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雾未散,第一声钟鸣撞破了归心城的寂静。西市卖糖画的老张头正收拾竹筐,铜勺“当啷”掉在青石板上——他明明记得昨夜将糖画模子擦得锃亮,可此刻筐中叠着的二十张糖画,全成了空白的糖片。
东街绣坊的绣娘掀开布帘,供在案头的九皇叔绣像“刺啦”一声裂开,金线绣的眉眼如被水洗,只余一片模糊的黄。
“钟响了!”不知谁喊了一嗓子。
刹那间,天武大陆万城齐应。归心城的青铜巨钟、南诏的玉罄、北漠的骨角号,甚至东海渔村晒网的铜铃,通通震颤起来。
百姓们望着家中空白的画像、无字的碑文,又看向掌心莫名多出的线香,纷纷披上素衣。老人们颤巍巍捧着香案,孩童攥着没名字的纸鸢,连刚会走路的小娃娃都踮脚将香插进石缝。
归心塔顶,玄箴的广袖被风灌得猎猎作响。他捧着玄铁所铸的《求踪诏》,墨迹未干的“归来”二字在晨光里泛着冷光。塔下十万百姓仰头,目光如潮水涌来。
玄箴喉结动了动,指尖压在“归来”上——他记得三天前,谭浩还窝在御花园桃树下啃蜜饯,看他写新税制的折子。当时谭浩用蜜饯核敲他的笔杆:“老玄,你写‘仁政’时眼睛发亮,比我看糖葫芦还馋。”
“圣人隐迹,必有深意!”玄箴的声音穿透晨雾,震得塔角铜铃叮当,“今设‘回响祭坛’,集亿万人心念之力——”他顿了顿,笔尖在诏书上洇开个墨点,“唤其归来。”
塔下百姓的应和声掀起气浪,震得玄箴眼眶发酸。他望着人群里挤来的卖菜阿婆,她捧着个缺口的粗瓷碗,碗底沉着半块谭浩去年赏她的桂花糕,如今早已干透。玄箴忽然明白,他们不是在找谭浩,是在找那个允许他们偷懒时被撞见、闯祸后被包庇、连哭鼻子都不用藏着的“不必负责的神”。
归心宫东殿的碎瓦硌得林诗雅鞋底生疼。她蹲在墙角,指尖摩挲半块玉简——三天前这里还刻着“东殿床板太硬,让内务府换块软的”,此刻只剩一道浅痕,如被风刮过的沙。
林诗雅闭目,神魂如游丝探入玉简残纹,却只听见穿堂风“呜呜”地吹,像有人抱着枕头翻了个身。
“圣女!”老宫女的哭腔惊得她睁眼。
那是伺候过谭浩十年的王妈妈,此刻跪在残砖上,脸上皱纹里全是泪:“昨夜我梦见……皇叔穿着草鞋跑远了。我追着喊‘殿下,茶点要凉了’,他回头笑,说‘别追了,我要去没人认识的地方睡觉’……”
林诗雅的指尖狠狠掐进掌心。她见过谭浩被刺客围杀时的漫不经心,见过他被皇兄刁难时的装傻充愣,却从未见过他在玉简上写“床板硌腰”时的认真——那是他第一次,把“自己”当回事。
“他不是走了。”林诗雅弯腰扶起王妈妈,声音轻如叹息,“他是把我们,从他自己身上放下了。”
混沌边缘,那团无名之火正往奇点裂缝里沉。它没有名字,没有记忆,只有最原始的趋静本能——就像前世谭浩被闹钟吵醒时,会把枕头蒙在头上。
可就在这时,一股温热的力量撞来。是香火的烟火气,混着孩童睡前的呢喃;是卖菜阿婆的桂花糕渣,是玄箴写折子时的墨香,是林诗雅每次见他时先皱后松的眉。
亿万道心念汇成光流,逆着因果长河冲来,欲将这团火重新捏成“谭浩”。
火光微微一颤。它想起前世加班到凌晨,同事轻轻替它披上的外套;想起穿越后第一次有人往药碗里偷塞蜜饯,说“苦的日子总该有点甜”。
它没有拒绝,只是抬手轻拨。光流转向,坠入星海深处,凝成一片泛着暖光的星云。
人间的“寻神大典”仍在继续,百姓们望着突然多出的星子,纷纷合掌:“许是圣人听见了我们的心意。”
归心书院的书童抱着一摞《九皇叔传奇演义》往藏书阁走。路过演武场时,怀里的手抄本突然发烫。书童手一松,三十几本泛黄的旧书“唰”地腾空,封皮上“九皇叔”三字如被金漆重描,在暮色里亮得灼眼。
“啪!”最上面那本突然翻到某一页,未干的墨迹在纸上晕开:“他说要去没人认识的地方睡觉,可人间的星子,偏要替他亮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