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夫子放下手机,纸上的字还摆在桌角。他没再看第二眼,光联动力的发布会通稿在他手里像一张废纸。但这次他没笑,也没敲桌子,只是把笔盖拧紧,放回笔筒。
三声轻响后,门被推开。
品牌部的小林抱着笔记本进来,身后跟着两个穿西装的人。其中一个金丝边眼镜,头发梳得一丝不苟,进门就伸手:“老总,我是彼得,星光广告亚太区创意总监。”
老夫子起身握手,力道不重也不轻。
“坐。”他说。
小林打开投影,画面跳出一组设计图:深蓝底色,银色线条勾出地球轮廓,中间是公司LoGo,下方一行英文标语闪了两下,又换成法文、西班牙文。
“这是我们为海外市场定制的品牌升级方案。”小林语速很快,“视觉系统全面国际化,色调采用科技感冷色系,搭配动态光影效果,适配各大社交平台投放标准。”
屏幕切换到一组海报概念图。一个穿白大褂的外国工程师站在灯下,背景是城市夜景,旁边写着“照亮未来”。
彼得接话:“我们调研了二十个主流市场,消费者对‘高科技’‘全球化’的联想集中在简洁、冷静、权威的视觉语言上。这套方案能快速建立专业形象。”
老夫子没点头也没摇头,只问了一句:“渔民阿强的直播课视频,你们看了吗?”
三人一愣。
小林低头翻资料:“那个……用户故事类素材,我们归在社区运营板块,还没纳入主品牌叙事。”
“为什么?”老夫子说。
“因为……”小林卡了一下,“它不够‘高端’。画面抖,收音杂,主角还是个学生。”
彼得补充:“品牌形象需要统一调性。我们不能让用户觉得你们的产品和渔村电线绑在一起。”
老夫子没反驳,转身打开电脑,调出后台数据。
屏幕上跳出一串数字:阿强直播课观看量十万两千,越南村庄应急供电视频转发五千三百次,泰国代理培训现场照片被当地教育组织转载。
“这些不是播放量。”他说,“这是信任值。”
他点开一段新上传的视频。画面里暴雨倾盆,发电机在棚屋外轰鸣,一个小女孩坐在桌前写作业,灯光稳定。镜头扫过设备外壳,上面贴着几张防水胶带,还有手写的电压标记。
“他们用我们的机器,在雨夜里给孩子留了一盏灯。”老夫子说,“这不是广告能拍出来的。”
会议室安静了几秒。
彼得盯着屏幕,眉头微动:“这孩子……真的靠这台设备写完作业?”
“第二天考试全班第一。”老夫子关掉视频,“我们卖的从来不是灯,是人在难处还能坚持做事的机会。”
小林低头记了什么。
老夫子打开金手指,输入关键词“国际品牌成长路径”。三秒后,界面弹出三项结论:
第一,真正被记住的品牌,都讲了一个真实问题如何被解决的故事;
第二,环保承诺如果看不到行动,就是口号;
第三,用户自己拍的内容,比广告片传播快三倍以上。
他把报告投到大屏上。
“所以接下来,我们要做两件事。”他说,“技术创新必须露出来,环保实践必须看得见。”
彼得摘下眼镜擦了擦:“您的意思是,不走传统品牌包装路线?”
“包装解决不了认知。”老夫子说,“你们可以设计画面,但内容必须来自现场。谁改了电路,谁接了电源,谁在停电时点亮了教室——这些人,才是我们的品牌代言人。”
小林抬头:“可这样会不会显得太朴素?高端客户会觉得我们不够实力?”
“那你说,什么叫实力?”老夫子反问,“是ppt里的地球动画,还是有人在台风天还能用你的设备给医院供电?”
没人回答。
老夫子站起身,走到白板前写下四个字:**光之所系**。
“这不是翻译。”他说,“这是我们想做的事的名字。哪里需要光,我们就让光能撑住。不管那里有没有电网,有没有钱,有没有人管。”
他回头看着彼得:“你们能拍这个吗?”
彼得沉默几秒,点头:“能。但需要真实案例支持,不能摆拍。”
“我给你们三个月。”老夫子说,“第一批片子,从阿强开始。他在渔船上接线的过程,全部公开。第二站去越南村庄,拍他们怎么用旧零件搭应急系统。第三站泰国,记录代理培训本地技师的全过程。”
小林急了:“这些画面都不完美啊!背景乱,光线差,连设备都是改装的!”
“那就别修图。”老夫子说,“越真实越好。我们不是选美,是做事。”
彼得忽然笑了:“您是想让竞争对手看不懂我们在打什么牌?”
“不是让他们看不懂。”老夫子坐下,“是让他们抄不了。他们能抄外壳,能抄价格,但他们抄不了渔民手上的茧,抄不了孩子写作业时的眼神。”
会议继续了四十分钟。
最终定下方向:放弃纯视觉升级,启动“光之所系”全球纪实计划。以真实用户改造案例为核心内容,结合短视频、社区展览、线上互动同步推进。品牌不再追求“看起来高端”,而是“被需要的地方认得出来”。
散会前,老夫子叫住彼得:“你们之前做的那些设计,不是全废。”
“留着?”彼得问。
“留着当对比素材。”老夫子说,“以后培训新人时放一遍,告诉他们,什么是别人以为的品牌,什么是我们要做的品牌。”
彼得走后,小林留下汇报后续安排。
“我们打算设立‘用户之声’栏目。”她说,“每季度评选最有价值的改进案例,资助拍短片,邀请当事人参加品牌活动。”
“好。”老夫子点头,“第一批人选定了吗?”
“阿强肯定有,还有林工团队的发动机接入方案,泰国代理的培训课也申请了入围。”
“加上越南那个雨夜发电的村子。”老夫子说,“联系他们,问问愿不愿意出镜。费用我们出,设备也换新的。”
小林记完准备走,又回头问:“要不要加一句宣传语?比如‘每一束光,都有力量’之类的?”
老夫子摇头:“不用。他们说话就行。说什么都行,只要是真的。”
门关上后,办公室只剩他一人。
他打开内部系统,进入“微创新提案通道”。过去二十四小时,新提交的改装方案增加了七十九条,来自印尼、菲律宾、孟加拉。有人画了草图,有人录了操作视频,最长的一段讲解说了十八分钟,口音很重,但逻辑清楚。
他点击下载,导入金手指的内容模板库。系统自动生成拍摄建议、故事结构框架、多语言字幕包,打包发给品牌团队。
屏幕右下角弹出通知:首支纪实短片《阿强的第一课》已进入剪辑终审,预计两天后上线。
老夫子点了确认接收。
他靠在椅背上,看了眼墙上的钟:下午四点零七分。
窗外阳光斜照进来,落在桌角那份通稿上。他没再看一眼。
手机震动。
是阿强发来的消息:“老师,明天直播我有点紧张,能不能先试讲一遍?”
老夫子回复:“你按你想说的讲就行。不用背稿,也不用怕说错。你就告诉他们,那天你在渔船上,手抖成什么样,最后是怎么接上线的。”
发完消息,他打开邮箱,找到彼得昨天发来的初版品牌手册附件。
他点开,翻到最后一页。
原本写着“brand Vision 2030”的地方,他用红笔划掉,写下新的标题:
**Light where It matters**
然后保存,转发给全体品牌组成员。
邮件主题只有四个字:
**现在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