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氏集团总部大楼内部,悄然掀起了一场无声却影响深远的革命。这场革命并非针对某个具体的人或项目,而是直指弥漫在空气中、沉淀在行为模式里的那种无形之物——企业文化。何紫妍清醒地认识到,清除傅宇奇的党羽只是治标,若不能铲除滋生这些毒瘤的土壤——即那种根深蒂固的官僚作风、派系斗争和唯上是从的风气,傅氏终将难以真正脱胎换骨。
一场名为“新傅氏·新征程”的企业文化重塑计划,在何紫妍的亲自倡导和推动下,正式启动。没有大张旗鼓的启动仪式,却以更细致、更系统的方式渗透到集团的每一个角落。
首先,一份由董事长办公室签发的《傅氏集团核心价值观与行为准则》白皮书,被下发至每一位员工手中,并通过内部通讯系统进行了全员解读。白皮书的核心凝练为三个词:绩效、诚信、创新。
绩效,被置于首位。文件明确宣告,傅氏将建立以价值贡献为核心的、更加透明和量化的考核与激励体系。“论资排辈”、“会哭的孩子有奶吃”的时代一去不复返。奖金、晋升、资源倾斜,将严格与个人及团队的业绩成果挂钩,旗帜鲜明地奖励奋斗者。
诚信,则是不可逾越的红线。白皮书以严厉的措辞,定义了各种形式的不诚信行为,包括数据造假、隐瞒风险、侵占公司利益、办公室政治、以及任何形式的贿赂和腐败。并设立了独立的、直接向董事长汇报的诚信监察通道,鼓励员工实名举报,并承诺对举报人予以最严格的保护。
创新,被提升到集团生存与发展的战略高度。文件鼓励跨部门协作、鼓励试错、宽容失败(非原则性错误),并宣布将设立“创新孵化基金”和“总裁创新奖”,重奖那些为集团带来实质性技术突破或商业模式创新的个人和团队。
这不仅仅是一纸文书。紧接着,一系列配套措施迅速落地。
人力资源部牵头,对所有岗位的绩效考核指标(KpI)进行了全面梳理和重构,大幅增加了可量化、与战略目标直接关联的硬性指标权重,减少了模糊的主观评价成分。新的绩效管理系统上线,数据更加透明,过程更加公正。
财务和审计部门联合发布了更为严格的《费用报销与商业行为规范》,堵住了许多过去可能被利用的灰色地带,并对所有中层以上管理者的商务招待、差旅标准进行了统一和透明化公示。
最让员工们感受到切肤之变的,是组织架构和会议文化的调整。何紫妍签署指令,强制要求减少不必要的、流于形式的会议,提倡高效、有明确议程和决策输出的短会。她本人亲自示范,主持的会议从不拖沓,要求参会者发言必须直奔主题,用数据和事实说话。
同时,她大力推动跨部门项目制工作模式。一个旨在优化客户服务流程的“客户体验提升项目组”被首先成立,组员来自市场、销售、运营、技术等不同部门,他们被赋予充分的授权,可以直接向项目赞助执行官(傅天融)汇报,绕开了以往冗长的部门审批链条。
起初,变革遇到了无形的阻力。
一些习惯了旧有工作模式、擅长搞关系而不精业务的中层管理者感到无所适从,私下里抱怨“规矩太多”、“没人情味”。个别被调离关键岗位的傅宇奇旧部,更是阴阳怪气,散播着“新官上任三把火,烧完了还是老样子”的论调。
然而,何紫妍的态度坚决,不容任何动摇。在一次中层管理者座谈会上,一位资历颇老的部门经理委婉地提出,新的考核指标过于严苛,可能会打击员工积极性。
何紫妍平静地听完,然后目光扫过全场,声音清晰而有力:“傅氏需要的,不是被呵护的‘积极性’,而是直面市场竞争、创造真实价值的‘战斗力’。宽松的标准培养不出狼性团队,只会滋养惰性和官僚气。觉得指标严苛的,可以努力去达成;觉得自己能力不足的,公司提供培训;但如果只想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或者习惯于浑水摸鱼,那么傅氏将不再有他的位置。”
她的话,如同冷水泼面,让那些还抱有幻想的人彻底清醒。
与此同时,破格提拔的陈默、苏晴等年轻骨干在新岗位上展现出的卓越能力和焕然一新的精神面貌,成为了新文化最好的活广告。看到能力真正得到认可和回报,越来越多的员工,尤其是年轻员工,开始主动拥抱变化,积极投入工作,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
集团内部的一个匿名论坛上,开始出现肯定变化的声音:
“虽然比以前累,但至少干得多拿得多,心里痛快!”
“现在开会终于不用听一堆废话了,点赞!”
“我们小组提的流程优化方案被采纳了,还拿到了奖金,继续加油!”
文化的重塑,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渗透战,不可能一蹴而就。但何紫妍已经成功地播下了种子,并以其坚定的意志和清晰的举措,为这颗种子破土而出创造了条件。傅氏集团这艘巨轮,正在缓缓调整其深层的“操作系统”,试图摆脱过去的沉疴与暮气,注入绩效导向、诚信为本、创新驱动的全新灵魂。这场静默的革命,将最终决定傅氏能在这位新掌舵人的引领下,驶向多远的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