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深,落叶飘零,北风开始展现出它真正的威力。林家屯的人们,在收获的喜悦过后,又开始为如何熬过漫长的寒冬而发愁。对于林向阳而言,除了储备粮食和燃料,另一项重要的储备也提上了日程——药品。
在这个缺医少药的年代,一场普通的感冒风寒,一次不起眼的外伤感染,都可能轻易夺走一条生命。林家虽然因为林向阳的存在,医疗条件比普通农户稍好,但也仅限于处理些小伤小病,一旦遇到严重的感染或急症,依旧束手无策。
这天晚上的签到,系统再次给出了一个让林向阳心头狂跳的奖励。
【叮!签到成功!恭喜宿主获得:磺胺嘧啶片x10片,磺胺类药品详细说明书(本时代适配版)x1。】
磺胺!这是抗生素啊!虽然在后世看来已经是比较初级的抗生素,但在这个青霉素都还是战略物资、绝大多数感染靠自身免疫力硬抗的年代,磺胺类药物简直就是救命的神药!
十片药,用一个简陋的小玻璃瓶装着,旁边还有一页写满了字的纸,上面详细说明了磺胺嘧啶的适应症(主要是针对细菌感染,如肺炎、脑膜炎、痢疾等)、用法用量、不良反应和禁忌症。说明书的语言经过了“翻译”,符合这个时代的认知习惯,但核心信息准确无误。
林向阳紧紧握住那个小玻璃瓶,感受着那微不足道的重量所承载的、可能挽救生命的分量。
他立刻意识到,这东西,绝不能轻易动用,更不能暴露。
他将这小瓶磺胺片和说明书,连同之前签到获得的一些相对珍贵的药材(如少量三七粉、麝香等),一起放在了系统空间一个单独的角落,视为最高级别的“战略储备”。这是留给家人,或者在极端情况下,留给那些值得挽救的“自己人”的最后一道保险。
同时,这次签到也提醒了他,不能只依赖系统偶尔出现的现代药品。他需要利用现有的条件,建立起一套更实用、更可持续的基层医疗保障体系。
他的目光,再次投向了那本已经被他翻得起了毛边的《赤脚医生手册》,以及系统偶尔签到获得的一些常见中药材。
《赤脚医生手册》里,记载了大量利用中草药治疗常见病的方法。虽然效果不如现代药物迅捷,但成本低廉,取材相对方便,正适合目前的状况。
他开始有意识地利用进山拾柴、下地干活的机会,辨认和采集手册上记载的、具有清热解毒、止血消肿、治疗感冒风寒等功效的常见草药,如蒲公英、金银花、艾叶、小蓟、马齿苋等。他还用家里微薄的积蓄,通过父亲进城的机会,少量购买了一些无法采集、但手册上常用的药材,如甘草、陈皮等。
回到家后,他按照手册上的指导,在母亲的帮助下(李秀兰对处理这些植物很有经验),对这些药材进行清洗、晾晒、切割或研磨。
他的第一个目标,是制作“止血粉”。战时或日常劳作,外伤出血是最常见的情况。他用主要成分为小蓟(刺儿菜)炭、配合少量系统签到来的三七粉(极其微量,主要起增强心理安慰和象征性提升药效的作用),研磨成极细的粉末,用干净(用开水烫过)的纱布包裹起来,制成一小包一小包的简易止血粉。效果或许不如云南白药,但对于一般的皮外伤止血,应该足够。
接着,他又尝试制作“感冒冲剂”。用晒干的金银花、连翘(野外采集)、甘草、生姜、葱白等,按照一定比例磨成粗粉混合。当家人或乡邻出现风寒感冒的初期症状时,就可以取一小撮,用开水冲服,发发汗,缓解症状。虽然不能根治病毒性感冒,但至少能起到一定的辅助治疗和安慰剂效应。
他还根据手册,尝试配制了一些治疗腹泻、湿疹的简单药膏和洗剂。
这个过程并不容易。药材的配伍、剂量、炮制方法,都需要反复摸索和验证。他不敢直接用在自己家人身上,每次制作出新“产品”,都会先用极小的剂量在自己身上试验,确认没有不良反应后,才会谨慎地给家人使用,或者用于治疗那些病情不重、且对他十分信任的乡邻。
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当王老栓家的狗蛋又一次玩耍磕破了膝盖,林向阳给他撒上自制的止血粉,血很快就止住了,伤口也没有发炎。
当隔壁赵寡妇感染风寒,喝了林向阳给的“感冒冲剂”后,第二天就说感觉身上松快了不少。
虽然这里面有心理作用和疾病自愈的因素,但这些简单、廉价、易于获取的草药成药,确实在某种程度上,缓解了屯里人面对小病小痛时的无助和恐慌。
“小林先生”的名声,因此更加响亮。人们不再仅仅把他看作能处理急症的“神医”,更把他当成了一个能用身边常见东西解决病痛的“智慧人”。
林向阳没有藏私,他将一些简单的草药辨认知识和制作方法,比如如何用艾草熏蚊虫、用马齿苋捣碎外敷治疗疖肿等,教给了母亲和几个关系好的乡邻妇女。他希望这些简单的医药知识,能够像种子一样,在这个小小的村庄里传播开来,提高整个社区的生存韧性。
当然,他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他知道,这些自制的草药成药,作用有限,真正的疑难杂症和严重感染,依然是他无法逾越的鸿沟。那十片磺胺,就是他守着的那条最后的底线。
但这一点点医药的曙光,对于生活在1948年寒冬的林家屯村民来说,已经是黑暗中无比珍贵的一丝暖意。林向阳正在用他的知识和系统有限的帮助,努力地将这丝暖意,播撒得更广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