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沙咀,狭窄的寮屋区
阿杰(陈志杰)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一个用铁皮和木板搭成的不足十平米的棚屋。
屋里,母亲剧烈的咳嗽声让他心头一紧。桌上放着催缴房租的纸条和寥寥几张散钞,是他今天在码头扛包换来的。
“妈,我回来了。”
他倒了杯水,递给床上脸色蜡黄的母亲。
“阿杰……咳咳……今天,那些烂仔又来了,说再不交保护费,就要把我们赶出去……”
母亲的声音带着恐惧和绝望。
阿杰攥紧了拳头,指甲陷进掌心。
他恨那些欺压良善的混混,更恨那些高高在上、视华人如草芥的鬼佬工头。
今天,就因为他动作慢了点,一个鬼佬监工就用侮辱性的词语骂他,还克扣了他的工钱。
他想反抗,但想到病重的母亲,只能将怒火生生咽下。
“妈,你别担心,我会想办法的。”
阿杰声音低沉,眼中却燃烧着不屈的火焰。
他渴望力量,渴望一个能摆脱现状、伸张正义的机会。
几天后,洪兴的师爷“口水苏”找到了他。
口水苏是本地人,消息灵通,受亚历山大委托物色人选。
“阿杰,有个机会。”
口水苏开门见山,“有位大老板,想资助有骨气、有正义感的年轻人去读警校。学费、生活费全包,还会额外给你安家费,让你阿妈能去看病。条件是,学成之后,要在其位,谋其政,心存公义。”
阿杰愣住了,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为……为什么选我?”
“我们查过你的底,孝顺,能吃苦,有血性,最重要的是,”
口水苏压低了声音,“你痛恨那些无法无天的败类和欺压我们的鬼佬。那位老板,需要的是自己人,是未来能在警队里守住底线、关键时刻能派上用场的人。你敢不敢接?”
阿杰看着病榻上的母亲,想起遭受的屈辱,眼中闪过决绝:“我接!只要能让阿妈过上好日子,能让那些扑街得到报应,我什么都肯做!”
这笔雪中送炭的资助,彻底改变了阿杰的命运。
他带着母亲的期望和那份沉甸甸的“知遇之恩”,以及内心深处对正义的渴望,踏入了警校。
他将是“寰球”深深埋入警队的一颗种子,静待破土而出的那天。
亚历山大通过洪兴和秘密渠道,确保资助过程隐秘,并开始建立阿杰的独立档案。
……
港岛,皇仁书院
林家明拿着几乎全优的成绩单,却眉头紧锁。他是学校里最出色的学生之一,尤其对物理和数学有着惊人的天赋。
但父亲的早逝,全靠母亲替人缝补洗衣勉强维持生计,大学的学费对他而言如同天文数字。老师惋惜地说,如果他生在富裕家庭,前途不可限量。
这天,一位穿着得体、自称是“寰球教育基金会”经理的人找到了他和他母亲。
基金会声称旨在发掘和资助本地有潜力的清寒学子,完成高等教育。
“林太太,林家明同学的成绩非常优异,我们基金会经过评估,决定为他提供全额奖学金,涵盖他在港大直至博士阶段的所有学费、书本费,并且每月会提供一笔足够的生活津贴,以确保他能心无旁骛地投入学习。”
经理语气诚恳,递上了一份条款清晰的协议。
林家明母亲激动得热泪盈眶,几乎要跪下道谢。
经理连忙扶住她:“林太太不必如此。我们基金会看重的是家明的才华和未来的潜力。我们唯一的希望,就是他学成之后,能运用所学,为社会做出贡献。当然,如果他毕业后愿意优先考虑我们关联的‘寰球实验室’或相关企业进行研究工作,我们将不胜欢迎。”
叶卡捷琳娜在制定此计划时明确指出:“资助的目标,不仅是‘成绩好’,核心是‘人正直’。我们要的是懂得感恩、有家国情怀、未来能成为各行各业栋梁的人才,而不是唯利是图的精致利己主义者。”
亚历山大的人对林家明的背景、品性进行了周密的调查,确认他孝顺、勤奋、待人真诚,并非趋炎附势之徒。
林家明紧紧握着协议书,感觉像是抓住了一道改变命运的光。
他郑重地对经理说:“请您和基金会放心,我一定努力学习,绝不辜负这份期望。他日若有所成,必当回报!”
这条“育才”之路,由叶卡捷琳娜规划,亚历山大负责筛选和执行,目标是在未来十年、二十年后,为“寰球”乃至更宏大的图景,编织一张覆盖学术、科技、工程等关键领域的高端人脉网络。
如阿杰和林家明这样的案例,并非个案,实时在香江各地不时的上演。
……
中环,某家经营不善的中英文报社《香江日报》
报社内气氛低迷,总编愁容满面。
由于内容保守,经营不善,报纸销量持续下滑,濒临破产。
叶卡捷琳娜(伊琳娜)以“寰球贸易”总裁的身份,带着专业的财务和法律顾问团队,直接约见了报社的老板。
会谈在报社简陋的会议室进行。
“王先生,贵报的情况我们很了解。‘寰球’有意全资收购《香江日报》,包括其名称、刊号、发行渠道以及所有员工——我们承诺,原则上不会无故解雇现有员工。”伊琳娜开门见山,气场强大。
报社老板王先生既感解脱又有些不甘:“伊琳娜小姐,不知贵公司收购后,对报纸的定位是?”
“定位会很明确。”伊琳娜微微一笑,言辞清晰而富有说服力,“我们将注入资金,更新设备,扩大采编团队。报纸将秉持‘公正、客观、为港人发声’的立场。内容上,会加强商业财经报道的深度,关注民生疾苦,同时,”她顿了顿,意味深长地说,“也会适时地对一些不合理的社会现象,或者某些……仗势欺人的商业行为,进行必要的舆论监督。”
她的话术巧妙地避开了直接的政治敏感,却清晰地传达了“需要发声渠道”的意图。她给出的收购价格,虽然不算顶尖,但足以让王先生体面退出,并且保留了员工的饭碗,这大大增加了谈判的成功率。
“我们需要一个能快速发出我们自己声音的平台。”叶卡捷琳娜在内部决策时强调,“在关键时刻,舆论的导向至关重要。收购一家现成的报社,比从头创办要快得多,也能更快地融入本地语境。”
亚历山大则负责在幕后清查报社的债务和潜在法律纠纷,确保收购过程干净利落。
同时,他已经开始物色合适的、有影响力且立场可以争取的专栏作家和评论员,为报纸未来的“转向”做准备。
在叶卡捷琳娜亲自操刀下,收购谈判进展顺利。很快,《香江日报》在头版刊登了易主声明,并悄然开始了内容和人员上的调整。
一条属于“寰球”的喉舌,开始悄然成型。
……
当然。何雨柱虽然不懂具体的商业操作,但他拥有超越时代的宏观视野和一颗拳拳报国之心。当他通过大飞了解到叶卡捷琳娜的这些布局后,他看到的绝不仅仅是赚钱的生意,而是一个与他理想同频共振的、宏大的战略蓝图。
未来最值钱的是人才,资助人才,是布局未来。
而掌握喉舌是要掌握话语权,买报社,就是为了能够在关键的时候发声,控制舆论,这一点,鱿鱼做的就很好。
说明自己选的这个掌舵人,选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