕。张诚坐在书桌前,意识扫过系统面板。
【宿主:张诚】
【年龄:7岁】
【当前积分:126】
【知识科技树:】
【数学:等级2(4740\/)】
【物理:等级2(4000\/)】
【生化学:等级2(4000\/)】
【材料学:等级0(0\/100)】
【工程学:等级0(0\/100)】
【能源学:等级0(0\/100)】
【信息学:等级0(0\/100)】
积分依旧可怜,生化学经验值也还是0(资格赛无奖励)。但他能感觉到,经过这一个多月的专注学习和竞赛锤炼,脑海中那些生化学知识变得更加融会贯通,仿佛真正成为了他思维的一部分。
全国总决赛,将是检验他这笔“巨额投资”(那痛失的5000积分!)成果的关键一战,也是他积累生化学经验值,点亮该学科科技树下一等级的重要机会。
母亲李秀兰看着儿子沉静的侧脸,轻声问道:“诚娃,马上又要去比赛了,紧张不?”
张诚抬起头,笑了笑,笑容中带着一种掌控一切的平静:“妈,不紧张。就当是去验证一下这段时间的学习成果。”
他的目光再次投向窗外,夏末的天空依旧高远。生化领域的征程,才刚刚开始,全国总决赛的舞台,将是他向这片充满生命奥秘的领域,宣告到来的又一次强有力的叩门。而县一中的领导们,则已经准备好再次收到一份“意料之中”的、足以让其他学校瞠目结舌的捷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