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腊月十五的晨光刚爬上归心殿的飞檐,谭浩就被窗外此起彼伏的鞭炮声炸醒了。他揉着发疼的太阳穴坐起身,床头的青瓷茶盏里还泡着半凉的桂花蜜——是林诗雅今早特意送来的,说是“谢恩潮里百姓新制的蜜饯,甜得人心里发颤”。
“小福子,”他扯过锦被裹住肩膀,声音还带着刚醒的哑,“外头怎么跟捅了爆竹铺子似的?”
贴身太监小福子捧着铜盆进来,手直抖:“回……回殿下,是各城百姓自发的谢恩礼。南边的商户抬着整猪整羊在城门口跪着,北边的老人们举着‘九皇叔不罚碑’绕街,连西市卖糖葫芦的王大爷,都把糖葫芦串成了您的模样——”他突然噤声,偷眼瞧谭浩的脸色。
谭浩把脑袋往被子里埋了埋,只露一双乌黑的眼睛:“昨儿玄箴还说民间要凑什么年终慰劳金,现在又搞谢恩潮……他们不累么?”
话音未落,殿外传来细碎脚步声。林诗雅掀帘而入时,发间还沾着细雪,手里攥着一叠染了朱砂的奏报:“刚收到的急报。”她将奏报摊在案上,最上面一张画着歪扭的庙图,“云州有个村妇说梦见你点头,把毕生积蓄捐了建生祠,说‘皇叔赐我好运’;漠北边军打退马匪,偏要把功劳记在‘九皇叔昨夜托梦庇佑’上——”她指尖划过最后一页,“更离谱的是,有人冒充你的笔迹写休书,女方家竟当圣物供起来了。”
谭浩从被子里探出半张脸,盯着画满红圈的奏报:“我连自己名字都写不利索……那休书写得好看么?”
林诗雅被他气笑了,抽出腰间玉簪轻敲他额头:“都什么时候了还打岔!”见他捂着额头直咧嘴,又放软声音,“玄箴在偏殿等你,说民间筹的慰劳金已逾三百万两,再拖下去,怕要出人命——有三个县令为表‘诚意’,已经绝食两天了。”
谭浩这才慢悠悠爬起来,套上玄色狐裘时,衣角扫落了案头的瓜子盘。他蹲下去捡,指腹碰到一粒瓜子壳,鬼使神差吹了口气——那壳子竟“啪”地化作金元宝,在青砖上滚了两滚。他盯着金元宝眨眨眼,弯腰捡起塞给小福子:“拿这钱给御膳房,让他们多炖锅萝卜汤,最近总梦见自己啃干馍。”
偏殿里,玄箴正对着一叠账本发愁。见谭浩晃进来,他连忙起身,官服下摆还沾着未干墨迹:“殿下,百姓说您一年未‘睁眼管事’却护得太平,该重赏。可这钱若不收……”他攥紧账本,指节发白,“他们说您若嫌弃,便是‘污了圣意’。”
谭浩一屁股瘫在软榻上,抓了把案上蜜枣:“我要不收,他们能哭死在我门口?”他把枣核吐在掌心,忽然想起什么似的坐直,“昨儿夜里我做了个梦——”他挠挠后脑勺,耳尖微红,“梦见自己穿红袍坐金殿,底下人磕头跟敲鼓似的。我烦了,就喊‘都别闹了!我要睡觉!’”
林诗雅与玄箴对视一眼,后者猛地翻开案头民间快报:“今早辰时三刻,各地百姓都说听见了这句话!”他翻到最新一页,墨迹未干的字还带着香,“云州的慰劳金账本被撕了,漠北的生祠改成了粥棚,连那三个绝食的县令,方才都让人抬着去市集买羊肉了——说是要给您熬锅热汤赔罪。”
谭浩愣住,手里蜜枣“啪嗒”落地。他望着窗外飘雪,忽然想起系统初崩时,自己缩在破殿里数房梁裂缝的日子。那时盼着有人担错,而今随便说句梦话,竟让三百万两白银化作烟火气。
“你看,”林诗雅走到他身边,指尖轻触他手背薄茧,“你越想躲,我们越把你捧得高不可攀。”她望着殿外雪花落在红绸上,像给虔诚心意盖了层温柔的被子,“可你知道他们真正在谢什么?不是奇迹,是安心——知道天塌下来,有你兜底。”
玄箴合上账本,目光扫过殿外攒动的人群。白发老妇给乞丐塞热粥,孩童举着糖葫芦追跑,红绸在风里翻卷,像极了人间最鲜活的心跳。他忽然笑了:“或许该把这些民间故事记进新修的《治世志》里——就写,有位爱睡懒觉的皇子,用最懒的法子,给了天下最踏实的梦。”
夜色渐深,谭浩裹着毯子趴在窗台看星星。林诗雅端着姜茶进来,见他盯着屋檐下红绸发呆,轻声道:“明日想去城外看看么?百姓说要在城郊搭‘谢恩台’,说您来了,那台子才算没白建。”
谭浩打个哈欠,刚要应,忽闻殿外小福子惊呼。他支起身子,就见小福子脸色惨白冲进来:“殿……殿下!御花园那株老梅树,方才突然开了满树花!”
谭浩揉着眼睛站起,身上毯子滑落一半。他走到门边,借月光望去——那株前几日还抱怨“光秃秃不好看”的老梅,此刻缀满红梅,在雪夜里烧得像团火。
“许是……春天来早了。”他嘟囔着往外走,小福子却“扑通”跪地,额头几乎贴到青石板:“殿下慢着!您鞋没穿稳,当心着凉!”
谭浩低头看了眼自己光脚踩雪地的模样,刚要笑,忽觉后颈一热。转头见林诗雅举着狐皮斗篷要给他披上,月光落她发间,竟比梅花还亮。
“走啊,”他弯腰拉起小福子,顺手捞过斗篷搭肩,“去看看那梅树。”他踢开脚边雪团,雪粒溅起时,远处传来更热闹的人声——百姓挑着灯笼往谢恩台赶,灯笼上“九”字被风吹得摇晃,却始终亮得通透。
小福子跟着他往外走,嘴里念叨“殿下慢些”,却未留意谭浩踩过的雪地,正缓缓长出几株嫩绿草芽。
而归心殿飞檐上,一只灰雀扑棱翅膀掠过。它嘴里衔着粒瓜子壳,飞过谭浩头顶时,那壳子忽现金芒——像极了他昨夜随手弹飞的那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