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包雪白的富强粉,如同在林向阳与阎埠贵之间架起了一座稳固的桥梁。最初那点试探性的“交易”,迅速演变成一种心照不宣的常态化往来。
每隔十天半月,林向阳总会找个由头,敲响对门西户的房门。有时他手里拎着用小布袋装着的两三斤上好粳米,米粒晶莹饱满;有时是几块用油纸包得方正正、油光锃亮的五花肉;有时甚至是一小罐稀罕的麦乳精,或者几颗这个季节难得一见的水果。这些东西,在林家似乎总有些“富余”,来源自然是“厂里福利”或者“亲戚接济”——阎埠贵从不多问,他只关心到手的东西成色如何。
而阎老师也早已做好准备。他那间被书报淹没的屋子,仿佛一个挖掘不尽的宝藏。最初只是近一两年的报纸和《科学画报》、《知识就是力量》这类通俗刊物,后来范围逐渐扩大。泛黄的《人民文学》、《收获》等文学杂志堆到了林向阳面前;更专业些的《机械工业》、《金属热处理》等技术期刊也被翻找出来;甚至还有一些五六十年代出版的、封面早已磨损的旧书,内容涵盖历史、地理、乃至一些基础的数理化教材。
“向阳啊,你看看这本,”阎埠贵有一次神秘兮兮地从床底拖出一个落满灰尘的木箱,里面是整套的《十万个为什么》早期版本,虽然纸张发黄,但保存还算完好,“这可是好东西,能解答你很多疑问!当年我可是费了好大劲才凑齐的……”
他搓着手,眼睛透过厚厚的镜片,观察着林向阳的反应,像是在展示一件待价而沽的古董。
林向阳拿起一本翻了翻,点了点头:“阎老师,这套书我很喜欢。”
阎埠贵脸上立刻绽放出笑容,如同秋日里盛开的菊花:“喜欢就好,喜欢就好!知识无价嘛!你看这个……”他指了指林向阳手里那包大约两斤重的挂面。
交易达成。挂面换走了一整套《十万个为什么》。
在阎埠贵看来,林家这小子,简直是天上掉下来的“小财神”。人傻,粮多,还偏偏喜欢这些不能吃不能喝的“废纸”。那些旧报纸,他留着除了占地方,偶尔卖给废品回收站换几个零钱,再无他用。那些旧书刊,更是早被他视作鸡肋。如今能用它们换来实实在在的粮食和副食,改善自家清苦的伙食,简直是笔再划算不过的买卖。他甚至在老伴面前得意地炫耀自己的“商业头脑”:“看见没?这就是知识的力量!换来的可是真米真面!”
他看林向阳的眼神,充满了对“冤大头”的欣赏和一丝不易察觉的怜悯——这孩子,怕不是读书读傻了?
而在林向阳眼中,阎埠贵则是一个稳定、可靠且极其廉价的“信息源”和“旧书供应商”。那些在阎埠贵看来毫无用处的旧报刊,对他而言,是构建这个时代认知图谱不可或缺的拼图。他从那些充满时代特色的报道和文章中,分析政策风向,了解社会百态,捕捉科技发展的蛛丝马迹。那些旧书,尤其是科技类和科普类的,虽然内容早已落后于系统知识库,但其阐述问题的方式、使用的术语、乃至其中存在的谬误,都能帮助他更好地理解当前的技术水平和普遍认知边界,让他未来“输出”知识时,能更好地“翻译”和“伪装”。
至于那些粮食和副食,无论是系统偶尔签到获得的,还是组织上心照不宣的回馈,对林家而言,确实算得上是“富余”。用这些对自家影响不大的“富余”,换取对他而言价值无法估量的信息和掩护,这笔交易,在林向阳看来,是自己占了大便宜。
一次,阎埠贵大概是觉得长期用“废纸”换好东西有些过意不去——或者说,是想维持住这个优质客户——竟然从箱底翻出了几本用蓝布包裹着的、纸张脆黄、以毛笔小楷书写的线装书。
“向阳,你看看这个,”他压低声音,带着几分显摆,“这可是我祖上留下来的,正经的线装书!《天工开物》的残本,还有这本《格物粗谈》,都是讲古时候那些手艺、物产的,有年头了!”
林向阳心中一动。《天工开物》他自然知道,明代宋应星所着的工艺百科全书,里面记载了大量古代农业和手工业的技术。虽然其中的技术早已过时,但这种古籍本身承载的历史信息和技术演进脉络,对他理解华夏工业文明的根基,有着独特的价值。
他接过那几本散发着霉味和古旧气息的线装书,小心地翻看了一下,确认不是伪作,然后抬头,看着阎埠贵那期待中带着点紧张的眼神——阎老师大概是怕他嫌这东西“没用”,不肯出好价钱。
“阎老师,这些古籍很有价值,我很感兴趣。”林向阳语气平静,“我那里还有一小罐奶粉,我妈妈喝不惯,放着也是浪费,下次拿来跟您换这个,行吗?”
“奶粉?!”阎埠贵的眼睛瞬间瞪圆了,呼吸都急促了几分。那可是比麦乳精还要金贵难弄的营养品!他忙不迭地点头:“行!行!太行了!向阳你可真是识货!这些书放我这儿也就是堆灰,到了你手里,才能发挥价值嘛!”
他心中狂喜,这几本他原本以为只能当破烂的旧书,居然能换到奶粉!林家这小子,果然是人傻粮多……不,是慧眼识珠!对,慧眼识珠!
交易在一种“宾主尽欢”的氛围中持续进行着。林向阳房间的书架和床底下,迅速被各种旧书报填满,他像一只辛勤的工蚁,不断将这些“精神食粮”搬运回家,分类、阅读、消化。他的知识储备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膨胀,而且根基扎得异常坚实——既有系统提供的超越时代的“高屋建瓴”,也有从公开渠道获得的符合时代特征的“广博见闻”。
偶尔,阎埠贵会以“关心”的名义,询问林向阳看了这些书报有什么收获,林向阳总会用一些书本上的标准答案或者似是而非的“少年感悟”来应付过去,让阎老师更加确信,这孩子只是个热爱阅读、但缺乏辨别能力的书呆子。
两人各取所需,都觉得自己是这场交易中最大的赢家。
阎埠贵家的餐桌上,饭菜肉眼可见地丰盛了起来,油水足了,细粮多了,连他老伴的气色都红润了几分。而林向阳,则在阎老师那“人傻粮多”的误解中,悄无声息地为自己披上了一层越来越厚实、越来越合理的“知识外衣”,为他未来更大范围的“播种”,积蓄着力量,铺垫着道路。这条由粮食和旧书报铺就的特殊通道,在双方默契的维持下,运行得平稳而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