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夫子刚放下手机,屏幕还亮着阿强发来的消息。他没来得及回,桌上的内线电话就响了。
技术部的小王站在门口,手里抱着一叠文件,额头有点出汗。“老总,出事了。”
“坐下说。”老夫子把椅子转过来,顺手关掉还在播放品牌短片的投影。
“我们最新一批出口设备,在做预认证的时候被卡住了。”小王翻开报告,“国际电工委员会的新规上个月生效,我们的三项核心参数不达标。”
老夫子接过文件看了两眼,翻到第一页的技术对比表。“哪三条?”
“第一是接口标准,现在要求全封闭式防触电设计;第二是能效算法,新的测试工况更严;第三是安全隔离电压阈值提高了三百伏。”
“都是硬指标?”
“全是。改一个都得动硬件,周期至少四十天。”
老夫子把文件放在桌上,手指点了点其中一行数据。“也就是说,再过三天,下一批货就出不了关?”
“对。而且不只是这批,后面所有订单都会受影响。”
办公室安静了几秒。窗外阳光斜照进来,落在桌角那份还没拆封的品牌手册上。老夫子没看它一眼。
他打开电脑,调出金手指界面,上传了整套技术文档。三秒后,屏幕上跳出分析结果。
“问题不在硬件。”他说,“真正的瓶颈是能效评级逻辑。你们用的是旧模型,算的是平均负载,但新标准看峰值响应效率。”
小王凑过去看屏幕,皱眉:“可这个算法……改动不小。”
“不用全改。”老夫子滑动页面,指了一行公式,“替换这一段就行。我让系统生成了一个优化版本,兼容现有控制系统。”
“真的能行?”
“试试就知道。”
十分钟后,技术骨干全部到齐,会议室灯关了一半。老夫子把方案投在大屏上,开始分任务。
“接口问题最简单,备用模组库里有现成的封闭式接头,今晚就能装机测试。”
“安全电压那块,调整绝缘层厚度就行,材料部已经确认库存充足。”
“最难的是算法。”他指着中间那一栏,“必须在二十四小时内完成嵌入、调试、跑满七轮极限测试。”
有人举手:“万一跑不过怎么办?要不要准备备选方案?”
“没有备选。”老夫子说,“只有这一条路。我们不是为了过关才改,是为了以后不再被卡住。”
散会后,实验室灯火通明。老夫子直接搬了把椅子坐进控制间,盯着数据流一条条刷过。
凌晨两点,第一轮测试完成。新算法通过常规工况,但在模拟雷暴环境时出现短暂延迟。
技术人员围在一起讨论,有人说要降频保稳,有人建议换架构重写。
老夫子站起身,重新启动金手指的极限推演模式。十分钟不到,系统标出问题点:数据采样频率跟不上突变负载。
“不是算法不行。”他说,“是采集速度不够。把传感器刷新率提上去,再加个缓冲补偿机制。”
技术员照做。凌晨四点十七分,第二次测试开始。
这一次,曲线一路平稳,直到最后一项高压冲击结束,系统自动打出“合规”标识。
所有人松了口气。
老夫子正要说话,门被敲了两下。
一个穿深灰色夹克的男人站在外面,手里拎着公文包,脸上没什么表情。
“我是李工,亚太区技术协调专员。”他出示证件,“原定明天上午来考察,听说你们连夜整改,我就提前来了。”
没人说话。实验室里只有机器运转的声音。
老夫子站起来,把人请进去。“您想看什么?”
“原始日志。”李工说,“从第一次失败开始的所有记录。”
技术人员递上平板。李工一页页翻,看得极慢。期间一句话没问,也没抬头。
二十分钟后,他合上设备,看向老夫子。“你们什么时候知道问题的?”
“昨天下午。”
“多久做出反应?”
“三小时。”
“修改方案是谁提出的?”
“我。”老夫子说。
李工点头,走到测试机前,伸手摸了摸外壳散热口。“你们用了自己的优化算法?”
“是。”
“没抄标准模板?”
“抄了也过不了。我们测了真实场景。”
李工忽然笑了下。“很多企业等我们来了才开始改。你们改完我才来。”
“我们不想等。”老夫子说,“问题早点暴露,总比到了海外再爆好。”
李工没接话,转身从包里拿出一张名单。“按流程,这次整改只能算紧急备案。正式认证还得走完整流程。”
“明白。”
“不过……”他顿了顿,“你们可以申请加入标准观察单位。每年有一次提名机会。”
“我们不够格吧?”旁边有人小声说。
“通常是要参与过标准制定的企业。”李工看着老夫子,“你们没经验。”
老夫子打开电脑,调出一份图表。“近三年,国际标准更新了十二次。其中有三次,中国企业的提案被驳回。”
屏幕上列出三项技术方向:低电压应急供电、模块化快速组装、热带高湿环境耐久性测试。
“这三项,我们都做过实际验证。”他说,“而且数据全在这儿。”
李工走近屏幕,仔细看了一遍。“这些案例……来自东南亚?”
“渔民改装、村庄自建电站、山区移动电源车。”老夫子点开一段视频,“这不是实验室做的,是他们自己改的。”
画面里,一个年轻人正在船上接线,动作熟练,工具简陋。
“这个人叫阿强。他改的电路,现在成了当地渔船标配。”
李工看完没说话,掏出笔记本记了几行字。
“我不是要争什么名额。”老夫子说,“我想提一个新标准草案——专门针对发展中国家的离网供电场景。”
“理由?”
“因为现在的标准,只考虑电网稳定的地方。”老夫子指着屏幕,“可世界上还有很多地方,连电都没有。他们的需求不一样,风险也不一样。”
李工合上本子。“你说的标准,得有数据支撑,还得有企业联名。”
“数据我有。”老夫子说,“联名也可以找。只要有人愿意听。”
李工看着他,几秒后开口:“我会把这份建议带回总部评审。”
说完,他提起包,走向门口。
走到一半,他又停下。“你们今天改的算法,我可以带走一份吗?”
“可以。”老夫子当场拷贝了一份,“附带全部测试记录。”
李工接过U盘,点点头。“你们不仅改得快,还知道为什么改。”
他拉开门,走廊灯光照进来一瞬。
“更重要的是。”他回头说,“你们开始想怎么定规则了。”
门关上后,实验室里没人说话。
小王低声问:“他是不是……有点认可我们了?”
老夫子没回答,重新打开电脑,调出金手指的新功能界面。
屏幕上跳出“国际标准草案生成器”的选项。
他输入标题:适用于无电网区域的应急供电设备技术规范。
系统开始加载模板。
第一条写着:本标准适用于电力基础设施薄弱或缺失的地区,重点保障基础照明、通信与医疗设备运行。
老夫子往下拉,看到第三条时停住。
那里写着:用户自主改造方案应纳入产品生命周期评估体系,鼓励终端创新反馈。
他点了勾选框,系统自动补充了数据引用来源——包括阿强的接线记录、越南村庄的发电日志、泰国代理的培训笔记。
文档生成后,他把文件命名为“草案V1”,保存到共享目录。
抬头看了看墙上的钟:早上六点二十三分。
实验室里还有人在调试设备,键盘声轻轻响着。
老夫子端起桌上的水杯喝了一口,水已经凉了。
他放下杯子,重新打开内部通讯系统,找到技术部群组。
输入消息:今天所有加班人员,调休两天,餐补翻倍。
发送完,他回到文档页面,开始修改第二条术语定义。
屏幕光映在脸上,手指在键盘上敲击。
叮的一声,邮箱提示收到新邮件。
发件人是李工,主题只有一行字:关于你提交的草案,总部同意召开初审会议。
老夫子点开邮件,还没看完,办公室外传来脚步声。
小王探头进来:“老总,法务那边打电话,说有个涉外知识产权的事要紧急对接。”
老夫子应了一声,关掉邮件页面,把草案文档拖进了待处理文件夹。
他站起身,朝门口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