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权多级制时期:汉末州牧掌权、南北朝战乱期、唐藩镇割据(道级节度使权重)、元明清行省制。
可见多级制优势明显,但关键在于:高层级权力过小则难有作为,过大又易生叛乱,分寸极难把握。
元朝时期,统治者面临特殊挑战——如何以少数族群有效管控多数族群而不引发叛乱。
一旦发生叛乱,整个统治阶层都将覆灭。
明朝吸取宋朝的设置经验,创新性地在省级设立双主官制度,同时配置监察官与军事长官(需注意民事辖区与军事辖区并不完全重合),形成行政、监察、军务三权分立的制衡机制,有效防范了地方势力膨胀威胁 ** 。
然而面对大规模民变等重大危机,行省仍显乏力,由此催生了巡抚、总督及督师等临时职务。
清朝进一步完善行省制度:总督统辖数省军务以增强平叛能力,巡抚专注本省民政以提升治理效能。
二者虽存在品级差异却互不统属,这种刻意制造的权力制衡虽遏制了总督专权,却激化了督抚矛盾。
这套看似严密的制度,在八国联军 ** 时仍暴露出致命缺陷——江南诸省竟公然缔结互保条约作壁上观。
可见其制度设计仍存根本性缺陷。
现代行省制度的优越性并非源于制度本身的突破,而是信息技术 ** 彻底解决了治理规模与疆域幅员的矛盾。
郡县制的历史贡献在于终结了诸侯割据的分封格局,其精简的行政架构(郡县官员均由 ** 直接委派)确保了政令畅通,以极少官吏即可高效治理广袤疆域。
但随历史发展,其弊端日益显现:唐宋时期因地方考核机制松弛,导致乡绅势力恶性膨胀,官民矛盾激化。
蒙古入主中原后,面对空前辽阔的疆域(涵盖汉地、西域、漠北等),传统郡县制难堪重任。
加之元朝奉行国策,既不敢重用汉官,又受限于本族人口稀少,若全盘沿用郡县制恐致政权速溃。
为此元朝独创行省制度——这绝非简单更名(将郡改为省),而是根本性的行 ** 革。
追溯其源,需从隋朝三省制说起:本意为巡察监管,隋朝确立的三省六部制(实为五省,其中尚书、门下、内史三省掌实权)为后世沿袭。
元朝行省制的精髓在于:在全国划分若干大区却不设统一行政机构及最高长官。
具体表现为州县保留原有建制,而跨州府的广阔区域却无统辖机关——这意味着各州府不再存在直接上级管理机构。
这一行政区域如何运作?其政务直接上报至中书省(元代相当于 ** ** ),中书省同时负责地方管理。
此类区域称为行中书省,简称。
以陕西行省为例,下设州府机构完备,官员齐整,但不设省级行政长官,由中书省直接统辖。
元代将全国划分为十个行省,相当于 ** ** 直接管理十个行政区。
这种制度使得治理庞大帝国变得简单,如同管理十个小型行政区的集合,仅需增加 ** 官员即可高效运作。
元代初期,行省未设行政长官与 ** 机构。
此举旨在避免地方势力坐大,防止出现难以掌控的局面。
通过将权力分散至州县,由 ** 直接管辖,有效削弱了地方势力。
这一制度设计也隐含着防范汉人的政治考量,此乃行省制与郡县制的本质差异。
后期行省逐渐演变为具备完整行政职能的机构。
明代建立后,虽改行省为布政使司,但因辖区沿袭元制,民间仍习惯称。
此时已设立省级机构与行政长官,但行政权力仍直接来源于 ** 。
至此,行省制度完全确立,并延续至今。
这种管理制度极大提升了行政效率。
在柴髙生活的时代,他并非官员,故对此制度不甚了解,因此一直沿用郡县制。
直到目睹李左车实践的行省制度,柴髙才真正认识到这一行政体系的优越性,尤其适合当前局势。
诸事安排妥当后,柴髙立即启程返回。
二字对他们而言再贴切不过。
除驻守长城的章邯、负责交接事宜的杨端和及其属官留守外,其余人员均需返回咸阳办理任职手续。
各地政务已安排人员暂代,无需担忧。
至于游牧民族可能生变的传闻,旁人或许不知,但章邯定会第一个反对——他巴不得对方 ** 【敏感内容较多】
龙且那小子跑去游骑兵不是没道理的,他总说重骑兵虽好,跑不快照样白搭!抢占先机不行,追击残敌更费劲,实在憋屈得很。
好在柴髙答应日后给他配个喜欢重骑的搭档。
这话他信——此次征讨匈奴,重骑兵折损不过三千,比起游骑兵近两万的伤亡简直天壤之别。
在他看来,这些游牧部族迟早要完蛋,他早就在心里给这群人判了 ** 。
可惜从柴髙到杨端和班师回朝,匈奴人始终没动静。
其实也怨不得他们,大部族众都被迁走了,剩下的小股人马根本掀不起风浪。
柴髙才不管这些,任务完成就该游山玩水,回京后的计划他早盘算好了。
出征时急如星火,归途却悠哉游哉,高兴时每日只行二十里就扎营。
反正始皇帝又没限定返程日期,不过大伙归心似箭,尤其是即将裁撤的长城守军——虽有不舍,能回家团聚总是好的。
十七天后临近咸阳时,迎接阵仗把柴髙惊着了:文武百官竟出城五十里相迎!当蒙恬亲自为将士牵马时,这些铁血男儿纷纷落泪。
这份荣耀他们当之无愧,但远征的艰辛岂是一次牵马能抵消的?特别是参与围剿冒顿的人都懂其中凶险。
柴髙差点死在张良剑下,九死一生的征战早让他们身心俱疲,好在欢呼声渐渐冲淡了这些记忆。
柴髙慌得滚鞍下马——让蒙恬牵马?开什么玩笑!虽说立了战功,在他那个时空里蒙恬可是他的偶像。
更惊人的是始皇帝竟亲迎至十里外,这至高礼遇让所有人第一次体会到什么叫真正的荣光。
众人立即下马叩拜嬴政,献上象征四国权柄的大印。
当盛着四颗首级的木匣呈上时,始皇帝唯独对冒顿的头颅多看了两眼——这倒让柴髙有些意外,转念一想也对,其余三国对大秦确实构不成威胁。
关于东胡王头颅的真伪存在争议,考虑到当地民众对君王的敬重,柴髙采取了偷梁换柱之计,用一名死囚的首级作为替代。
虽然可以作假,但礼数不可废。
始皇帝以最高规格的礼仪相迎,柴髙也率领军队以最隆重的军礼回应,以示对皇帝恩宠的感激。
长城大营的将士跪满了整条驿道,山呼 ** 的呐喊声震彻云霄,史书记载,这是大秦有史以来最为盛大的凯旋迎接仪式。
此后,尽管大秦军队多次迎接凯旋将士,但再未有过如此规格的迎接。
臣柴髙拜见陛下,幸不辱命,匈奴已灭。
嬴政难掩喜悦之情,对北征归来的将士满怀感激,尤其是自己的儿子和女婿,一个比一个出色。
曾经不被看重的儿子竟斩获冒顿首级,不仅夺下头功,更证明他完全有能力肩负大秦的未来。
当然,柴髙的功劳最为卓着。
若无他的谋划,这场胜利绝不会如此轻易取得,因此最高的荣誉理应归于他。
始皇帝亲自携柴髙登上龙辇,这是他第二次乘坐此车——第一次是皇帝为他开府送行,而这一次,则是他凯旋归来。
百姓的欢呼声此起彼伏,对英雄的崇拜之情溢于言表。
随后便是激动人心的封赏环节,大部分早已商定,只有少数细节尚未确定。
喜悦之余,也有令人费解的安排。
比如王贲之子王离接替李戡,担任柴髙的护卫,这一决定令李戡颇为不满,但君命难违,只能接受。
仪式结束后,始皇帝神秘地塞给柴髙一封密函,嘱咐他回家后再看。
柴髙并未在意,猜测或许是皇帝借赏赐之机,顺便给公主等人的恩赐。
当晚,宫中大摆筵席,群臣畅饮。
柴髙险些被灌醉,幸得始皇帝开恩,特许他免酒。
席间,当皇帝问及征讨匈奴的细节时,柴髙等人的讲述令众臣心酸不已。
连始皇帝都未曾料到北征的艰辛,听闻后不禁心驰神往,但战争的残酷也令众人感慨。
就连一向少受伤的扶苏都挂了彩,战况之激烈可想而知。
待诸事完毕,众人各自回府。
值得一提的是,柴髙的宅邸不仅换了新匾额,面积也扩建了许多。
对此柴髙颇感疑惑:既已更名,何必再大兴土木?不过转念一想,既然朝廷好意,自己也无暇游玩,权当给夫人添些体面罢了。
归家首务自是探望赢英与虞姬。
久别重逢,二女泪如雨下——毕竟将近一年未见。
所幸夫君平安归来,其余皆不足道。
沐浴更衣后,柴髙获准五日后再行上朝,始皇帝这番体恤令他倍感温暖。
征战期间,旬月不沐乃常事,最长竟两月余未沾热水。
如今有妻妾相伴入浴,柴髙哼着小调推开浴房木门,却惊得跌坐在地——
只见十余位佳人罗列其间,为首的虞姬掩口轻笑:大人何故惊慌?这些皆是府中婢女,特来伺候沐浴的。
柴髙一时恍惚:何时府上添了这许多 ** ?竟还有几位金发碧眼的胡姬。
虞姬见状更觉诧异:以夫君如今地位,哪个权贵不是姬妾成群?
且看李斯丞相,府中豢养侍女过百。
虽秦律明定一夫一妻,但媵妾之流比比皆是,纵是始皇帝亦不能免俗。
不过柴髙忽然想到史书记载:这位协助统一文字、度量衡的旷世之才,为何子嗣如此稀少?
《史记·李斯列传》记载:李斯长子李由任三川郡守,其子皆娶秦国公主,女儿尽嫁皇室公子。
李由返咸阳省亲时,李斯设宴相迎,百官前来庆贺,府邸门前车马数以千计。
这段文字表明,李由不仅是秦朝重要将领,更通过婚姻与皇室建立紧密联系。
李斯家族通过联姻手段与秦王室结盟,实为古代 ** 笼络重臣的常见策略。
秦始皇为牵制这位权倾朝野的丞相,刻意以姻亲关系加固政治同盟。
作为帝国丞相,李斯的配偶理应身份显赫。
值得注意的是,李斯三十余岁方入秦为官。
按当时礼制,男子行冠礼后即可婚配。
其在楚国任职期间已具一定地位,故推测应有原配妻子。
后位居丞相之时,更可能续娶贵族女子。
因此无论其妻出身平民或官宦,李斯必然存在正式配偶。
除李由外,史书对李斯其他子女记载甚少,仅知其与皇室关系密切。
随着秦二世清洗宗室,这些姻亲关系也随之湮灭。
由此可推断,李斯虽子女众多,但正妻所出者有限。
这段历史背景恰好解释了秦始皇为何要为赢英争取平妻名分。
当柴髙独处时,不禁感慨古今际遇之别。
都退下吧,我习惯独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