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钟指向预定时刻,奇袭行动骤然启动。如同暗夜中现身的幽灵,突击小队精准地出现在补给基地的视觉盲区。十二名队员分成三个战斗组,行动迅如闪电:
第一组四名队员如同猎豹般扑向外围警戒线。他们使用微声武器精准点射,在守卫发出警报前就清除了关键岗哨。同时,爆破专家在防御炮塔的能源接口安装了电磁脉冲炸弹,瞬间瘫痪了基地的主动防御系统。
第二组五名队员利用防御系统失效的间隙,从通风管道潜入基地内部。他们如同手术刀般精准穿梭,在能源核心舱、燃料管道枢纽和弹药库承重结构上安装了定时高能炸药。每个爆炸点都经过精心计算,足以引发连锁反应。
第三组三名电子战专家迅速接管了基地的通讯中枢。他们植入的病毒程序不仅切断了所有对外求援信号,还向敌军总部发送了一切正常的虚假报告。更绝的是,他们重编成了基地的防御识别系统,使赶来的敌军援军反而遭到自动炮塔的攻击。
整个突击过程仅用时七分三十秒。当最后一组队员撤离时,基地内部传来连续不断的爆炸声,熊熊烈火从各个出口喷涌而出。
完成所有炸药的部署后,队长通过手势发出撤退信号。队员们沿着预定路线快速撤离,动作干净利落,没有留下任何痕迹。他们登上接应的突击舰,迅速驶离危险区域。
当突击舰到达安全距离时,队长向王启明发送了确认信号。随着远程指令的下达,安装在补给基地各关键节点的炸药被同时引爆。
剧烈的爆炸在寂静的宇宙中无声地绽放,却比任何声响都更加震撼。耀眼的火球接连不断地从基地内部迸发,将周围的太空瞬间照亮。燃料舱的殉爆引发连锁反应,巨大的冲击波将附近的维修平台撕成碎片。
仅仅几分钟内,这个曾经繁忙的补给基地就化为一片漂浮的废墟。库存的能源晶体、弹药储备以及正在维修的三艘战舰全部葬身火海。爆炸产生的碎片像流星雨般向四周飞散,在深邃的太空中划出无数道凄美的轨迹。
突击舰内,队员们默默注视着远处那团仍在膨胀的火球。没有人欢呼,只有对任务完成的平静确认。
这次干净利落的奇袭行动,如同一石激起千层浪,在多个层面产生了立竿见影且影响深远的战略效果:
成功延缓敌军攻势:前线的敌军部队几乎立刻就感受到了后勤中断带来的压力。弹药补给跟不上消耗,燃料短缺导致重型装备无法全力运转,原本猛烈的攻势如同被掐住了咽喉,不得不显着减弱。这为联盟防线赢得了难能可贵的喘息之机,守军得以抓紧时间修复工事、轮换休整、补充物资,极大地巩固了防御力量。
沉重打击敌军士气:被视为相对安全的大后方突然遭到毁灭性打击,这一消息在敌军内部引发了巨大的心理震撼。士兵们开始意识到,即使远离前线也并非绝对安全,恐慌和不信任的情绪在蔓延,对指挥系统的信心动摇,整体作战意志受到了显着削弱。
根本扭转战场态势:此次行动不仅造成了敌军直接的物资损失,更关键的是,它严重破坏了敌军的后勤保障体系和持续作战能力。战场上的力量天平因此发生了决定性倾斜,联盟从战略被动防御逐步转向战略相持,甚至为后续的反攻创造了有利条件。
敌军补给线被彻底切断后,其前线攻势如同被抽去筋骨的猛兽,攻势肉眼可见地萎靡下来。重型装甲因缺乏能量补给而瘫痪在阵地上,前线士兵的弹药配给削减到不足平日三成,医疗物资的短缺更让伤兵哀嚎遍野。更致命的是,后方补给基地被奇袭摧毁的消息,如同瘟疫般在军中蔓延,带来了难以遏制的恐慌和猜疑。
王启明站在全息战术沙盘前,敏锐地捕捉到了战场态势的微妙变化。代表敌军进攻势头的红色箭头不再锐利,甚至出现了局部动摇的迹象。他深知,这是稍纵即逝的战机——敌军正处在士气与后勤双重崩溃的边缘。
传我命令,他的声音斩钉截铁,在指挥舱内激起回响,全军转入反攻!目标:全歼谷神星敌军地面主力!
这道命令通过量子通讯瞬间传遍各作战单位。原本固守防线的联盟士兵眼中重新燃起战意,装甲集群的引擎发出低沉咆哮,整条战线如同张开的巨网,开始向敌军压迫收缩。
在总攻发起的瞬间,王启明特意接通了与地面部队的视讯。他看着画面中那些满脸硝烟却目光坚定的士兵,只说了一句话:记住,你们脚下是养育我们的麦田,身后是等待守护的家园。
这句话成为了反攻的号角。当联盟的钢铁洪流冲出阵地时,每一个士兵都明白,他们不仅要夺回土地,更要为那些在焦土下等待重生的麦穗而战。
这场决定谷神星命运的总攻,在广袤无垠的圆形麦田区展开。这片区域的地形极为特殊,是高科技农业的奇观,却也在此刻成为了天然的战争迷宫。
巨大的圆形农田一个接一个,如同大地上金色的涟漪,由位于圆心处的自动化灌溉塔辐射而成。每条圆形田垄之间,是用于通行和维护的深沟与坡地。此时,成熟的金色麦浪高达数米,在微风中起伏,形成了一片望不到边的海洋。
这片由规整圆形麦田构成的地形,对陌生的入侵者而言,不啻于一个充满致命威胁的迷宫,将其兵力优势化为了乌有。
几乎一模一样的、无边无际的圆形麦田,彻底剥夺了敌军的方向感。没有显着的地标,极目所望尽是重复的金色波纹,使得辨别方位和估算距离变得异常困难,部队极易在行进中迷失或走散。
高达数米的茂密麦秆形成了天然的视觉屏障,完美地遮挡了视线。相邻单位的士兵无法用肉眼看到彼此,重型装甲车辆一旦进入麦田深处,便如同落入陷阱的钢铁巨兽,彼此失去视觉联系,战术协同几乎成为不可能。无线电通讯也因特殊的地形和茂密作物的干扰而变得时断时续。
对于依赖重型装备的敌军而言,田垄间的狭窄通道和灌溉渠成了难以逾越的障碍。坦克和装甲车在转向和通过时显得笨拙而缓慢,庞大的身躯极易被限制在狭小空间内,成为反装甲火力的活靶子。其引以为傲的机械化突击力量,在这里完全无法展开。
由于上述原因,入侵的敌军部队被自然分割成一个个孤立无援的小股单位。他们无法相互支援,无法有效指挥,只能在无尽的麦浪中被动地等待未知的袭击。这种孤立感极大地加剧了士兵的恐惧和心理压力,士气迅速崩溃。
总而言之,这片看似平静、甚至有些美丽的麦田,对于入侵者而言,实则是一个精心设计的死亡陷阱。他们庞大的军队在这里被“分解”成了无数个脆弱、迷茫、等待被宰割的部分,完全陷入了被动挨打的绝境。
对于世代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联盟军而言,这片广袤的麦田是他们最为熟悉的战场,每一寸土地都化作了克敌制胜的利器。
每一位联盟士兵都深谙这片土地的脉络。他们清楚每一条灌溉渠的深度、每一道田垄的起伏,甚至能通过麦浪的摇曳判断风向和动静。这种刻入骨髓的熟悉,让他们在移动时如履平地,总能找到最优路径。
翻滚的麦浪成为了他们最完美的隐蔽。士兵们身着与环境色融为一体的作战服,悄无声息地穿梭在麦田之中。他们利用田垄间的通道快速机动,如同幽灵般时隐时现,总能从敌军视野的盲区或侧翼发起致命一击。
巧用地利,化平凡为神奇:纵横交错的灌溉渠,成为了现成的战壕和交通壕,士兵们可借此隐蔽接敌或安全转移,高大的圆形农田中心,那耸立的灌溉水塔,成为了绝佳的天然了望塔和狙击点。侦察兵和狙击手占据制高点,视野开阔,足以掌控大片区域,为部队提供至关重要的情报和火力支援。
几乎同时,四个机械化步兵师从麦田圈边缘悄然现身。第二师沿着灌溉渠迂回包抄,士兵们踩着渠壁快速推进,像水流般渗透敌军侧翼;第五师的装甲车则碾过麦田,利用起伏的田垄作掩护,炮火如梳子般梳理敌军阵地。最致命的是第七师的特种营,他们穿着光学迷彩潜伏在麦浪中,专门猎杀试图重组防线的敌军军官。
被分割的敌军部队各自为战,指挥系统彻底瘫痪。一辆敌军坦克刚转向应对正面攻击,侧翼就遭到反装甲导弹袭击;步兵班组还没来得及建立防御工事,就被从麦田里突然钻出的联盟士兵近距离歼灭。麦田迷宫此刻成了死亡陷阱,每个转弯都可能遭遇致命伏击。