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埠贵家那间被纸张淹没的屋子,对林向阳而言,已然成为一座蕴藏着特殊财富的信息宝库。每一次交易带回的,不仅仅是泛黄的纸张和油墨的气息,更是一段段被尘封的时光切片,一幅幅生动而真实的社会图景。
他将那些旧报纸和杂志分门别类,按年份和种类仔细整理好。阅读它们,不再像浏览系统知识库那样直接获取结论,而更像是一场与过去时代的对话,需要他用心去倾听、去辨析、去感受字里行间流淌的情绪与脉搏。
他读着《人民日报》上连篇累牍的社论和报道,那激昂的文字和坚定的口号,勾勒出国家层面宏大叙事的轮廓,强调着集体、奉献与工业化建设的紧迫性。而在一些地方性的小报,比如《北城工人报》的边角缝隙里,他则能看到更具体、更细微的生活痕迹:某个工厂劳动竞赛的先进个人事迹,里弄居委会组织卫生大扫除的通知,甚至还有关于副食品供应紧张、呼吁居民节约用粮的简短评论。
这种对比让他清晰地把握到官方话语与民间实际之间的张力与互动。他能从宣传口径的细微变化中,嗅到政策调整的前兆;也能从民生报道的只言片语里,体会到普通人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与期盼。这些鲜活的社会思潮变迁,是系统里那些冰冷的技术资料无法提供的,它们让林向阳对这个时代的理解,不再是隔岸观火,而是有了更接地气的温度。
那些《科学画报》、《知识就是力量》等科普杂志,则展现了此时中国对世界科技发展的认知水平和追赶姿态。上面介绍的“新技术”,如初代的工业机器人、刚刚兴起的集成电路、对激光应用的展望等,在林向阳看来虽然粗浅,但其中蕴含的对科学的崇敬和对现代化的渴望,却无比真实。他仔细研究着上面的插图、原理简述和专家点评,这让他能更好地伪装自己的知识来源——看,我这个观点,是从某年某月的《科学画报》上得到的启发。
而阎埠贵后来当作“添头”或用于换取更高价值物品的那些线装书,更是给了林向阳意外的惊喜。
在一个慵懒的周末午后,他翻开了那几本用蓝布包裹的、纸张脆弱的线装书。除了《天工开物》残本里那些早已被现代工业超越,但充满古人智慧的工艺记载(如炼锌、纺织、制盐等)外,那本名为《格物粗谈》的杂记,更是让他眼前一亮。
这本书并非严谨的科学着作,更像是一位古代读书人的随笔札记,内容庞杂,涉及天文、地理、生物、医药、民俗,甚至还有一些奇闻异事。文字俚俗,却充满了生活气息和观察的趣味。
其中一页记载了本地一种名为“七叶一枝花”的野草,描述了其形态,并注明“乡人取其根捣碎,外敷可治虫蛇咬伤,有奇效”。旁边还有用更细的笔迹添加的备注:“痈疽初起,醋磨敷之亦效。”
林向阳心中一动。七叶一枝花,这名字他有点印象,似乎是重楼的一种别称?系统知识库中关于中医药的部分立刻被调动起来,快速检索比对。果然,重楼(paris polyphylla)确实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功效,常用于治疗痈肿疔疮、咽喉肿痛、蛇虫咬伤等,与这书上的记载完全吻合!
这看似不起眼的民俗医药记录,竟然蕴含着真实的药理知识!虽然其原理用现代科学可以解释,但在缺医少药的古代乃至当下的一些偏远地区,这种来自民间的经验智慧,可能就是救命的良方。
他又翻到另一页,上面记载了一种本地过去常见的祭祀活动,详细描述了仪式流程、使用的器物、唱诵的祷词。其中提到用一种特殊的“五色土”混合糯米,塑造成神像的基础。林向阳注意到,那“五色土”的描述,分别对应着青、红、黄、白、黑五种颜色的土壤,需要从东、南、中、西、北五个不同方向的山坡或田埂取来。
这显然带有浓厚的原始崇拜和五行色彩,看似迷信。但林向阳却从系统知识库的地理地质模块中,找到了另一种解读:不同颜色的土壤往往代表着不同的矿物成分和理化性质(如青泥可能含铜、红土富铁、黄土为碳酸盐钙积层等)。这种将不同性质的土壤混合,或许在无意中改变了塑像材料的黏合性、透气性和耐久度?这并非科学的配比,却可能在实践中摸索出了一种有效的材料复合方式。
这些发现让林向阳兴奋不已。这些线装书,不仅仅是故纸堆,它们是一个民族千百年来生活经验和生存智慧的沉淀池。里面既有需要摒弃的糟粕,也可能隐藏着被现代科学忽略的、基于本土资源和条件的实用技术“密码”。它们提供的是一种截然不同的、源自这片土地本身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视角。
从此,他阅读这些旧报刊和线装书的态度更加认真。他不再仅仅为了获取信息和伪装自己,而是真正带着一种挖掘和探究的心态。他会将报纸上某个政策动向与系统里的宏观经济理论相互印证;会将杂志上介绍的某项“新技术”与系统里该技术的完整发展脉络进行对比,思考其落地的难点和可能的改进方向;更会仔细琢磨那些线装书里的民俗、医药、技艺记录,尝试用系统的知识去解析其背后的合理成分,思考其中是否有值得借鉴或进一步研究的价值。
这座由阎埠贵“慷慨”提供的信息宝库,极大地丰富了林向阳的认知维度。他不再只是一个拥有未来技术的“穿越者”,更逐渐成为一个深刻理解当下社会脉络、并善于从传统智慧中汲取营养的“洞察者”。这些从故纸堆里挖掘出来的、带着烟火气和泥土味的信息,与他从系统和高层获得的前沿知识,共同构成了一张立体的、多层次的认知网络,让他能更从容、更精准地,在这个波澜壮阔的时代,播下属于自己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